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阐明自适应干扰对消技术(AIC)对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的改善程度,分析了使用对消装置的收发系统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外部干扰信号特别是发射机输出噪声干扰和背景环境噪声干扰对接收系统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某型通信系统分别在模拟实验平台和实际工作平台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数据表明:使用对消装置后,频谱仪接收到的噪声功率在远离干扰频率处无明显变化,在干扰频率附近则有显著降低,由此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于自适应旁瓣对消系统能否抑制灵巧噪声干扰的研究尚无系统研究,导致了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灵巧噪声干扰。针对这一不足,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讲述了开环旁瓣对消和灵巧噪声干扰的实现方法,其次从理论上定性分析了通道噪声的存在对于对消效果的影响,随后通过仿真实验定量分析了通道噪声影响对消效果的具体因素,归纳出了4点结论,为灵巧式噪声干扰和自适应旁瓣对消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任何天线都有旁瓣,当雷达受到敌方强有源干扰时,进入旁瓣的干扰信号可以淹没主波束接收的目标信号,因而极大地影响了系统性能。为了有效地抑制干扰,在雷达中采用旁瓣对消技术实现空间上的自适应滤波,使来自天线旁瓣的干扰衰减到最小。接收通道的非零带宽和波程差、接收通道频率特性不一致等对旁瓣对消性能有影响。通过仿真对某雷达的旁瓣对消性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针对常规假目标干扰在对抗合成孔径雷达-地面动目标检测系统(SAR-GMTI)时失效的问题,提出一种运动调制假目标干扰方法。该方法在截获信号相位上进行运动调制,然后转发出去。其干扰原理是利用运动调制后信号的运动特性,使干扰信号经过SAR成像处理会产生展宽效应,且经SAR-GMTI系统通道对消后干扰无法被对消。用三通道DPCA技术分析了运动调制干扰对多通道GMTI的对抗性能。仿真实验证明了该干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影响雷达系统性能的地面或水面反射干扰以及噪声干扰,研究了M序列波形编码技术抗上述干扰的性能.通过建立地面反射干扰模型和噪声模型并结合M序列性质的方法对该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由Matlab和基于TM320C6713DSP芯片评估板的仿真结果得出结论,该技术可以较好地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6.
窄带干扰条件下,自适应滤波器产生非维纳效应。在分析非维纳效应产生机理的基础上,详细仿真研究了强单音干扰条件下,自适应均衡器的收敛和跟踪性能。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多径和干扰的功率严重影响自适应均衡器的收敛速度,而干扰的频率对收敛速度几乎没有影响;固定的强单音干扰对自适应滤波器的信道跟踪性能影响较小;慢变的强单音干扰对跟踪性能影响较小,快变的单音干扰将对跟踪性能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OQAM/OFDM系统存在较高的峰均比的问题,从使用的原型滤波器类型和插入的导频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仿真分析。经研究,插入导频会使系统PAPR性能降低,而不同的原型滤波器对系统PAPR性能没有影响。格状导频中,AP法、预编码法和置零法分别对系统PAPR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大预编码法的导频间隔会提高系统PAPR性能,但会降低系统的BER性能。块状导频中,系统PAPR性能随着导频列数的增加而降低;导频列数相同时,改变导频的数值不会影响系统PAPR性能。研究结果为OQAM/OFDM峰均比算法研究和导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自适应极化滤波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迭代步长因子选取困难等问题,采用极化聚类中心估计理论设计了一种快速自适应极化滤波器,实现了对极化雷达回波中的干扰信号逐脉冲地自适应精确对消。滤波器通过距离单元选通获取干扰信号样本,对样本极化聚类中心的直接计算能够快速估计干扰信号在当前脉冲内极化状态,依据干扰输出功率最小原则最终实现快速滤波过程,相比于传统极化滤波算法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稳定的干扰抑制性能。仿真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快速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干扰管理技术存在同址干扰和非同址干扰辨识难、应对场景变化感知能力差的问题,无法消除干扰,影响通信系统的作战使用。将干扰管理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运行条件下的电磁干扰问题,从主动式干扰管理的角度,分析干扰源特征、干扰耦合特性和干扰作用机理,研究干扰产生原因、干扰特征、耦合关系和被干扰机理。制定主动式干扰管理系统的原理框图,并设计干扰管理决策系统框架,设计基于干扰对消的主动式干扰管理方法,理论上着重解决主动式干扰管理方法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实际无线中继通信中,不同的无线链路很可能受到不同信道衰落的影响。假设源-中继链路经历瑞利衰落和中继-目的链路经历莱斯衰落,文章研究了混合衰落信道条件下两跳变增益放大转发中继系统的端到端性能,其中中继受到多个独立干扰的影响。通过对端到端信干噪比的统计分析,推导了端到端中断概率的精确表达式和误比特性能的近似表达式。蒙特卡络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揭示了莱斯衰落因子和干扰强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数字自动增益控制(AGC)技术在数字中频接收机中的实现方法’,提出了利用 DSP Builder模型库设计的一种实用的数字自动增益控制电路,所设计的电路在数字中频接收机系统内工作良好。该数字 AGC具有快速收敛、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和成本低等特点。占用 Altera StratixⅡ FPGA 片上163个自适应逻辑单元(ALUTs)。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推导了受控对象-鱼雷体的传递函数,并利用根轨迹法讨论了鱼雷姿态控制系统的校正问题。重点讨论角位移及其各级导数反馈对系统的影响,也讨论了控制器、舵机特性分别对系统的影响,即对系统主根的影响。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雷体、控制器和舵机传递函数零极点及其相对位置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这对初步设计姿态控制系统是有一定益处的。  相似文献   

