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岳江 《国防》2004,(7):56-57
说到世界女兵参战史,人们自然会想到亚洲“红色娘子军”———中国女兵、中东“霸王花”———以色列女兵、东南亚“娘子军”———泰国女兵团、宁亡不屈的“近卫团”———苏联女兵。在美国,也有一支女兵队伍,人们在战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战争已不再是人与人体力的较量,聪明智慧的女兵完全可以在战争中大显身手。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美国妇女就争取能在军队这个向来被认为是男人的世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当时美国的法律规定不允许妇女参军。于是,有的美国女性就学中国的花木兰,女扮男装参军打仗…  相似文献   

2.
陈辉 《华北民兵》2004,(9):54-55
日本步美国后尘,也重弹“中国威胁论”,居心显然很险恶;一贯追随美国的菲律宾在伊拉克提前撤军,打了美国一个“闷棍”,使美国哭笑不得;美国军演、邀请台军上航母训练,都是冲着中国,我们不可掉以轻心;朝鲜研究部署中程弹道导弹,也许是被大国逼得无奈之举,“州官能放大火,百姓也就会点小灯”;印度筹划成立太空司令部,提醒世人面对未来的“星球大战”,各国要未雨先备伞。  相似文献   

3.
陈辉 《华北民兵》2005,(10):54-55
60年代美国曾夸固中国,形成“月牙彤”包固周,但“全月形”始终未能如愿,如今又想重温旧梦,仍是水中捞月;日本散布“中国威胁论”,其实是贼喊捉贼,其高额军费已不打自招;各国军营女性增多。看来战争已很难让女人离开;在澳大利亚和乌克兰举行的多国军演,各方都在强调军事合作是为了取长补短,但深层含义,各国都在奉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相似文献   

4.
时势造英雄,战火出名将。纵观世界名将枪林弹雨、出神入化的传奇经历,也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即许多世界名将早年都曾当过教官。 “飞虎教头”陈纳德 陈纳德也是一位与教官岗位有不解之源的美国将军。1942年7月他受命以“飞虎队”为主组建美国陆军第23战斗机中队,并指挥派驻中国的美陆军航空兵部队。1943年3月晋升少将,出任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司令;此后直到1945年8月,一直指挥着美国的空中战术力量,在中、缅、印战区打击日军,还协助中印缅战区空运司令部,开辟了一条从印度到中国西南的著名的“驼峰”空中运输线。 陈纳德将军的成名与他早年的“教头”生涯密不可分。他1890年11月6日生于美国  相似文献   

5.
太空女飞人     
1996年9月23日,北京时间18时44分,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关闭了舱门,美国女宇航员申农·柳西德和其他机组人员开始准备着陆,返回休斯顿。申农·柳西德是世界上第八位进入太空的女性,其第一次太空飞行是在1985年,此次是她的第五次太空飞行。目前,她是世界女宇航员中太空飞行次数和停留太空时间(187天)两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后一项纪录前不久还由俄罗斯女宇航员叶列娜·康达科娃保持,她的纪录是169天。今天,女性进入太空虽不是轰动事件,却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女性最早进行太空飞行是在34年前,即1963年,前苏联的瓦莲季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瓦乘苏联“东方-  相似文献   

6.
胡欣 《现代军事》2008,(2):22-27
1996年,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其《亚洲大趋势》一书中预言.中国必然会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这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他预测,中国将在各个领域跃居世界前列,重新塑造世界的面貌,世界的游戏规则将不再由西方国家所主导。而国际关系大师级人物沃勒斯坦则断言.美国在世界体系中的衰落是“结构性”的,是“不可逆转的”.这种衰落既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和文化上的。这两种观点此消彼长,正好构成了中美未来走向的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7.
刘耿 《宁夏科技》2002,(9):36-48
2001g9月11日,是令美国人民震惊的日子,也是惊撼世界的日子。“9·1l”事件一年来,美国人民在反思,世界人民也在思索,联系战后几十年来美国屡遭袭击的事实,一场对美国内外政策的分析批判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国际传媒的舆论作了些分析,总的看法是:恐怖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大敌。对真正的恐怖主义绝不能手软,一定要坚决打击,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不仅使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发生深刻变化,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自然也不例外。2002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亚太经合会议上称,“中国深受恐怖主义之害,中国政府强烈谴责及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动及武器扩散”。  相似文献   

