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是美、英、荷、澳等国与日本在广阔的太平洋上进行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程度最烈的一场海上争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进行了长期的战前准备,而美英等国则是在战争准备相对不足,面临德日法西斯两线威胁的情况下被迫卷入战争的,作为这场战争中与日本进行对抗的主要国家美国,由于其战前战略筹划并不完善,以致在太平洋战争之初遭到惨败,但是美军在战争爆发后能够面对现实,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指导,结果较快地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最终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国海军战略●吴歆文太平洋战争是以海战为主要内容的战争。美、英、荷、澳等国与日本在广阔的太平洋上进行了有史以来数量最多、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程度最烈的海上争夺。其中日本经过了长期准备,具有完整周密的海军战略筹划。而美英等国则是在战争准备...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战争,是美、英、荷、澳等国与日本在广阔的太平洋上进行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程度最烈的一场海上争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进行了长期的战前准备,而美英等国则是在战争准备相对不足。面临德日法西斯两线威胁的情况下被迫卷入战争的,作为这场战争中与日本进行对抗的主要国家美国,由于其战前战略筹划并不完善,以致在太平洋战争之初遭到惨败,但是美军在战争爆发后能够面对现实。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指导,  相似文献   

4.
武装力量是进行战争的主体,武装力量建设的优劣关系到战斗、战役乃至战争的胜负.太平洋战争战场空间广阔,情况变化急剧,战斗紧张激烈,人力物力消耗巨大,技术兵种具有突出地位.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穷兵黩武,盲目侵略扩张,未能建立适应战争要求的质优量足、结构健全合理的武装力量,是其侵略战争最终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战争成为整个远东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一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和战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争战局演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若不把中日战争与太平洋和欧州战局结合起来予以观察,对日本侵华政略与战略的制定和演变就无法得到科学的认识与说明。 本文拟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中日战争置于二次大战与远东战局的发展中予以观察。对日本在亡华无期与国力大大下降局面中确立对美战争政策的立足点问题,特别是对此一时期日本侵华政战两略及其演变问题作一概要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的亚洲太平洋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亚太军事战略变动的过程中,中国战区的战略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剖析亚太军事战略和中国战略地位变动的原由及其过程,有助于认识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关系,从中引出必要的历史结论。一、亚太军事战略:“维持中国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日本法西斯作战。在这之前,中国已经独力对日作战达四年半之八。在这期间,美国虽然在一个时期内对日本侵华采取姑息、妥协的政策,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南进趋势的日渐明显和美日矛…  相似文献   

7.
战争,尤其是现代战争,绝非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它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经济力量的作用尤为重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因此,要研究战争就必须研究战争经济。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发动者,它野心勃勃,力图称霸亚洲和世界。但同它的称霸野心相比,其经济力量明显不足。因而,战争时期,日本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调动全部经济力量为战争服务,从而使二战期间的日本经济成为典型的战争经  相似文献   

8.
陈山石 《环球军事》2013,(3):143-143
研究日本近现代史方向的一濑俊也博士写的《飘扬在战场上的传单:用传单重读太平洋战争》一书,是以日本人的视角.通过对传单的历史记忆的梳理来反思战争,思考战争所造成的灾难以及战争本身的罪行。他的另外一本著作《用宣传谋略传单解读日中·太平洋战争空中飞舞的“纸弹传单”图录》.也能帮助读者了解那场战争中传单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作者以二战中东亚各地的战场上日军和盟军制作并从空中散发的各种宣传传单实物为素材,以看到这些传单的日本兵的体验感受为基础,描述了在长期战争年代各国士兵的艰难境遇,进而体会战争的残酷。日军把士兵投放到广袤的东亚战场,等待他们的是营养不良、传染病以及盟军的猛烈进攻、尽管如此、日军还是拒不投降,但那些描绘着家乡食物和故乡亲人的画面,写有“坚决不杀俘虏”的优待政策的传单,对日军士兵的心理还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9.
从1940年5、6月德国西线闪击战赢得对英法的胜利,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对美英发动太平洋战争,是日本为了南进太平洋扩大战火的战略准备时期,也是继张伯伦下台后执政的丘吉尔政府在亚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日本南进准备的时期。在此期间,来自德国方面的战争和来自日本方面的战争威胁,是丘吉尔政府在应对中必须全盘考虑的问题,首先顶住对英国国家安全造成生死攸关影响的德国侵略战争,其次对付日本南进太平洋攻击英帝国势力范围的战争威胁,是丘吉尔政府做出的战略选择。因此,从暂时的妥协到积极抗衡也就成为了丘吉尔政府应对日本南进准备的基本政策轨迹。  相似文献   

10.
<正>日本的侵华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抗日战争中,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对中国是"不宣而战",中国对日本是"战而不宣",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竟然都没有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也未正式宣布绝交,一个国家的大部分领土包括首都被占领而不宣战,可能是世界战争史上最蹊跷的事。  相似文献   

11.
徐平  潘霏 《军事史林》2014,(1):59-64
日军大本营是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前日本发动大规模战争期间的陆海军最高统帅部。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至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帝国陆海军曾三次设置战时最高统帅机关——大本营,通过下达大本营命令(大本营陆军部命令或大本营海军部命令等)的形式发布天皇敕命,统一指挥陆海军战略行动,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大本营是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陆海军对立的产物。二战时期日军的大本营被同盟国称为“帝国总司令部”。  相似文献   

