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何 《世界军事》2022,(2):37-41
她曾是享誉大江南北的"渡江英雄",当年14岁的她参加"渡江突击队",不畏枪林弹雨,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一夜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她还曾是毛泽东主席的座上宾,主席为她亲笔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无论名声有多大,她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那个苦水中泡大的渔家女;无论功劳有多大,她始终记得自己是人民的服务员....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我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四十周年。渡江战役是解放全国大陆决定性的一次大的战役。其战役之所以迅速取得胜利,这与我军在战役中正确的战略决策和杰出的指挥艺术分不开的。本文拟就我军渡江作战指挥艺术,谈一些我们学习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对《渡江侦察记》这部电影,现年30岁以上的人大概都不会陌生,但电影中主人公的原型是谁,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在建党8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电影主人公原型之一、华东一级人民英雄齐进虎的故乡——山东省荣成市走访了他的家人、战友,查阅了相关史料,了解到了这位  相似文献   

4.
1954和197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来到安徽省繁昌县,拍摄黑白和彩色故事片《渡江侦察记》,编剧沈默君,导演汤晓丹,剧中主要人物由孙道临、陈述和张金玲等扮演.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渡江战役发起前,华野第27军先遣渡江大队强渡长江天险,活跃在江南敌占区,并策应大军顺利过江.电影只是艺术地再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但它毕竟受故事片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完成这一过程的全记录,先遣渡江大队在江南的15天,所处的斗争环境,则如处龙潭虎穴,一发千钧.  相似文献   

5.
渡江战役的作战部署是逐步形成的,其间因采纳了粟裕的合理建议几经调整而日臻完善,从而在决策指挥层面为人民解放军夺取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基础。第三野战军的渡江作战是整个渡江战役的重心,“由南京两翼重点突破,东西对进,截断京沪和京杭路,围歼逃敌”这一渡江作战部署,正是粟裕等人关于渡江战役构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全国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中,百万雄师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命令下,从不同地段向江南发起进攻。千船竞发,由此在长江不同地段上涌现出各自的“渡江第一船”,但从统一的进攻时间上来说,总又有万里长江上的“第一船”。对此,自渡江战役胜利之后直到今天,关于此话...  相似文献   

7.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追击阶段人民解放军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包括强渡江河、野战追歼和城市攻坚多种作战形式.毛泽东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成员的支持配合下,成功地指导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战役任务,解放了国民党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沪宁杭地区.在指导渡江战役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战略指导艺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四点:第一,科学统筹,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全局谋划渡江战役;第二,善纳群言,充分发挥战场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捍卫国家利益,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第四,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变,改变城市攻坚方式,拓展军队职能.  相似文献   

8.
1949年2月11日,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人,明确指出:淮海战役"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责"。以这封电报为标志,正式宣告渡江战役总前委在河南商丘张菜园诞生。在此前后,总前委在书记邓小平的领导下,遵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围绕百万大军渡江南下作战,在政治、军事、组织、后勤等各个方面进行运筹,为确保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全局上以优势兵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大规模进攻战役,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大规模强渡江河的作战,也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理论,在战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渡江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和战役总前委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战役指导,主要表现在:依据全国形势的发展变化,精心选择战役发起时机;从战略全局出发,确定战役方向和歼敌对象;依据敌情我势,确立战斗渡江和从最困难处着眼的指导思想,预筹对策;依据作战样式的转换,确立不同的作战指导思想和战术原则;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争取国民党军起义和投诚.  相似文献   

11.
突破天堑扫万军——记渡江战役中的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宋任远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宋时轮先后担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和第3野战军第9兵团的司令员,率部参加过朝阳集、莱芜、泰安、老河口、豫东、济南、淮海和渡江等一系列战役战斗,对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  相似文献   

12.
石微雨,一个数年前在军艺校园中留下印 象的女孩,而今出现在我的眼前。见面的一瞬 间,我极力搜寻起她在军艺舞台上饰演《歌女》、 《老妇还乡》时的影子。她惊讶我曾看过她的 演出。我说,在军艺时就想写写你呢!没想到 你竟自己动笔洋洋洒洒地写出《我就这样长大 了》。 石微雨只是微微一笑,把用七色纸装订成 的漫润着她的智慧和心血的书稿递给了我。 在我接过书稿的时候,封面上的题记透过 挺括的塑料护封映入我的眼帘: 每一粒砂子都有沙漠的影子, 每一个水滴都有海洋的气息。 我在想,《我就这样长大了》这粒“砂子” 或这个“水滴”浓缩着怎样的“沙漠”或“海洋” 呢?从石微雨的纯净文字和娓娓述说中,我看 到了这个叫做“石微雨”的寻梦女孩痴情艺术 的成长图景——  相似文献   

