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毛泽东的《孙子兵法》解读史上,指导郭化若研究《孙子兵法》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指导郭化若研究《孙子兵法》并取得世人瞩目的实绩,是他倡导批判继承历史遗产最为成功的范例;而郭化若则受毛泽东之命研究《孙子兵法》,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可谓躹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成就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研究《孙子兵法》第一人”的学术地位,被誉为“一代儒将”。  相似文献   

2.
浅析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知战"思想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知战”思想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毛泽东肯定并吸收了孙武“知战”思想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毛泽东军事思想创新性地发展了《孙子兵法》“知战”思想。  相似文献   

3.
孙武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是把哲学思维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先驱者。公元前六世纪成书的《孙子兵法》是现存在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思想体系的一部兵书。自其成书二千五百年来,历代兵家,有远见的政治家、学者,无不重视这部书、学习这部书、赞赏这部书。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孙武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真理。”(《论持久战》)国外对《孙子兵法》也十分重视,美国著名的防务问题高级专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大战略》一书作者柯林斯教授说:“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  相似文献   

4.
青年毛泽东开始接触、学习《孙子兵法》的文献资料 ,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讲堂录》中所记的国文老师袁仲谦讲解魏源《孙子集注序》的笔记外 ,还有几条重要线索可供考察 :读《盛世危言》对孙子“知彼知己”观点的了解 ;读《三国演义》和《史记》等文史古籍对孙子生平和思想的薰染 ;给同学写信提到读二十二部子书 ,其中应该包括《孙子兵法》 ;在致同学萧子升的信中 ,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词句 ;读《曾胡治兵语录》 ,间接接触过孙子思想 ;有机会和条件读到过老师、校长易培基《读孙子札记》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经说过:“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毛泽东选集》第188页)后来党史界和军事界有不少同志一直沿用这个说法,认为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已经形成了(有的说“全部形成了”;有的说“基本形成了”;还有的说“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够准确。因为红军的作战原则不等于也不能完全包括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同时,也与历史事实不尽相符。在三次反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史》是军队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政治理论课.我党领导人非常重视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毛泽东同志说:“学历史,主要学近代史”(《毛泽东论教育》第79页),“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第759页).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首先是干部和青年中,“加强祖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的教育”,并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3月9日给国家教委领导人写信说:“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是目前《孙子兵法》29种语言文本之一。笔者根据内蒙古大学陈乃雄教授提供的史料考证、核实,从1710年到1986年280余年期间,有6种版本(包括写本)的蒙古文《孙子兵法》问世。它们是: 1、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孙子兵法》(蒙汉文对照十三篇)刻本,四册。 2、1866年(清同治五年)《孙子兵法》(蒙古文)刻本,一册。 3、《孙子兵法》(满蒙汉文三体合璧)写本,二册。 4、《孙子兵法》(蒙古文)石印本,一册。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产生于2500年前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比作一棵树,那么这棵古树历经苍桑、战火考验,现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巨树。《孙子兵法》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奇葩,而且被世界公认为是军事学术史上占有最突出地位的名著。中外介绍、评论、研究《孙子兵法》的文章、专著可谓卷帙浩繁,然而《孙子兵法的电脑研究》(杨少俊主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一书。在众家著述之中,另辟蹊径,独具特色,可说是“古  相似文献   

9.
军事文摘     
孙子兵法在国外《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唐朝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孙武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家鼻祖”;将《孙子》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从八世纪到今,日本研究《孙子》的著作不下百余种。清乾隆年间、《孙  相似文献   

