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军队与国家关系的原理是马列主义学说的一项重要内容.处理好无产阶级军队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发生以来尤其是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重温马列主义这方面的基本理论,总结我军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指导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战争实践中,对如何建设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新型军队进行艰难探索,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制定了无产阶级军队建设原则。1919年3月,列宁领导召开的俄共(布)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从建立军队铁的纪律、吸收旧专家帮助军队建设、依靠政治委员、党支部和政治机关加强军队政治领导、从工农中培养指挥干部、主动改善军队阶级构成方面提出军队建设原则,为后来苏联红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迈向世界一流奠定坚实基础。列宁领导党进行苏联红军建设过程中提出和阐述的建军思想是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重要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3.
军事文摘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常备军建设的基本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在武装力量建设上可以废除常备军制,实行民兵制。但是列宁根据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形势,认为面对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和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的包围,社会主义国家若要站住脚,就必须实行常备军制,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列宁的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领导苏联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军事理论。其中,国家要进行积极防御的准备,必须建立和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常备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国防经济基础,建立和巩固反侵略同盟,经常保持、正确使用战略预备队和用大规模围歼战役歼灭敌军重兵集团,是最引人注目的6个方面。斯大林军事理论总体上适合于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苏联进行国内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基本规律,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特别是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领导苏联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军事理论.其中,国家要进行积极防御的准备,必须建立和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常备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国防经济基础,建立和巩固反侵略同盟,经常保持、正确使用战略预备队和用大规模围歼战役歼灭敌军重兵集团,是最引人注目的6个方面.斯大林军事理论总体上适合于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苏联进行国内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基本规律,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特别是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是无产阶级夺取并掌握国家政权后,如何处理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指导性原则,是无产阶级革合  相似文献   

7.
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革命军队的建设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无产阶级政党为什么要创建自己的军队?应该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以及怎样建设这支军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方面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非常宝贵的理论指示和实践经验。在马克思主义建军学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创建和领导无产阶级军队的斗争实践中,首创和发展了许多指引革命军队克敌制胜的先进理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其中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军队建设思想,高度重视和正确评价精神因素在军队建设中的作用,强调激发军队的士气,使军队始终保持精神上的优势,并具体阐发了提高军队士气的条件和途径。列宁的这一思想,不仅在无产阶级军队的胜利史册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坚持发挥精神优势,正确处理人和武器的关系,增强以劣胜优的信心,赢得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胜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走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国防建设,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国际国内实际情况的战略决策,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国防的正确道路。一是从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  相似文献   

10.
民族自决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权理论,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 认识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对我们当前解决民族问题,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一的苏联军队也随之瓦解。这一事实,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创建苏维埃军队的艰难历程,为了建立世界上第一支无产阶级的武装力量,1918──1920年间,苏俄领导人在实践上、认识上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斗争。实践上,红军是在内有反革命武装叛乱、外有帝国主义干涉的环境下,在同白卫军的严酷斗争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考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理论认识上,在“要不要建立一支无产阶级军队?”“建立怎样一支无产阶级的军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俄共(布)党内存在着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2.
武装力量,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一般以军队为主体,由军队和其他正规的、非正规的武装组织组成,通常包括常备军、预备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和群众武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我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无论中外,武装力量都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行内外政  相似文献   

13.
富兰克林对军事问题有深刻见解 ,他反对非正义战争 ,支持并参加革命战争 ;他反对常备军 ,主张建立民兵 ,夺取北美霸权 ,建立军事联盟 ;他认为纪律和指挥官对军队建设至关重要 ,经济是国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研究与其发生相伴而行,已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其间鸿文卓论,硕果累累,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独树一帜。然而,遍稽论著,却始终未见有关其军事法制建设的系统论述。这种现象是亟需改变的。本文不揣浅陋,拟就此问题略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所谓军事法制,即统治阶级或当权者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或政权建立起来用以维护国家或政权军事利益的法律制度和军事性规范的总称。军事法制与军队同时产生,同时并存。无论任何国家或政权要维护自己的地位,都必须建立一支专门从事战争的常备军。为了保证这支军队的兵源和正常秩序、保证…  相似文献   

15.
孔瑛 《政工学刊》2001,(10):31-32
军事职业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必须把保证政治 合格作为加强军人职业道德 建设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告诉我们,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军 队所从事的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服从国家政治斗争的需要。纵观古今中外 ,军队历来都是统治集团及其政党夺取政权、维护政权、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我军是党绝 对领导下的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的理想就是军队的理想,党的任务就是军队的 任务,党的目标就是军队的目标。因此,军人对军事职业政治上的角色认同最突出的要求, 就是必须始终做到政治上合格。在新的历…  相似文献   

16.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无产阶级建军的基本原则,也是无产阶级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本文从苏维埃工农红军的创建过程中,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对红军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进行全面领导和直接指挥,来论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军费总额与军队总员额(规模)是一对矛盾:为改善武器装备,在军队总员额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增加军费。然而,目前增加军费又为国力所不容。在军费不增加的情况下,要加快国防现代化的步伐,就必须减少军队总员额。然而“兵少不足卫”。在这“两难”的情况下,为使我国国防现代化程度到下世纪初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至更大,适当地精干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求得常备军和后备力量建设的最佳结合,是在现有国力基础上低耗高效发展整体武装力量的必由之路。精干的常备军与后备力量相结合,其内涵不仅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政权以后作为执政党,要把国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加强国防教育是执政党巩固政权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保卫人民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坚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不断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的国防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依据。  相似文献   

20.
预备役训练源于普鲁士。1813年,普鲁士王国将军队区分为常备军和后备军(即预备役)。常备军服役期限为五年,期满后转为第一类后备军,每两年参加一个月的操练,直到三十二岁为止;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