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设计制作了11-巯基-1,1-二(三氟甲基)十一醇(MTFUOL)自组装膜声表面波化学传感器(SAW-MTFUOL—P),利用该传感器对有机膦毒剂模拟剂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进行了检测研究。研究结果证实,SAW-MTFUOL—P自组装镀膜传感器对DMMP具有较高的响应灵敏度,且响应时间短、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以β-环糊精、对甲基苯磺酰氯、1,10-癸二硫醇为原料,合成了具有巯基官能团的超分子气敏膜材料。分别采用质谱,13C—NMR对该化合物表征。结合声表面波(SAW)传感器检测DMMP,证实该化合物对有机磷类化合物具有可逆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3.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能量消耗、内存开销和计算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传统的网络密钥管理方法已不适用。为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密钥预分配方法——基于(t,n)-门限方案,给出了密钥分配方法,并从方案的连通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指标设计是进行武器装备体系发展论证和作战效能与作战能力评估分析的基础。着眼体系作战效能与作战能力评估分析需求,基于传感器( Sensor)、控制器( Controller)、执行器( Actuator)、支持器( Supporter)的柔性建模方法,对防空反导装备体系作战能力指标进行了设计,构建了其侦察预警能力、指挥控制能力、拦截打击能力、综合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对指标之间的影响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可为防空反导装备体系建设与运用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提供一种制备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pin-on-disk wear tester)的方法,用以测试硬质薄膜的摩擦学性能.此试验机提供的数据有摩擦因数f, 磨损量Wv和比磨损率Wr.首先深入研究球-盘磨损试验机的工作原理,确定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荷重传感器的A-D转换,将摩擦力的模拟信号转变为电压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或者X-Y记录仪.然后与事先标定好的电压值对比,得到测试过程中的摩擦力.传感器的标定方法为用已知载荷(一定质量的砝码)对传感器施加拉力,传感器将其转变成电压值,绘出电压U-拉力F关系曲线,将其用直线拟合.同时提供了数据处理的方法,并利用此试验机测试了多弧离子镀TiN薄膜以及磁控溅射非晶碳膜的摩擦学性能,得到摩擦因数曲线和磨痕形貌.最后对此试验机的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分子自细装在当今学术界已成为一项极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从自组装的提出至今,经过各国科学家和学者的不懈努力,研究工作已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分子自组装在生物工程技术上的建模、分子器件、化学传感器、表面工程以及纳米科技领域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但在免疫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综述了分子自组装技术及其在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包括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及成膜机理、类型、特征;自组装单分子膜表面的进一步功能化;重点介绍了自组装技术在免疫传感器表面固定抗体(抗原)分子的应用。最后,对分子自组装应用于免疫传感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恒电量微扰法研究了Ce3+对铝合金在0.1mol·L-1NaCl介质中的缓蚀机理及抗孔蚀性。结果表明:铝合金孔蚀诱导过程及其表面形成林转化膜过程具有相同的电化学模式,电化学腐蚀速度控制步骤取决于钝化膜(转化膜)/溶液界面过程。Ce3+对铝合金孔蚀的诱导期和发展期均有抑制作用,形成铈转化膜后,铝基表面阻抗大大提高,耐孔蚀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制备了一系列醋酸纤维素膜,采用静态法评价了水及DMMP通过膜的渗透量,并用自行设计的除湿膜装置评价了膜的除湿效果.结果表明,当在膜外侧采取用干燥空气吹扫时,进气流速越低除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复合传感器技术在当代精确制导武器系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复合传感器的基本组成有主动、被动毫米波(M M W)和主动、被动红外(IR)传感器。提高双模传感器的性能必须权衡考虑硬件的复杂性,严格的体积限制,以及复合过程中的成本问题。本文讨论了并列和共孔径两种复合(双模)传感器技术。  相似文献   

10.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PEMFC)的内部环境是影响电堆性能及寿命的重要因素,针对风冷式燃料电池运行特点,在分析燃料电池温、湿度环境控制方式的基础上,研究了反应风速对系统湿度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反应风速与温度对湿度进行联合控制的方式,并通过3kW小型燃料电池样机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多级膜水净化装置通过膜的过滤作用产生净水,而净水流量稳定性是该装置的性能评价要素之一。建立单级膜净水流量稳定性数学模型并将模型推广至多级膜,在Simulink环境下对多级膜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原水浊度越大,浓水阀门开度变化率越大、膜污染指数越小,净水流量越不稳定。实际净水实验表明仿真结论与实验结果相一致。通过调节浓水阀门开度对净水流量稳定性进行了控制分析,结果表明,浓水阀门开度以阶梯信号方式输入,可控制流量稳定系数在[-1,1]变化,从而提高多级膜水净化装置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氧传质理论因存在不确定的参数(象液膜厚度,旋涡在界面的停留时间,表面更新率等)而不能用来预测河流复氧系数。简要回顾了氧传质理论,从水力学的流速对数分布律出发,结合复氧机理推导了液膜厚度δ的表达式,用试验资料拟合了其中的比例系数。从而使含参数δ的传质理论模型能够用于实际中。  相似文献   

