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主席深刻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抓军事斗争准备,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伴随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文职人员已成为我军人才队伍的一支新生力量,在作战支援、技术创新、资源管理和勤务保障等领域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培养造就一支能支撑打仗的高素质专业化文职人员队伍,对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一、始终坚持党对文职人员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最根本的原则,是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高度重视文职人员制度改革,将其作为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加强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习主席指出,文职人员是现代军队的重要人力资源,逐步成为我军重要新生力量。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充分发挥文职人员作用,应坚持把文职人员队伍建设融入人才强军战略布局,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快步伐,打造政治合格、素质全面、梯次合理、堪当重任的“孔雀蓝”人才方阵,为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贡献力量。一是提升招录质效,  相似文献   

3.
赵益 《政工学刊》2014,(4):17-18
习主席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用以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这不仅为我军新时期的军事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部队战斗精神的培树提出了新的要求。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关键。新形势下培树战斗精神,必须紧盯强军目标,强化政治意识、锤炼过硬本领、弘扬优良作风,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相似文献   

4.
“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时刻准备打仗”是每名军人直面的现实课题,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必须大力培育战斗精神,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5.
李雪 《政工学刊》2014,(6):35-35
崇尚荣誉、激发斗志,是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军队人才规划纲要精神,努力锻造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军队院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母港,构建、完善和发展军校学员荣誉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官兵投身军队的光荣感,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6.
<正>习主席指出,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各级党委作为党领导军队的组织支撑、部队建设的领头雁和主心骨,必须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思战、研战、练战、领战,努力锻造全面过硬的打仗型党委班子。一、在主动思战中牢记胜战使命军队存在为打仗,军人生来为胜战,抵御风险、战胜敌人是军队永恒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汤天耀  冯婧 《政工学刊》2023,(11):40-41
<正>深化文职人员制度改革,积极构建统一的文职人员制度,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着眼提升备战打仗能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对优化我军人力资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军队院校是我军干部生长的源头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其教学人员队伍建设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育人水平。文职人员是军队人员的生力军,伴随文职人员队伍的逐步壮大,如何高标准抓好军队院校文职教员队伍建设、加快任职能力培育,是摆在军队院校面前需要突出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郑黎 《国防》2014,(2):49-50
"能打仗、打胜仗",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对部队建设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求,是军队使命职责和根本价值所在。预备役部队是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役部队一样随时要准备打仗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强军目标建设部队,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牵引部队建设的"龙头",作为衡量部队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不断提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本领。  相似文献   

9.
道德素质是军事人才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形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要培养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军事人才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机关领导、政工专业人员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在培养军事人才道德素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军队政治工作要"服务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这是军队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军队政治工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服务,必须铸牢军魂,确保这一变革的正确方向;必须改革创新,为这一变革提供根本动力;必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这一变革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必须结合开展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的演练与研究,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06年5月,胡锦涛同志就指出“军队是要打仗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并要求全军要“深入进行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2008年底召开的一次军队会议上,他郑重提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的战略思想。这一系列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赵强  陈琳 《政工学刊》2023,(4):40-42
<正>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兴国之本、筑梦之源,也是强军之本、打仗之要。军队院校应主动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时代重任,为党、为国家、为军队培养更多堪当强军重任的栋梁之材,为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提升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认识站位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也是制胜未来之本。军事人才培养在军队建设中始终处于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一、适应战备训练对战斗精神的新要求,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为什么要准备打仗,准备打什么样的仗,怎样准备打仗”这个重大问题,扎实抓好“强化战斗精神,提高打赢能力”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官兵敢打必胜的勇气和信心。战斗精神作为军队总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要紧紧围绕“为什么要准备打仗,准备打什么样的仗,怎样准备打仗”这个重大问题,根据战备训练工作对官兵战斗精神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抓好主题教育,引导官兵树立时刻准备打仗的思想。(一)挖掘教育资源,增强教育的…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军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军队是社会重要的分子之一,承载着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任务。军队是传播军事知识、培育军事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汇集了大量高素质的军事人才精英。军营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军营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率先垂范。构建“和谐军营”,重视军营环境建设,即文化建设、精神建设、制度建设和凝聚力建设等,对于部队的改革与发展、我军战斗力的提高、官兵战斗精神的激发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注重“和谐军营”的内…  相似文献   

15.
CHENG Hong 《国防科技》2018,39(1):001-004
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落实到国防动员建设领域,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积极适应现代战争形态新变化、世界军事变革新趋势、总体国家安全新要求和军队使命任务新拓展,加强高技术力量平战一体国防动员,搭建起高技术力量在经济与军事、地方与军队、潜力与实力、平时与战时的桥梁和纽带,全面提升国防动员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能力,为保障军队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要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一切办学活动都要聚焦能打仗、打胜仗。”习主席的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军队院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定位。要明确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军队院校要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基本遵循,以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人才为目标;要明确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立足打赢未来战争、树立实战化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习主席强调指出:“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必须按照打仗的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我军始终能够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军营文化作为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内核因素,是官兵克敌制胜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其本质就是战斗文化。当前,加强军营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准备这个紧迫任务,始终突出“打仗”这个鲜明主题,用文化激发战斗精神、催生战斗力,为提升部队打赢能力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战斗精神是军队信念、信心、勇气、意志和高昂士气等精神状态的集中反映。弘扬和培育战斗精神,是我军建设的重要内容。军校是青年集中的先进群体,军校学员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大力培育军校学员战斗精神,是关系到军队和国防建设现代化的大事,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当前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围绕军事斗争准备深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民兵真正搞清“为什么要准备打仗,准备打什么样的仗,怎样准备打仗”这个重大问题是扎实做好民兵战斗精神教育的重要工作,也是当前民兵、预备役人员思想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习主席强调,部队就是要打仗的,打仗就得打胜仗,要把战斗力标准贯穿到我们军队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飞行大队党支部作为基层飞行作战部队的战斗堡垒,要始终坚持心思向打仗聚焦、工作向打仗用劲,把党支部建设成为提高战斗力的助推器、功放器,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