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赵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接壤,加之两国先后在同一时期崛起,使得两国在战国后期摩擦不断,战事频繁.公元前270年,在秦赵结束阏与之战之后,秦昭王任范雎为相,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上党,韩恒惠王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向秦国献出上党郡.冯亭不愿降秦,欲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寻求赵国庇护.赵孝成王不顾平阳君赵豹反对,听从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受上党连韩抗秦,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公元前260年,因秦不满于赵接受上党,于是派出左庶长王龁攻占长平,自此,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便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实施了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军事变革——“胡服骑射”。即脱掉中原地区原来宽袍大袖、不便骑射的服装,改穿胡服短装,以训练人民骑马射箭,从而发展强大的骑兵部队。“胡服骑射”由于触及到了传统观念和习俗,所以受到赵国守旧大臣的抵制和反对。如何消除大臣们的抵触情绪,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是摆在赵武灵王面前的一道难关。赵武灵王首先突破观念束缚,在大殿上率先垂范,带头穿胡服。反对派的领头人物公子成,以“称疾不朝”的方式表示对抗。武灵王亲自登门做工作,先耐心地陈说“胡服骑射”的理由,再历述百姓所受游…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军事改革的不乏其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成功,使孱弱的赵国在一个时期内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秦的军事强国,更为后世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兵种——骑兵。本文拟就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作些粗浅探讨。赵武灵王,名雍,在位期间(公元前325—前299年)正处在各诸侯国间兼并和反兼并更加频繁、激烈的时期。为了能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不少诸侯国先后进行了政治、  相似文献   

4.
长平之战中赵国以赵括替换廉颇为将作为战国时期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其起因源于司马迁之“反间说”,认为赵国换将是因秦间之谣言所致,千古因袭.综合各种史料重新考量之,其实并非如此.以赵孝成王为核心的赵国领导层临阵换将,其原因有三:经济状况是迫使赵国换将的根本原因;军事抉择是赵国换将的直接动因;国内政治派别斗争是赵国换将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山国存在于公元前506年至前295年,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太行山脉以东。中山国在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中存在了200余年,并数次与军事大国相抗衡,成为左右战国盛衰的“枢辖”,被誉为“战国第八雄”。战国著名策士苏秦就曾赞叹说:“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后期因疏于武备和外交政策失误,中山国终被赵国所灭。中山国的兴衰,蕴含着深刻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哲理,对当代边防政策、兵种建设、武器装备和外交策略诸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妇孺皆知 ,但知道“毛遂自刎”的人就不多了。据记载 ,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 ,挫败了秦军侵犯 ,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于是 ,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 (公元前 2 5 6年 ) ,当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时 ,平原君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 ,结果昌都一战 ,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 ,“拔剑自刎”。古兵书《六韬》曾精辟地指出 :“将相分职 ,而各以官名举人 ,按名督实。选才考能 ,令实当其名 ,名当其实 ,则得举贤之道也。”意思是将相的职责要分开 ,文武百官各以不同的官位等级所应…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触龙说赵太后》,讲的是当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很担心儿子的安全,不想让长安君赴齐为质,但大臣又都相逼,因此心情十分郁闷烦躁,情绪极度低落,茶饭不思,对大臣态度也不好。赵国有位士大夫,名叫触龙,他求见赵太后,开导太后说:"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换来齐国出兵救赵,实际上是为赵国立下了大功。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占住脚呢?为人父母,应  相似文献   

8.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继孟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学者和教育家。但他不拘泥于儒家陈说,在军事伦理思想方面,虽然坚持“王道”,但同时也崇尚“霸道”,将“王道”融入“霸道”之中,以“王道”御“霸道”,以“霸道”佐“王道”。此“王霸合一”的思想,是对儒家军事伦理思想的一个很重大的发展。在治军方面,苟子将其“隆礼”之说用于军人道德培育,但又非常重视“利”,提出了以“利”养“礼”的思想。今存《荀子》(又名《孙卿子》)一书,三十二篇,基本上是苟子…  相似文献   