9.
“未雨绸缪”是从古语“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提炼出的一句成语,但真正能做到这点的人,古今中外都很少有。二战后,美国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在世界出尽风头,众多“世界第一”的纪录,都记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头上。当然,在“世界第一”中,有让人扬眉吐气的,也有令人垂头丧气的。例如,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出自美国,而世界上第一艘沉没的核潜艇,也是美国的。1963年4月10日上午9时许,美国海军“长尾  相似文献   

10.
说起核武器,今日世界当数美国的家底最厚,但是美国一直在叫嚷受到了核威胁。美国受到威胁了吗?美国受到的所谓“核威胁”又源于何处,听听美国人是怎么说的——2002年9月23日《美国新闻及世界报道》道格拉斯·帕斯特纳克撰文“美国自找核威胁”。  相似文献   

11.
与冷战时期美国负责50%的北约防务开支相比,如今这一比例上升至75%。在东亚和中东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美国的盟友乐意将中国和“伊斯兰国”推给美国,然而.随着世界“其余地方”的崛起,有能力的非西方国家遍布整个全球体系,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空间将自然而然地遭到削弱。在这样一种极度复杂的环境下,美国不可能再像后冷战时代那样,在独自充当世界警察的同时,却不必担心承担过多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2.
近段时间来,“中国威胁论”陈渣泛起,来势不小。留心观察会发现,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威胁论”就一直不绝于耳。还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就开始了妖魔化中国的炒作,攻击中国人权、民主和社会政治制度,诋毁中国国际形象。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又花样翻新,除了软实力版的“中国威胁论”外,诸如“中国航母威胁论”、“潜艇威胁论”、“导弹威胁论”等军事版本的“威胁论”又不断升温,虽是捕风捉影,却也引来世界不少关注。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陆军马汉”厄普顿●陈海宏19世纪未提出“海权论”的马汉,在美国乃至世界上是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人,但对于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军事理论家厄普顿,却知之者甚少。事实上,有“陆军马汉”之称的厄普顿在美国军事史上也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地位和影...  相似文献   

14.
唐健  满莉 《环球军事》2014,(12):16-17
5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演讲:“美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而且至今仍然如此。这是上一个世纪的现实,也将是下一个世纪的现实。”“我们如果不领导世界,谁来领导?”  相似文献   

15.
《军事文摘》2023,(20):20-23
<正>“中国天眼”,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目前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天文望远镜,也是目前世界唯一能观测深空的射电望远镜。“天眼的瞳孔”——馈源接收机在“天眼”这个异常精密、复杂的大科学装置中,馈源接收机是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接收天体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堪称“天眼的瞳孔”。  相似文献   

16.
华建玲  闻舞 《环球军事》2012,(10):32-33,40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军费也是世界第一的,每年都有数千亿美元。所以,我们一提起美军,最先想起的词就是“财大气粗”。可是,美军在演习中却很节约,,有时候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公元2001年9月11日晚上(北京时间),世界上所有的新闻媒体几乎都在播放一条同样的消息:美国东部时间9月11日上午,美国遭受了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伤亡惨重。这次“珍珠港事件”(亦称“9·11事件)与二战时期的“珍珠港事件”相同的是,袭击的都是美国拥有主权的本土目标,使美国都遭受了重大的损  相似文献   

18.
声音     
《环球军事》2011,(3):11-11
“中国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总体规划,发展了一些武器装备,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需要,也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新型武器装备不断出现的需要,不针对任何国家和任何特定目标。应该正确评价和看待中国的军力发展。关于试飞活动也是这一原则,不针对任何国家,也不针对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是一次正常的工作安排。”  相似文献   

19.
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32名无辜师生死于非命,另有数十人受伤,世界为之震惊和悲痛。然而,这一重大悲剧发生后不久,在事实尚未查清之时,美国的一些媒体就捕风捉影,极不负责任地把脏水往中国人身上泼,宣称什么“凶手可能是中国留学生”,并“言之凿凿地”描述了许多细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美国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公然允许李登辉访美,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同时也使海峡两岸的关系趋于紧张。 今年6月7日至12日李登辉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通行证后,首次到美国进行了所谓“私人访问”。美国国务院对此辩解说,这仅仅是一次“私人访问”,“丝毫不会改变我们对台湾的政策,也不会改变我们对中国的政策”,同时反而指责说“北京反应过度”。 克林顿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到底是不是美国对台政策的改变?是中国反应过度,还是美国做的太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