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吉林省九台市其塔木镇,提到镇武装部长、长春预备役高炮旅预任副指导员张明阁,乡亲们都说他“不务正业”,有的人说:“一个搞军事的,协助部队征好兵、编好兵就行了,致富和你有什么关系啊?”可他偏不听,就是想致富,而且还要带动全镇的人都富起来。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到几个朋友聊天,话题落到了一位刚刚卸任的领导身上。有的说,我平时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可他在任时经常挑我的毛病,好像老是跟我过不去;也有的说,他工作方法简单,动不动就发火、批评人,而且常常是不分场合地点,有时候让人下不了台。大家七嘴八舌,竞列出了这位领导的一大堆不是。听后感慨颇多,尽管这位领导身上是有一些缺点,但也并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组织和群众对他的评价总体还是很高的。我们记住的应该是他的好,他对自己的“滴水之恩”,而不是他的过失。  相似文献   

3.
钦伟 《云南国防》2002,(4):39-39
清朝将领杨时斋的用人观很明确,就是“军营中无人不可用。即如聋者,宜给左右使唤;哑者,令其传递密信;跛者,令其守放炮坐;瞽者,令其伏地远听。”他认为,聋者因耳塞少听可免泄漏军情;哑者守口如瓶可免通风报信;跛者行走不便而善坐;瞽者目弱耳聪精于体察动静。杨将军因为用人得当,使每一个人都能在战斗中发挥自己的长处,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得到了真正提高,因此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成为清朝的一代名将。  相似文献   

4.
克服“从众心态”。有些人盲目从众,人生观、价值观偏移,追求社会时尚,追求名声利益,讲究人情、面子,跟着别人讲求享受、吃喝玩乐,想潇洒走一回,从众心态严重。克服这种心态,要做到:(一)保持清醒头脑。众人说的话未必都是正确的话,有时可能是片面看问题的牢骚话,或是带有某种目的的诱导话,或是随便说说连自己都未必当真的虚假话。如果你信了,就可能吃亏上当。因此,对众人说的话,要多加分析,不能盲目从众。不能听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看别人怎么做就跟着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阅历,别人做了但你不适合做或不能做,别人这样做成功了但你未必能成功,不能看社会流行什么自己就盲目随大流。而要看这“大流”正不正确,能不能随,适不适合自己。时刻做到头脑清醒,不干蠢事。见人家奔了小康,自己就乱了分寸;见人家提职快了,自己的工作就干不下去了;见地方一些人有名车、豪宅,自己就想人非非,要另起炉灶了。  相似文献   

5.
俞征 《宁夏科技》2002,(10):38-51
有则笑话:英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落到一群强盗手中。强盗头子发善心,允许他们在死前做最后一件事。英国人说他想写份,遗嘱;法国人说他想再和女朋友亲热一番;美国人却站着不动。强盗头子问他的心愿是什么。他说,只想让他在屁股上猛踢一脚。强盗头子被他这奇怪的心愿逗得大笑,就踢了他一脚。  相似文献   

6.
善待命运     
有一则流传颇广的故事,说的是某人请了一桌客,当酒席摆上,却见只来了六人,还差两人,便到门口张望,并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没来!”坐在门口的两位听了,想到:主人说该来的没来,那么捌门是不该来的了!便生气地走了。主人叹道:“不该走的走了!。坐在门旁的另两位听了想到:是说我们该走的而没走l便起身而去。主人见走了四个人便急了,忙向屋内剩下的两位解释道:。你们看看,我又没说他们俩l。这两位听了想道:难道是说我们俩不成!也双双拂袖而去。正在这时,迟到的两位来了。主人责备说:“你们怎么这么晚才来,他们都已经…”。两位听到这里,以为他们都已经吃完了,便回头而去。主人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为自己几句不得体的话而懊悔不已。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清源寺藏经阁有一本发黄的日记,记着一位名叫山田次郎的日本将军说过的一句话:“对上,众人免死,先生必死;对不上,先生可免得一死.众人必死。”这句话讲的是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一位领导同志在与他所在的领导班子成员谈心时 说,近两年来,他总碰到一些人以一副“关心”的热心肠.在 他面前讲别人的“不是”。可他每遇此事.都毫不在意,一听 了之,未进其心。虽然此事较为普通,但可以看出.这位领导 同志却是一位大雅大度而又高明的智者。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会 遇上这样的事。因为从古至今.“哪有人前不说人.哪有人后 不被说”.似乎成了难以根除的社会劣根。但对来自各方面 的流言蜚语.听与不听,信与不信.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它既折射出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更反映出一个人明辨是非的 能力素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近随首长下部队,在布置任务时首长特别指出:我们不仅要看汇报得怎样,重要的是摸准真实情况,不能只听汇报,一个材料看不出什么战斗力。听后很受教育启发,不由想起一个小故事。《孟子·万章上》记载:有一次,一个人送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就叫手下人把鱼放到池子里去。结果手下人却把鱼偷偷地煮吃了,然后回去告诉子产说:“鱼我已经放了,刚放下时呆呆地不动;一会儿,它就显出很得意的样子,一甩尾巴钻进水里去了。”子产高兴地说:“找到合适的地方了!找到合适的地方了!”那手下人走出来说:“谁说子产聪明?我早已把鱼煮吃了,他还说‘找到合适的地方了!找到合适的地方了!””‘聪明”的子产只听下面人汇报而没有进行实地监督,受到了愚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带刺!"邓小平说他:"惹不起!"周恩来却说他:"还是一个讲道理的人的。"他说自己:"没有真理,任何人也无法让我低头!"他是张爱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11.
说他是“兵头”,这话可没错。全厂400多民兵,哪一个不听他的!” 说他是“将尾”,那也差不离。全厂拥有20多个分厂,他在武装岗位干了20多个年头,如今的“官衔”——人武部“部长”还是副职。然而,正是他——北京市国营二三九厂人武部副部长李柱,却常常这样说:“不看‘官衔’的大小,而看奉献了多少。”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话说某梳子商欲招聘营销员,结果,一下子涌来数百人。他在众人面前说,我要求大家推销梳子,不是在一般的地方推销给一般人,做一般性推销的人我早已物色好了。他这样一说,大部分人走了,只留下3个人。梳子商就叫这3个人到和尚庙去推销梳子。第一个人只推销出去了1把。他到和尚面前去推销梳子,和尚们认为他有意讽刺他们没有头发,因而遭到追打。落荒而逃的路上,他碰到一个小和尚挑水回来,正在树下纳凉搔头皮,他随手递上一把梳子,小和尚感到很管用,就买下了。  相似文献   

