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精神长城,威震匈奴千里:勇将蒙恬司马迁在<史记>中叹道: "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蒙恬之于秦朝的赫赫战功,之于长城的丰功伟绩,让人感叹万千.  相似文献   

2.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政治、历史文献汇编,也是古代“六经”之一。钱穆在《中国史学名著》曾提到,“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无韵的称《书》”。古人有“书以道事”之说,《荀子·劝学篇》称之为“政事之纪”。司马迁也认为,《尚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太史公自序》)。书中保留了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诸如首创通史体;开创纪传体编纂史书的体例;创立“太史公曰”的史评形式;创造“互见法”的写作方法以及实录精神和创造了历史和文学相统一的叙述方法等等.这些对后世的史学都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前人及当今学者多有论述,但对于《史记》而体现出的司马迁民族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史学的深远影响,学术界却很少有人论及,这里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史”最早是指一种特定的人。篆文“史”字写作“■”,“■”即右字,指右手。《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里把“史”从字形结构上作了会意的解释。“记事者也”就是“史”字的本意。“史”原本是神职的人,如祝史、卜史、巫史等,他们都是构通人和神之间关系的一种职官。齐太史记崔杼、晋董狐记赵盾的故事,以秉笔直书为后人所称颂,恐怕同他们的职业性质有关。因为要对神虔诚、负责,就必须作忠实的记载。《孟子》开始,赋予“史”以“史事记载”的内容,但普遍用于表述“史事记载”的则是魏晋以后的事。司马迁写的书,原来没有正式的书名。东汉荀悦(148—209)的《汉纪》卷14中,才把司马迁的书称《史记》。《三国志·王肃传》也称《史记》。《新五代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历史巨著《史记》共130篇,其中有近40篇是军事人物传记,记载了60多个谋臣武将的生平事迹,述及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3000多年间的500余次战争,堪称中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古代战争史。司马迁不仅实录众多将帅的文韬武略、征战业绩,而且各篇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评论其是非功  相似文献   

6.
管仲是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早年经商,于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相齐桓公,公元前645年卒。管仲相齐桓公历四十年,为齐国的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主要功绩是实现了齐国“一匡天下”的霸业,诚如《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这里所说的“管仲之谋”,其谋是个内客很宽泛的概念,统指凡是有利于齐国强盛的一切战略策略。在其全部战略策略中,治军用战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军事伦理思想中所反映的军人价值观和战争伦理观,集中体现了他“一匡下天”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手段的统一,军事、政治与伦理  相似文献   

7.
《阴符经》,又名《黄帝阴符经》,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尚难确考。“阴符”作为书名始见于《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苏秦列传》作“得周书《阴符》”,均不称“经”。《新唐书·艺文志》“神仙”类中最早著录《阴符经》。历代学者对其成书年代及作者说法颇多,但均缺有力证据。现有唐褚遂良手书《阴符经》碑帖行世,可以肯定是唐以前书。其作者可能是一位多经世变、博学善察、政治上有“离经叛道”倾向的隐士。书写成后,可能长  相似文献   

8.
"王"是什么?"王"字的三横一竖指代的是什么?怎样才能为"王"呢?《说文解字》称:"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日:'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这样解"王",明显打上了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烙印。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证兵器篇》认为,"王"字象征无柄斧钺,其头刃部朝下,象征权力。"王字之本义斧也。"查汉语辞典,"王"字主要释义,一泛者首领,二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称谓,三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封爵,四指同类中最特殊或最大者。当然还包括姓氏,"王"姓在中国三大姓氏中仅居亚军地位。  相似文献   

9.
《司马法》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司马迁赞誉它是:“宏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尽其义,如其文也。”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汉代官方对其也是优渥有加,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申鉴·时事篇》)。东汉以来,曹操、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经学家、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都曾以《司马法》为  相似文献   

10.
吕明武  史爱清 《国防》2002,(8):53-53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记》中,“鸿门宴”事件是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一个重要回合,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项羽在灭秦战争的关键时刻,与楚怀王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未料,掌兵仅10万的刘邦居然先于拥兵40万的项羽入关破秦,按约理应为王。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秘密派人给驻扎在新丰鸿门的项羽送去情报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本就不服气的项羽获悉刘邦欲称王的意向,当即勃然大怒曰:  相似文献   

