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他是一个爱国者,在越南战争中为越共提供了许多价值连城的情报,胡志明曾因此而惊喜地说:“我们现在是在美帝的战役室里”;他是一个记者,先后为路透社、《纽约先驱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时代》周刊工作: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分析家,有人因此称他“越南新闻团主任”,他自嘲是“政变教授”和“革命博士”,他是美国CIA精心培植的间谍,却为越共所用,在一段时间,又曾同时为法国、CIA、越共、南越提供情报,被称为“四重间谍”。他就是2006年9月去世的越南传奇间谍范舂安。  相似文献   

2.
2002年10月24日,美国媒体均刊登了一条简短的消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局长理查德·M·赫尔姆斯去世,享年89岁。此时的美国恰逢举国上下正聚焦连环冷血枪手的落网,因而这条消息似乎并没有引起舆论的多大重视。但在美国情报界,特别是中情局内部还是引起了震惊,毕竟赫尔姆斯是CIA的开山鼻祖奠基人之一。他曾在CIA效力27年,从其最初创立到各个与美国利益休戚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他参与的痕迹,池还是CIA中屈指可数的从最底层一步步干到CIA局长一职的职业间谍大师,并执掌CIA大印达6年之久!最令CIA情报界新老同行敬佩的是,赫尔姆斯具备了职业情报间谍大师的优秀素质,无论风云如何变化,个人安危怎样,始终效忠国家保守秘密。因此,他被人们誉为“严守国家机密”的人。当他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时,他头脑中装着的机密也永远随他的去世而消失了。  相似文献   

3.
在苏联庞大的间谍队伍里,曾经活跃着一大批著名的女间谍,如第一个获取美国核情报的扎鲁宾娜,成功地建立了意大利间谍网、有“间谍王国女沙皇”之称的安琪娜。在这支队伍里还有苏联著名作家佐娅·瓦斯科列斯卡娅。作为作家的她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她长达38年的间谍生涯却鲜为人知。 骑自行车的女特工 佐娅·瓦斯科列斯卡娅于1907年4月28日出生在图拉州的一个小城里。1921年,年仅14岁的小佐娅凭着一腔热血,不顾父亲的  相似文献   

4.
尽管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灰溜溜地退出了美国的“权力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迅速远离公众的视线。最近,美国许多报纸都把对他近况的报道登上了头条,一份拉姆斯菲尔德遗漏在五角大楼的文件更是成为近来美国人谈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一个寒冷的春日。华盛顿第九大街和第五大街的街角。对于年过花甲之后又开始新生活的中情校官彼得·欧内斯特来说,这里是“间谍总站”。他说:“人们一提起柏林和维也纳,其实只要看看华盛顿,就知道间谍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要建立一个展示间谍艺术的殿堂,哪里还有比这更好的地方呢?今年夏天,国际间谍博物馆将在华盛顿市区开馆。在那儿,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微型相机、密码机和无数精巧的小玩艺,比如可以变成手枪的俄罗斯口红。 欧内斯特将和前克格勃间谍奥列格·卡  相似文献   

6.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3,(3):116-117
中情局前特工杜安尼·科拉瑞奇组建了一个私人间谍组织,而该间谍组织被外界戏称为“迷你型中情局”。组建私人间谍机构科拉瑞奇出生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共和党家庭,大学毕业后,他就加入中情局从事驻外特工工作。1981年,科拉瑞奇成为了中情局拉丁美洲分部负责人。5年后,科拉瑞奇又协助中情局组建成立了中情局反恐中心。  相似文献   

7.
他是波军总参谋部的上校高参,也是美国中情局的“王牌”间谍,在长达10 年时间里,他向美国提供了多达4.5万页的绝密情报,被中情局授予“杰出情报工作奖章”。但在秘密出逃后,他也被波兰缺席判处死刑,并遭到了克格勃多年的追杀——冷战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在华约军事机关中物色间谍。前波兰总参谋部上校库克林斯基就是他们培养的“王牌间谍”之一。在长达10年时间里,这个中情局潜伏在华约内部的“鼹鼠”向美国人提供了长达4.5万页的绝密情报。库克林斯基为此而得到的奖赏和惩罚是中情局“杰出情报工作奖章”和被波兰依法判处的死刑。  相似文献   

8.
时至今日,西方国家仍然认为,苏联上校奥列格·佩尼科夫斯基是历史上对西方国家最有价值的间谍。他向英美情报机构提供了大量有关苏联战略导弹研制的情况和其他军事技术文件,可以说是间谍中的间谍。这一间谍案俄罗斯人至今记忆犹新。记者采访了英国历史学家奈杰尔·威斯特。为了研究“佩尼科夫斯基事件”,威斯特被特许可以查阅英美情报机构的档案材料,他因此成为这一间谍案的权威。  相似文献   