9.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一前295年),名雍,是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早年的赵武灵王,因为参与由中原诸侯发起的"五国相王"而称赵王,但是后来他有感于自己功未成名未就,于是去掉了王号,仍称赵君."赵武灵王"这一称号是后人给予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时,力排众议大力推行效仿胡人的"胡服骑射"政策,组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专业化的大规模骑兵部队,赵国因而得以强盛,先后灭掉宿敌中山国,击败林胡、楼烦两大胡族,占领并开发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使赵国成为当时能与强秦分庭抗礼的强国.赵武灵王在武功上威名赫赫,战功卓著,然而其本人却在国内政治斗争中被其子、时为赵国国君的赵惠文王囚禁于沙丘,三个月后竟然被活活饿死,死后谥号为武灵王.赵武灵王开创了中国的骑兵时代,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轰轰烈烈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福州”舰舰长赵国胜,入伍22年,先后成功组织实施导弹、火炮实射50多次,打击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11.
武超英 《国防》2008,(2):85-88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的最南端,冀、晋、鲁、豫4省交界处,总人口约880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敬候迁都邯郸,使赵国都城邯郸迅速繁荣成为赵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胡服骑射"、"邯郸学  相似文献   

12.
赵国才退伍返乡15年,为村民引育农作物新品种98种,推广面积5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750多万元,成为河南省正阳县一个小有名气的良种“土专家”。 在军营里磨练了5年的赵国才,在村子里也算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回到乡里后,他再不安于命运为他安排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模式,不甘于看到家乡一代代人种着那些“混杂退化、广种薄收”的作物种子。赵国才深深懂得“粮食要高产,良种最关键”,没有优良品种就没有高效农业。他决心为村民引进农作物新品种,使村民靠种田致富。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492年春天,在今伊朗高原上兴起的波斯帝国大举西侵雅典和爱勒特里亚。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将达提斯率舰队横渡爱琴海,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古文献记载,从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383年的294年间,陕西省凤翔县的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这里,秦国先后历经19位国君执政,完成了氏族末期到奴隶社会的过渡,又开始了向封建社会的迈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  相似文献   

15.
静平 《云南国防》2000,(2):50-50
49岁的赵国礼与57岁的赵国仁两兄弟是河南省西峡县后山村农民,大哥赵国仁在他们组当组长。1998年9月24日上午,赵国仁带领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在本组分地和规划各家出路,当规划到村民李云华门前时,与李云华紧邻的赵国礼的妻子李玉兰将赵国仁叫到一边,要让当组长的大哥在规划自己家房后的出路时,把出路规划划宽一点。赵国仁知道弟媳是想多占些地皮。赵国礼盖房时就多占了出路,群众对此有争议,如今又想多占。便对弟媳说:“玉兰,这件事有些不好办,我做不了主。”由此发生小的争执。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经常有军属反映,有的孩子考入军校或转士官不久,便被民政部门取消优待金,而有的又没有取消,希望部队政治机关和人武部给以权威解释并协助“维权”。请问具体政策是怎样的?72373部队魏金栋张世锋河南省郏县赵国选高红智魏金栋、赵国选等同志:  相似文献   

17.
赵武灵王在取得“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成功之后,将王位传于儿子,自己则制订了一个以云中、九原为基地,由北向南袭击泰国腹地的战略计划.赵武灵王的袭秦战略大胆而极富创意,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一旦实施就会对战国后期的整个战略走势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赵武灵王在沙丘宫变中死去,后世的赵国统治者再无他的雄才大略,加之赵国国力衰弱,所以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18.
潘守勇 《国防》2005,(12):74-74
“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妇幼皆知,但知道“毛遂自刎”的人就不多了。据记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侵犯,所以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可是,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国大举进犯赵国,平原君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御敌,不料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拔剑自刎。这说明,毛遂虽有凭三寸之舌纵横外交之才,却无仗三尺长剑上阵打仗之能,平原君择其不能而用之,于是悲剧就发生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人才使用上要取其长而避其短,确立能级用人的原则。当前,在部队一些基层单位,类似“毛遂不堪重任”的例子并不鲜…  相似文献   

19.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同年9月,项羽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举行起义,杀掉郡守,夺得兵权;项羽任裨将,拥有8,000兵众。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率军攻赵,以重兵围巨鹿(今河  相似文献   

20.
《兵团建设》2014,(8):46
正[案例]在战国时期,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然而,赵国自恃兵力强于燕国,起了伐燕之念。当时辅佐燕国与其余五国一起抗秦的名士苏代,为了劝说赵惠王减少合纵内部的摩擦,遂前往赵国进行劝说。当时,赵惠王见苏代前来进见,深知其来意,便故意东扯葫芦西扯瓢地与苏代寒暄。而苏代也佯作闲散地跟赵惠王聊天,他说:"我今天在来这里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