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生在100年前的那场“七.二五”惨案至今令亿万华夏子孙义愤填膺。 1894年7月,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接到李鸿章密令,派遣军舰从塘沽护送外籍运兵船到朝鲜牙山前线。 根据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命令而在塘沽集结的清军已做好渡海到朝鲜作战的准备,清政府雇来的英国运兵船“爱仁”、“飞鲸”、“高升”三条火轮已向大沽口移动,从旅顺口启航的北洋海军护航舰船正向大沽口驶去。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海防问题开始引起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的关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建立近代海军问题被清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1875年,清廷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从而拉开了筹建北洋海军的帷幕。 北洋海军始建时,其舰船从阅沪等地抽调(如“镇海”、“操江”两舰分别为闽沪两厂制造),以后主要从英、德两国购买。1875年.李鸿章花费45万两银子从英国购买了4艘炮舰——蚊子船,这批炮舰于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前的1894年5月7日到27日,李鸿章、定安两人作为钦差大臣对北洋海军进行20多天的校阅。这是北洋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校阅,同时又是甲午战前的最后一次校阅。与此同时,由于有南洋和广东两支海军参与,它也是一次大规模联合校阅活动。对此次校阅过程的考察,有助于分析北洋海军平日训练的成效,也能更好理解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在筹办北洋海军过程中,因海军基地选择在旅顺口,引起了中外人士的议论。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肤浅的评析。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直接担负拱卫京畿的任务,因而较之南洋、福建、广东海军更为重要。清廷特别关注和优先发展北洋海军,并委直隶总督李鸿章筹办北洋三省海防,创办近代海军。中法战争后,设立海军衙门,统率全国海  相似文献   

5.
1888年样式 1888年12月17日,随着北洋海军舰船的日益增多,在北洋大臣李鸿章及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譞的有力推动下,清政府批准施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作为法定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北洋水师这个名词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列有专门的冠服规范,可以视作是对1882年样式的解释和修订补充。这部分内容同样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6.
军事观念的革新是北洋海军创建发展的思想前提。北洋海军的成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突出成果 ;其武器装备和海防建设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就 ;北洋海军集中展现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教育训练、军制变革、作战方式革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覆没同时也暴露了甲午战前中国军事变革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7.
清末北方军事集团,前后有两个界定:一是洋务运动时期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海军军事集团”;二是新政时期至北洋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新建陆军军事集团”。二者前后并没有直系的承接关系。但他们在创办军事教育方面都做出有目共睹的成就,促进了中国教育,尤其是军事科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军事集团创办并掌握教育主导权,导致教育的集团化和教育的私人化,形成中国军队派系对立,是最终促成近代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甲午黄海海战,是中日两国近代海军的主力决战。李鸿章经营了近二十年的北洋海军,经此一战,便损失了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和广甲五舰,合计九千多吨,死伤管带以下官兵千余人,从此丧失了制海权。北洋海军战败受挫,不是偶然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海军提督丁汝昌主观指导失误,对这场关系全局的大战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和战斗决心,  相似文献   

9.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差异 ,决定其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结构和哲学思辨传统的区别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特点 ,并从根本上对各国海军运用理论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的战略文化传统以“和”为最高价值取向 ,它决定了甲午战争前后北洋海军建设和运用的基本思路和模式。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历史局限性是导致北洋海军败殁的重要原因 ,但中华民族善良平和的民族特性不应因此而埋没其光辉 ,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优秀一面也同样不应当被埋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在以一种中国式的战略文化逻辑 ,引导自己的“和平崛起” ,引导世界的共同安全。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传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辉煌 ,即使是在反思北洋海军覆殁的命运时 ,也不应当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0.
1881年10月,中国海军官兵驾驶着在英国订造的两艘轻型巡洋舰“超勇”号和“扬威”号,回到了祖国。他们经历了2个月漫长而艰险的航行,穿越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和北太平洋,完成了一次空前的壮举。 力争中国人驾舰回国 1879年11月,负责筹建北洋海军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决定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两艘轻型巡洋舰,委托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帮助办理。赫德随即电令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金登干与阿姆斯特朗公司签订订  相似文献   