12.
“关特演”即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是日本侵略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准备进攻苏联的计划。过去中、日史学界对这个计划研究不多。研究“关特演”的制定与放弃,有助于深入探讨苏德战争初期的日本军事战略以及日本南进、挑起太平洋战争的原因。本文对此略述浅见。一、“关特演”计划的制定 1941年4月13日,日苏两国签订中立条约,表面上看两国关系已经缓和,但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却在考虑新的对苏战争。1941年4月10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会见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里宾特洛甫说:“由于苏联的所做所为,使德国可能在今年内对苏联发动进攻。”(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朝日新闻社1963年版,第5卷第305页)4月16日大岛浩电告东京,然近卫文(?)内阁以此情报真假难辨为由予以否定。5月15日,日军参谋本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陆军毒火攻心,急速扩张。在发动了侵华战争之后,又蓄谋发动太平洋战争,并出于更大规模的情报战的需要,成立了陆军中野学校。为日本培养了大批情报人员,由于这些人员毕业去向神秘,至今有许多人“生死不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战争就是以暴力进行的武装斗争。而“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战争不仅是武装斗争,还是经济力的抗衡,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战争的本源是经济,经济既是战争的根本动因,又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经典作家的上述观点,透彻地阐明了军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适用于认识古今中外的一切战争。本文试运用这一基本原理,对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的军事经济进行剖析,目的在于分析史实,丰富军事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的军用汉语教科书出版与军用汉语教学,成为其第三次军用汉语热的前奏。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启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前、七七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日本战败投降前,日本军用汉语教科书出版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性,共计出版军用汉语教科书至少有786部,出版热度是史无前例的。同时,还出现了军用汉语教科书的需求热、日本国内军事院校及其它机构的汉语教育热、侵华日军的汉语教育与学习热,与军用汉语教科书出版热合力助推了日本第三次全国性军用汉语热潮的到来。以军用汉语教科书出版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第三次军用汉语热,充分反映了当时日本欲全盘侵吞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策略与野心。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短短几十年间,日本就把台湾变成了自己在太平洋上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为它后来发动的侵略战争服务。太平洋战争期间。从东南亚运往日本的物资都要经过台湾海峡,所以日本在岛内驻扎了大量的陆、海军部队以保卫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安全。基于上述理由,盟军方面也把打击驻台日军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当时驻扎在中国大陆的美国第14航空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飞虎队”承担了这项任务。  相似文献   

17.
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中国国民政府的政策,经历了以逼迫国民政府接受城下之盟为基本目标的“逼其悔悟”阶段,到扶植傀儡政权取代国民政府的“不为对手”阶段,再转变到促使重庆国民政府与南京汪伪政府合流的“促其合流”阶段。剖析各个阶段日本对国民政府政策的演变及其因果联系,有助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华战争的目的,揭示日本当局对华政策的本质及其失败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认识中日关系演变的历史教训,从中汲取有益的启迪。-“逼其悔悟”:逼迫国民政府接受城下之盟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走上了全面侵华战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1943年1月9日,日汪共同导演了一幕汪伪政府对美、英等国“宣战”,参加“大东亚战争”的闹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写下了滑稽而可笑的一页。此举是由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和汪精卫共同密谋决定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政府并没有马上提出‘惨战”问题。12月17日,汪伪政府发表《对大东亚战争之声明》,猛烈抨击英美“包藏祸心’,“变本加厉”,“始有日本与英美间之战争”,强调中国之安危与东亚之安危为不可分,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则是与日本“同甘共苦”①,并在各种场合反复宣传。当日军进占上海租界时,汪伪上海市政府曾据此制定宣传…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和飞机取得了对日本海军的决定性胜利,鲜为人知的是,美军潜艇在水下也悄然打响了对日本商船的进攻战役,并最终从战时经济上扼杀了凶残的敌人. 一、周密论证做好对日作战准备 海上航线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和支持战争的生命线,日本商船在太平洋2000万平方英里范围的7个主要海域活动,满足日本的侵略扩张需求,从原油、铁矿、橡胶等战略物资,到作战部队必需的卫生纸、牙粉等生活物资,都离不开商船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莱特湾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日美双方海军的最后一场决战,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战。战前形势波谲云诡,错综复杂;战役进程跌宕起伏,充满悬念;战争结局出人意料,发人深思,充分展现了战争特有的魅力。 兵强马壮,美军直指莱特岛 1943年初,以美国为主的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转入战略进攻,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战场上的绝对优势,进攻锋芒直指菲律宾。菲律宾位于双方战线中部,是由日本本土至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基地——东印度群岛的咽喉。为了割裂日本战争布局,“像瓶塞一样”地堵死日本赖以生存的战略物资补给线,美军决心于1944年10月登陆莱特岛,进而夺取整个菲律宾群岛。其中,美海军的作战计划是:由海军中将哈尔西指挥的美国海军主力第3舰队(17艘快速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15艘巡洋舰和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