13.
在解放战争研究领域内,关于渡江战役的阶段归属问题曾经产生过十分激烈的争论,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两种完全无法兼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渡江战役是具有战略决战性质的一次大的战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转入战略追击的第一个大战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渡江战役的许多表面现象极具迷惑性,误导了部分同志.如果能够透过表象把握历史的本质,自然就能够对渡江战役的阶段归属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个出生清贫的农家女子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婆”?且看她是怎样“变脸”的—— 2005年7月27日,农一师十团计财科办公室。财务科长高丽像往常一样上班了。她习惯性地打开办公桌的抽屉,一封奇怪的信件映入高丽的眼帘。她铺开信纸,面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你贪污了100万元,必须分我 20万元。否则你就等着被枪毙吧……”高丽大吃一惊。且不说是谁写  相似文献   

15.
郝晏华撰文认为: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曾就渡江计划作过四次变易:第一次是刘邓大军南渡黄河以后,中央军委、毛泽东在1947年7月23日,决定叶飞、陶勇两纵队和两广纵队出闽浙赣,创建闽浙赣根据地。但到8月7日,为  相似文献   

16.
李维民 《军事历史》2006,(11):44-46
1990年11月19日,抗日名将孙立人在台中市的寓所去世。几天后,我带着当年的《中国人物年鉴》去看望冰心老人,她指着桌上许逖先生所著的《百战军魂——孙立人将军》感伤地说:“前不久孙立人还给我来过信呢!你们年鉴收过孙立人吗?”我说:“1989年因孙立人将军过90岁生日登过一次,明年还会因他去世再登一次。”冰心欣慰地说:“这个人是抗日名将,你们的年鉴是应该收的。”她向我讲述了孙立人将军的经历,谈起她已故的丈夫、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与孙立人在清华同学、后又赴美留学的情况。冰心说:“孙立人虽然是抗日名将,但因为不是黄埔系,所以受排挤…  相似文献   

17.
在一间门朝南的乡间堂屋里,一位姑娘半躺在床上。在她身旁,有位小伙子正细心地一口一口地给她喂着饭。小伙子象这样精心的照顾她,已两个春秋多了。姑娘名叫张秋华,23岁,是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乡界圩村女基干民兵“铁姑娘”班的班长。小伙子名叫李庆荣,27岁,退伍战士,村民兵营营长.在过去共同的工作和学习中,他  相似文献   

18.
母亲     
母亲是皖南山区一位极其平凡的农家妇女,她出生后就失去母爱。物质上的匮乏,精神上的伤痛,迷漫着母亲的人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较早地知道一点人生疾苦的时候,我已有了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吃奶的弟弟,而我的父亲远在他乡,被关进了“牛棚”,生活的重担全落...  相似文献   

19.
我对“诱惑”不能动听得像哲学家一样“形而上学”似的诠释其中的奥妙,但我承认这玩意儿确像一种诱人之花艳丽夺目,无端地挥发着人的计谋、胆识、才能之气。请看我们四周:追逐“时髦”故事,不知疲倦周而复始延续;一群一群的人像“克隆”一样效仿“时髦”的潮流,把自己卷入“欲望”漩涡而迷了方向。所谓的新现代文明难道真是物欲的“乌托邦”?一场场豪华的物欲惊梦难道真能催醒“一无所有”的精神失落?……我怀疑! 茜,我的挚友。不是我追主流求形式,她确实是大众描绘的潮流女孩——亮丽。每天她把各式的化妆品按时尚杂志中的步骤精心涂抹,整张脸在我看来像块试验基地。精美的勾画、雕琢在我们这些穷学生中格外惹眼,像绿叶衬鲜花似的。对时尚杂志内容的解读在我们之中她消化得最彻  相似文献   

20.
绿色情缘     
吴志伟 《政工学刊》2002,(12):64-64
1972年 ,1 9岁的林楠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部队文工团团员。 1 978年 ,林楠退伍 ,分到省电台工作。 1 980年“八一”建军节 ,她成了一名军人的妻子。1 996年 ,正当林楠细心地照顾年迈的婆婆 ,无怨无悔地支持着丈夫奉献国防 ,耐心地教育着儿子 ,尽情地享受工作的快乐时 ,生活向她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胃癌”———这个令人震憾、令人听后毛骨悚然的疾病出现在她的身上。经过手术 ,她的胃切除了五分之四。从此 ,林楠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婆婆把她当成了“婴儿” ,儿子也变成了“妈妈” ,丈夫转业回到地方 ,为的是能多陪陪她。林楠决定迎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