11.
1874年面对日本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晚清政府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等海防措施,并由此开始了海防大筹议。之后,在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的极力倡导下,清廷将海防作为与塞防并重的国家防御的另一重要方向,并决定建立北洋、南洋、粤洋三支水师。但由于在统一指挥、造买船经费不足等管理方面的缺陷以及陆权至上等各种守旧思想的影响下,最终导致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惨剧,也标志着晚清海防战略不可逆转的败局。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晚清政府在特有历史危机背景下进行海防战略的选择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教训,对于我们加强海权战略管理、解决复杂多变的海权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70年代以后,边疆危机纷至沓来。中国应如何对付外国的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巳成为头等紧迫的大事。对于身负军事、外交重任和力倡自强、御侮的李鸿章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严峻的考验。遗憾的是,由于李鸿章在战争与和平、御侮与自强、进攻与防御等重大问题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因而在反侵略战争中扮演了一个颇不光彩的角色。现就以下问题进行论述。 一、明是和局,阴为战备,以保和局为关键 早在1870年处理天津教案时,李鸿章就主张以武力作为外交的后盾,提出“盖严兵卫正所以保和局也”。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他进一步提出:“明是和局,而必阴为战  相似文献   

13.
1 8 74年 ,日侵台事件引发了清廷的海防大筹议。不久后 ,北洋海军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 879年 ,日废琉球的刺激 ,使清廷真正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清廷也终于决心购置铁甲船 ,切实筹建海防。北洋海军也因此得以较大发展。而 1 886年的长崎事件 ,使日本深受刺激 ,其国内迅速掀起海洋扩张热 ,大力扩张海军。同期的北洋舰队在实力上仍然保持了对日本海军的优势 ,但其发展步幅已开始落后于日本。 1 891年 ,北洋舰队应邀访日。又一次深受刺激的日本 ,举国上下以超过北洋舰队为目标 ,倾全力大治海军。日本海军实力迅速增强并在甲午海战中歼灭北洋舰队。  相似文献   

14.
清光绪年间,北洋大臣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进京,带给太后一只印度鹦鹉,慈禧夸李鸿章把这等小事都挂在心上,李鸿章则连连称道:“太后之事无小事”。正是把太后之事当成头等大事,所以当慈禧力主修颐和园时,李鸿章也从一个坚定的反对者转为挪用海军经费修园,自1888年后六年间竟未添船购炮,终致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帝王的喜好与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利益,哪头大,哪头小,本来是显而易见的事。但李鸿章等的为官之道不仅古已有之,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有些同志唯领导是从,曲意逢迎,妄言“领导之事无小事”,时时事事只把领导放在心上,挖空心…  相似文献   

15.
北洋海军作为一支近代化的海上武装,其“前路”舰队的一切行动均离不开“后路”保障,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后者还对前者作战胜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主要考察甲午战争期间对北洋海军机动力、续航力、战斗力及其恢复影响较大的煤炭补给、弹药供应、装备维修等三个方面的保障需求与能力,并兼及其他相关内容,通过厘清具体保障过程和基本史实,评估后路各项保障与综合保障的效能及其对北洋海军作战的实际影响,进而揭示北洋海军前路失败与后路保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在《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写道:“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此话不为夸张。同样,研究近代战争,尤其是十九世纪后三十年的对外交涉和战争,都离不开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外战争中方关键人物之一的李鸿章,他是清政府国防战略的主要制定者。本文仅就其守势战略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史以清政府遭受海上进攻开幕。百余年间,千年文明古国在任人宰割的屈辱中抗争,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在战败的硝烟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清政府在其苟延残喘的最后几十年中,一度致力于海防建设,李鸿章是其中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他提出了理论主张,进行了探索尝试,主持建立了近代中国最强的、也是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但如昙花一现。后人评说,晚清海防,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李鸿章的海防思想,是清统治者在“未有之变局”中应付“未遇之强敌”的海防理论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其海防思想产生的条件、内容的变…  相似文献   

18.
北洋精华100多年前,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和“平远”8舰,被并称为北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无奈东渡1895年2月12日,当威海卫失陷、北洋舰队全军覆火和日本政府驱逐张、邵回国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慈禧求和的心情更加迫切,她以光绪病体不能临朝为由,亲自出面召见军机大臣,商定对李鸿章“开复革留处分,披还黄马褂,任命为头等全权大臣”,并下旨让李“星速来京请训”。此时李虽万分的不愿意,但接到圣旨后也只得硬着头皮进京了。  相似文献   

20.
曾经称雄亚洲、位居世界第四的北洋海军,为何在短短的半年之间,竟全军覆没于“弹丸岛国”日本之手?每当我给年轻的海军学员们讲述甲午海战的时候,都要求他们深省这个问题。甲午战争已过去100年了,作为海军的一位历史教官,我讲述这段历史也有10余年了。10余年来,我总是力求使学员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北洋海军不单是败在海上,而是败在海洋观念和海权意识上。历史上,以大陆疆域和海洋疆域为界的不同民族,对海洋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将海洋视为通往世界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