13.
制备合成单[6-脱氧(1,10癸二硫醇)巯基]β-环糊精,结合产物的。^1H NMR,^13C HMR分析,推测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初步讨论了其在制备传感器敏感膜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光学镀膜宽带膜厚监控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过去的宽带膜厚监控法必须依赖镀制前设定的目标透射率 (反射率 )的固有缺陷 ,提出了在蒸镀过程中及时拟合出所镀层的膜厚、色散系数 (折射率 )等参数 ,并据此不断修正目标透射率 (反射率 )的设想 ,从而从根本上克服过去的宽带膜厚监控法的固有缺陷。建立了基于修正膜层目标光谱特性的宽带膜厚监控系统 ,阐述了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稳定性实验及一系列镀膜监控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透射率的重复测量精度优于 2‰ ,膜厚监控精度较高 ,重复性好 ,各层的终点膜厚判定精度优于 1 %。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不同传感器的测量值时间不匹配、定位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型三角定位法。引入α-β-γ滤波器,一方面对测量值滤波能够减小输入值误差;另一方面利用滤波得到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进行外推,将测量值进行时间配准,旨在提高定位精度。同时,分析了影响定位精度的几个因素,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型三角定位法极大地提高了精度,并在传感器的布阵上给出依据,这对作战指挥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光纤通信系统用减反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WDM光纤通信系统对具有极高透过率的光学薄膜元件的需要,系统地研究了增透膜的设计与镀制.采用统计实验求总极值法和Powell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的多级优化方法编制程序,完成了以BK7玻璃为基底的增透膜的膜系设计,采用多种监控方法完成了此类非规整膜系的镀制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变过正量极值法监控非规整膜系的镀制,可精确控制各层膜的光学厚度,获得在1550nm波段附近具有很高透过率的光学薄膜元件.  相似文献   

17.
设H是一个超图(图),对于它的一个k边着色c:E(H)→{1,2,∧k},我们记f(H,c)是由k种颜色中,由同一色类导出的子超图(子图)中所含分枝数最少的子超图(子图)的分枝数。fk(H)表示H中所有k边着色中f(H,c)的最大值,即fk(H)=maxf(H,c)。本文主要研究了路、Ti’、广义θ-图的成分着色,并得到了fi(Pn)=(n-1/k,f(Ti^*)=[i-1/k]+1∫k(Gθ)=2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用一种新的方法—直流磁控溅射法制备了立方氮化硼膜(c-BN)。因为它的沉积速率较高,未来工业化的潜力较大,这一技术对工业界具有很大意义。c-BN膜的沉积过程由过去的射频系统改造而来。直流溅射的靶材选用了碳化硼,靶及试样台均接负极。我们将试样台放在一圆形电磁线圈的中央,即采用非平衡磁控模式。试验证明,试样台上的离子流密度及高子与中性粒子的比例是重要的试验参数。通过试验,在单晶硅片及钢衬底上沉积了几近单相的c-BN膜,并用电子探针(EPMA)、X射线光电子谱(XPS)和红外谱(IR)对膜的成分和结构进行了分析。膜的硬度和摩擦系数测量表明,所制备的c-BN膜具有出色的机械和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低压电场驱动下膜分离 CO2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离子交换膜为基础,进行预处理和化学改性.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化学改性方法及低压电场的电压对离子交换膜的CO2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处理条件、施加低压电场及在膜中加入亲水物质可明显地增加离子交换膜的二氧化碳通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电刷镀法制备了Cu/Ni多层膜,对多层膜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刷镀法制备Cu/Ni多层膜镀层平整、均匀致密、晶粒细小,界面清晰;多层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直接由单层膜厚决定:随着单层膜厚的减小,多层膜的摩擦系数减小,磨损形式由磨料磨损逐渐转变为粘着磨损;多层膜的磨损量随单层膜厚的减小而减小,当单层膜厚减小至纳米尺度时,存在一磨损量的最小值;电刷镀 Cu/Ni多层膜的临界单层膜厚约为20 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