10.
李志新 《国防》2006,(9):80-82
毛泽东在谈到遵义会议时曾说“:那时争取周恩来的支持很重要,如果周恩来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成的。”不妨让我们设想,如果遵义会议开不成,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又会怎样?要了解这件复杂的往事,还得从头说起。“三人团”成员周恩来是一位老资格的中共领导人,他同毛泽东交往也有一段时间了,1923年底在广州他们就已相识。此后,周恩来在中央担任要职,成为毛泽东的上级。1928年中共“六大”后,周恩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持中央军委工作。1929年,由于在建军思想和原则上出现分歧,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周恩来在上海得到消息,…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中“奇正相生”的思想,具有很高的军事学术价值,历代兵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如何理解“奇正相生”?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孙子兵法·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又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在这里孙子深刻地论述了“奇正  相似文献   

12.
报刊文萃     
世界十大军事著作 《战争论》——克劳塞维茨(德国) 《制空权》——朱利奥·杜黑(德国) 《孙子兵法》——孙武(中国) 《论持久战》——毛泽东(中国) 《军事教训》——毛奇(普鲁士) 《战争指导》——富勒(美国) 《军事战略》——索科洛夫(苏联)  相似文献   

13.
问世于 2 5 0 0年前的《孙子兵法》 ,被世人公认为“兵学圣典”、“军事巨著”、东方战略思想的代表作、人类永恒的智慧之书。千百年来 ,有关《孙子兵法》的专著可谓林林总总 ,然而 ,没有一位学者、也没有一家出版社将书名定为《孙子兵法新解》 ,现在 ,摆在我案头 ,以《孙子兵法新解》(以下简称《新解》) ,为书名的这部学术专著 ,是我的同事、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学副教授施芝华新近力作。因为此书有新意 ,有独到的见解 ,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  一、文字释义上的独到见解《孙子兵法》的研究历经千百年 ,有关文字的…  相似文献   

14.
在亚洲国家,我们都喜欢引用一句古话:“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是说,回顾以往的事,可以为将来找出新的境界和方法。就此而言,应当看到战国时期齐国的孙武在2500年前的杰作《孙子兵法》,至今仍然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军事科学发展的宝贵参考书。 《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军事思想体系,包括了全面战争和有  相似文献   

15.
清人张之洞曾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可见,一部精校精注的书,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播、研究,其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最近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孙子校释》(吴九龙主编,杨炳安、吴如嵩、穆志超、黄朴民合编),是孙子兵法研究会编纂的《孙子兵法大全》之首册。著者在广泛收集资料,吸取历代校释成就,运用现代  相似文献   

16.
“速决战”与“持久战”小议郭玉千,张新元《孙子兵法》注重速胜,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决战”战略思想。有许多评论文章议为孙子的“速决战”过于片面和绝对,与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思想相矛盾。笔者以为,孙子的“速决战”与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战略思...  相似文献   

17.
“实践的基本形式”这一术语 ,在经典著作中并无明确的直接表述。比较接近的提法始见于毛泽东的《实践论》。毛泽东指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①据此 ,我国哲学界便有了“实践的基本形式”这一说法。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 ,“基本形式”有几种呢 ?毛泽东直接称作“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形式是“生产活动”。但在无限多样的实践形式中 ,毛泽东两度列举最具普遍性最重要的实践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著于19 3 7年的《实践论》中 ,毛泽东说 :“人的社会实践 ,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  相似文献   

18.
孙武是著名的注重国利、军利和民利的军事家。他的《孙子兵法》充满着积极的趋利避害的战略战术思想。不论是将士奔赴疆场厮杀的政治目的,还是行军作战的种种活动,都强调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利”成了《孙子兵法》的灵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指出:“一切战争,从根本上说,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的学者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奉为《孙子兵法》的精髓。黄朴民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孙子〉精髓说之驳议》一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我们读到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黑雪——出兵朝鲜纪实》(下称《黑雪》)。该书的“内容提要”醒目地写着“书中所有事件和人物思想、对话都有史实依据。”可是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却陷入不解之中: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作者在许多地方,竟然以道听途说的材料或虚构的东西,当作“纪实”推给读者? 在没有涉及到该书的内容之前,我们要问这本书到底是“纪实文学”,还是“历史小说”?作者在“后记”里声明,“所有的出场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