13.
零控脱靶量有限时间收敛制导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高速机动目标的拦截问题,研究了一种考虑导弹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零控脱靶量有限时间收敛制导律。对导弹-目标三维相对运动几何关系进行解耦,并考虑导弹的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推导了一种新型三维零控脱靶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自适应滑模控制理论和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选取俯仰平面和偏航平面的零控脱靶量为滑模面,设计了零控脱靶量有限时间收敛三维自适应滑模制导律;对该制导律的稳定性和有限时间收敛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证明。仿真结果表明,与比例制导律相比,所设计的制导律可使导弹的零控脱靶量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零,且具有更高的制导精度。  相似文献   

14.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AGC不仅要使系统频率保持稳定,而且要使各个发电单元输出电力满足市场合同要求。在现有AGC系统的基础上,对频率偏差的因子的取值进行了分析,建立起清晰、简明、便于分析的数学模型,直观地展现了系统内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为AGC系统的运行和调整提供了数学依据;并通过对模型的计算机仿真,反映出不同情况下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相似文献   

15.
舰用红外成像跟踪系统的技术要求与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舰用红外成像跟踪系统,阐述了目标特性,提出了捕获的技术要求与影响目标捕获的主要因素,概括了跟踪系统的关键性能和误差源,分析了捕获跟踪的视场及响应时间并探讨了系统动态性能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系统的设计、研制和使用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增强导弹武器系统电磁兼容性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系统内和系统间的EMC设计、分析与预测技术为基础 ,利用有关武器系统EMC的历史数据、现场报告和理论分析结论 ,对在执行任务中的导弹武器系统进行电磁环境兼容分析预测 ,识别和测试系统中的潜在干扰发射 /响应设备对 ,并进行电磁干扰控制和电磁加固 ,以增强实际训练、作战中导弹武器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该方法也可推广应用到其它复杂武器系统如多军、兵种联合行动中武器系统的EMC分析和电磁加固实践中 ,以有效地减小或消除各友邻武器系统相互之间的EMI影响。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火炮在连续射击过程中,由于系统转动惯量的变化,会产生很大的负载力矩,对系统产生一系列的冲击,影响了系统的射击精度与稳定性.分析了动态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对干扰力矩进行补偿来提高性能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了该补偿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相控阵雷达自适应多波束,研究了相控阵雷达抗干扰的新方法,该方法把自适应波束调零控制技术、副瓣对消技术和极化选择抗干扰技术综合应用于相控阵接收多波束形成中,使相控阵雷达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一类二阶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截断函数的有限时间滑模控制算法。该算法具有以下特点:系统状态可在期望的有限时刻收敛为零;受控系统对外部扰动和参数不确定性具有全局鲁棒特性;系统状态的动态响应可解析预测;通过选择不同的截断函数可以实现对控制器性能的调节。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将小波包变换理论应用于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A)系统,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包函数的正交调制方法.系统中,发端数据串并转换成若干子信道,每个子信道的数据进行直序扩频,不同子信道上的数据以chip调制不同的小波包函数作为基带传输波形.小波包函数的一系列优良性质,使系统能有效地抗多径干扰,抑制子信道串扰、多址干扰等.本文对系统在多径Rayleigh慢衰落信道中的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本系统比基于DFT的MC-CDMA有较大的性能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