9.
岳小光 《环球军事》2014,(16):64-65
罗宾·史蒂芬斯是二战期间英国军情五处的间谍审讯官,因为右眼总是戴着一副单片眼镜,甚至连睡觉时也不愿取下来,由此得名“鹰眼”。据说电影《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疯眼”穆迪就是参照了史蒂芬斯的形象。不过史蒂芬斯这个现实中的“疯眼”却有着一个在外人看来褒贬不一的“绝活”——他能够不需要任何身体接触就能让落网的德国间谍说出一切。据说,他曾用5年的时间,先后审讯了500余名间谍,这个记录直至今日也没人能够打破。对当时的德国间谍而言,被英国反情报机构抓获只是噩梦的开始,真正惊恐的是接受史蒂芬斯的审讯。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2月,时值俄罗斯反间谍组织成立90周年之际,俄联邦安全总局等机构在莫斯科俄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举力、了名为“反军事间谍行动90周年”展览活动,其中首次披露了充当美国间谍的前苏军少将波利雅可夫在1988年被判处死刑时的受审情形,在西方情报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波利雅可夫对中国读者来说,也许还鲜为人知,然而,他却是冷战时期西方“最成功的间谍”。美中央情报局第十六任局长沃尔西就曾自豪地说:“冷战时期所有的美国秘密特工中,波利雅可夫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1.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1,(15):55-57
发展壮大间谍网 约翰·华尔克发展壮大他的间谍网络的第一步,就是从他的一个海军老朋友开始。高级军士长杰里·惠特沃思,曾是一个报务员,退役后在1974年秋季又重新人伍。之后,他自告奋勇要求调到迪戈加西亚工作。1975年夏天,惠特沃思加入间谍网络时,是一名现役军人,而那时约翰·华尔克已经退役了。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组织了纳粹党的冲锋 队,却因反对希特勒而锒铛入狱;他是蒋介石的高级军事顾 问,却把情报无偿送给苏联;他是德国重要的反对派人物, 却在战后的德国默默无闻。最近,俄罗斯解密的档案终于让 他浮现出来。他就是希特勒的前战友、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 问、无偿为苏联克格勃服务的代号为“朋友”的间谍——瓦 尔特·斯滕内斯!  相似文献   

13.
他,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双面间谍,委身纳粹“狼穴”,与敌人巧妙周旋……他,智勇双全,被西方谍报界誉为最勇敢、最神奇的谍报天才,堪与詹姆斯·那德相媲美……不经意间当上了双重间谍1940年2月的一天,达斯科·波波夫的挚友约翰尼·杰伯逊忽然找到他,让其帮忙把5条被封锁在特里斯特的德国船卖给某个中立国家,因为其中一条是约翰尼的,并且他已搞到许可证。波波夫反问道:“哪个中立国愿意购买这些船呢?”“这就  相似文献   

14.
克·邓拉普曾是美国陆军驻扎在’国家安全局的一位中士。但谁也料想不到,在邮差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一k,邓拉普竟然也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来。他被苏联克格勃成功策反成为间谍,之后利用工作之便,出卖各种秘密文件长达3年,给美国情报部门造成的损失简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东窗事发之前,他选择_r自杀,将他的间谍经历永久地带人了坟墓。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篇中说道:“死间者,为进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之于敌。”其意思就是说,有意散布假情报,让我方间谍知道,而传给敌方的间谍,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双面间谍”。以色列的间谍机构秘密情报局(也称“情报特殊使命局”或“摩萨德”)成立于1951年,是以色列负责情报搜集、政治行动和反恐活动的情报机构,素有以色列的“中央情报  相似文献   

16.
世界谍报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间谍人物,然而与影片《007》中的主人公邦德比起来,大都显得黯然失色;唯独西德尼·赖利让人感到:这就是007的原型。 赖利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显得神秘莫测。关于他的身世,他曾煞有介事地对人说,他是一个当船长的爱尔兰人的儿子,出生在蒂珀雪里。而事实上他是一位俄国妇人和一位维也纳犹太医生的私生子,1874年出生在俄罗斯敖德萨附近的一个小镇上。 大概是因为犹太人血统的缘故,赖利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人公豪苏先生出生于台湾彰化,成长于台北,精通5种语言,曾赴美、法留学,专攻国际关系、国际公法及国际经济,毕业后毛遂自荐加入CIA,在22年的谍报生涯中,周旋于东、西方之间,并任最具职业危险性的“深潜极密情报官”(非官方掩护)长达20年之久,退官后,得准许正式“露面”。全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还披露了一些中情局的内幕,以还间谍一个真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隐身人”并非科幻小说中的角色,而是一名潜伏在西方多年苏联间谍。与那些红透半边天的超级间谍相比,他在媒体上曝光率极低,几乎不为人知。但对西方情报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人物,就连其真实姓名都是个谜。他就是本文的主角──科农·特罗菲莫维奇·莫洛德。  相似文献   

19.
他是历史上收入最高的间谍,他也是历史上最不值钱的间谍。 1943年,在莫斯科、德黑兰和开罗举行的一系列秘密会议其实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保密。由于有安卡拉(土耳其首都)英国大使馆纳粹间谍的帮助,希特勒在这些会议举行后不几天内就了解到这些重要会议的大量情况。 神秘的“西塞罗行动”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场合知道“西塞罗行动”这个安卡拉间谍活动的代号的。当时作为纽伦堡审讯纳粹外交官的主要检察官,在接触到的大量文件中,我审阅了德国外交部同安卡拉德国大使馆之间的秘密通讯。这些资料中经常提到的“西塞罗行动”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为  相似文献   

20.
老诚 《军事史林》2007,(6):52-54
科技和社会的巨大变化,让“007”不再是现代间谍的理想人选,情报部门正寻找的是那些外表上不会太引人注意,却具有高素质并精通多种语言的新型间谍——21世纪的“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