13.
彭海青是一个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人。说到熟悉是因为他有很多荣誉,说到陌生是因为他为人低调,因工作性质而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4.
许德斌 《政工学刊》2008,(10):31-31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马谡是一位眼高手低、缺乏实战经验的人。在指挥街亭一役时,既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谏,致使街亭失守,被处以极刑。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惨败,从表面上看是他盲目自大、刚愎自用所致;但从深一层次上看却是诸葛亮把马谡这样的人用错了位置。马谡与诸葛亮共事多年,一直是“高参”的角色,极少担任主将独当一面。  相似文献   

15.
温氏妙语     
前不久,在一本杂志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来自越战归来的士兵打电话告诉父母,他想带一个朋友一起回家,他朋友在越战中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他想和我们一起生活。他的父亲对他说:“像他这样残障的人对我们的生活会造成负担的,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这样让他破坏了,  相似文献   

16.
韩兵 《政工学刊》2007,(8):16-16
《墨子》里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墨子有一个非常得意的门生叫耕柱子,他在求学问道的过程中老是挨墨子的批评,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在众多门生之中他是公认最优秀的,老师的批评让他感到面子上很难看。有一次,墨子又批评他,耕柱子就问墨子:“老师,难道在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是最差劲的吗?”墨子听后丝毫不动肝火地对耕柱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你认为我应该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耕牛来拉车。”耕柱子答道:“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相似文献   

17.
幽默与笑话     
弄巧成拙牧师讲经,发现听众中有个人打呼噜,牧师决定教训他一番。“你们当中,谁愿意上天堂,请站起来。”牧师对大家说。除那个睡着的人外,全都应声起立。“很好,请各位坐下。”牧师说。众人坐下后,牧师继续问:“谁愿意下地狱,请站起来。”这时,那个睡觉的人被惊醒了,他茫茫然连忙站了起来。众人顿时偷偷发笑。“先生,”他睡眼惺忪,左顾右盼,然后问牧师,“干吗只有我和你站着?”  相似文献   

18.
《兵录·论将》中说:“一己之见有限,众人之智无穷。”在这里,作者强调了一个脑袋总不如多个脑袋聪明的道理。应当说,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古人在谈论智愚和决策问题时还时常讲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以及“众志成城,众智成谋”的道理,这也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总是受着他自身的种种局限性的限制。这样,为了避免片面性,提高自觉性;为了集思广益,将众人的智慧拿来充实自己,就要遇事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尽量减少主观武断,就不能搞“一言堂”,就不能个人说了算。 我党三大作风中,有一条叫做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毛泽东生前曾大力提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他提出的民主集中制,也是为  相似文献   

19.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某村有——人十分骄横,无人敢惹。后来终于有人忍不住偷袭了他一把.这个人便四处寻找袭击者。一天,他揪住一个弱小的人问,“是不是你袭击了我?”那个人战战兢兢地回问:“你是谁啊?”那个蛮横的家伙很生气:。不认识我,你还想不想混了?全世界有不认识我的吗?”  相似文献   

20.
常想一二     
晋人羊祜说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他这话还真不是无病呻吟,更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立志伐吴,统一天下,建不世之功,可总是不能如意。先是碰上一个硬对手陆抗,让他无计可施;好不容易等到陆抗病死了,他正准备出兵,晋武帝又听信贾充谗言,不愿动武,错过伐吴最好时机;又过了几年,晋武帝终于想明白了,要大动干戈,羊祜已老得走不动了。无可奈何之际,不由得他不发出这千秋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