11.
远交近攻,典出于《战国策·秦策》,也见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入秦后,向秦王献策: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秦王采纳了  相似文献   

12.
《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或称《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礼类》,称《军礼司马法》。 它成书于战国中期(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据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中期,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所以可以说这部兵书最晚也在战国中期就问世,它是齐国大夫们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成的一部名著。 《司马法》在汉代,共有一百五十五篇。汉代以后,许多篇章已散失。至清代,仅存今本《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和《用众第五》五篇,约  相似文献   

13.
身在"钱王之乡"的会泽县武装部党委"一班人"积极探索新时期民兵预备役建设的路子,创建了"民兵第一营",适应了"两场"需要;谋打赢、不变质,全面建设年年上新台阶,成绩斐然。从本期起,本刊对会泽县人武部与时俱进求发展的事迹作多方面的报道,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4.
王珏 《军事历史》2013,(3):53-58
柏举之战被认为是孙武参加的唯一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战争,但对孙武究竟是以何身份参与了柏举之战,以及战争初期吴军的行动是否具有出敌不意之效,论者仍持说不一。通过检索与此相关的《左传》、《史记》等史籍,较为可靠的是孙武以"吴将"身份参与此战,而吴军的行动也并未对楚构成出敌不意之效。此外,《孙子》一书在舍事言理、辞约意深之处颇为难解,若以"言兵事委屈详尽"的《左传》来解读之,便可虚实参照,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优质稿:、6、《一个人武部长的追1、《罗壮翼—武装干部队求》(作者孔德宏李国华伍中的活雷锋》(作者刘玉书王徐锐荣)2、《嗓泅岛上的“汪月曳好稿:霞”》(作者赵仁春彭贤标)1、《杨书记抓“兵”计》3、《塑造31世纪的保卫者》(作者刘世清张跃军赵成 (作者耿武贤)义)4、《战后局部战争回顾与展望》2、《建立民兵连长政绩 (作者肖显社)图》(作者彭仁属)5、《七任书记一条心矢志3、《别具特色的军事联睦七;琴铭民、r你书工曰」巴、弓五、t床书.主J.盆匕、~~二、三月号优质、良好稿~~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出身于世代史官家庭,在度过了几十年衣食无忧的生活以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施以宫刑,面临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饱受时人的冷遇与轻视。完成《史记》此时成为他活下去的理由,成为他生命重现光彩的最重要事件。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乐毅,出山后即与刘备"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在刘备夷陵之败后,接受刘备的重托辅佐刘禅,  相似文献   

17.
不少论者言战国,多着眼一个“战”字,认为秦灭六国只是“战”的结果,不存在什么“不战而胜”。这种认识至少是不全面的。秦对六国既有战胜之策,也有不战而胜之策,而其中主要的恰恰是后者。秦对六国的不战而胜之策,概而言之,有以下几条: (一)实施战略欺骗,松懈六国斗志。秦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早已确定。《史记·商君列传》载,秦统一中国的战略计划分三步:首先富国强兵,夺占地利;尔后"东向以制诸侯";最后成帝王之业。其中第二步是关键,所谓"制",就是要逐步削弱、控制六国,为成"帝王之业"打基础。这一步对秦来说,是势  相似文献   

18.
春秋末期的孙武和战国中期的孙膑,都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同被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尊称为孙子。长期以来,这两位卓越并且是同宗的大军事家,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极不相同的:孙武以其精深的兵法流芳千古;孙膑则以堪称军事指挥杰作的马陵之战扬名百世。  相似文献   

19.
钷鹿之战有关记录,多存于《史记·项羽本纪》,若仅以此为据,似此战之胜全系项羽所部奋击之力;但结合散见于其他篇章的相关材料,则可知钜鹿一役之所以能取够胜,除项羽所部力战是一因素外,赵国守城军民的长期抵抗、赵国其他地区援军在钜鹿外围的牵制作战,乃至各诸侯援军的存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故钜鹿之战,可以说是各方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触动》,触动中国.近日读张维为所著《中国触动》,让笔者感受很深的,不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超越,而是在快速发展背后时常显现的话语困境."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使4亿多人口脱贫致富,但总是被认为与人权进步无关;而美国大举入侵伊拉克,无数生灵涂炭,却被视作为捍卫人权……"书中列举的此类种种"异象",让人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作者无限感慨地写道:"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