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伴随时代发展的潜艇AIP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与建造可以长期在水下活动的真正潜艇,早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就已经是研制潜艇的先驱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由于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无数潜艇设计师和工程师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努力,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1954年,当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问世之际,人类终于实现了建造真正潜艇的夙愿。但是,由于受政治、经济以及  相似文献   

2.
现代巡洋舰     
引言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不断演变,舰艇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美苏形成两极对抗冷战格局。两国大量建造舰艇尤其是潜艇,是历史上潜艇建造入役数量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海战的主要威胁来自水下的潜艇。反潜作战是当时舰艇的主要使命任务,水面反潜舰艇和反潜武器此时获得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3.
“台风”级潜艇最强大目前世界上最有威慑力的水下战舰是俄罗斯“台风”级潜艇。1980年9月23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宣布,“台风”级第一艘潜艇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北德文斯克造船厂下水。1983年底,又有2艘该级潜艇竣工。共建造了6艘“台风”级潜艇。  相似文献   

4.
潜艇,“军语”中的注释是能潜入水下并进行战斗活动的舰艇。正因为潜艇具有能潜入水下隐蔽攻敌之性能,所以倍受世人关注,成为各国政府发展海军时重点考虑的装备。19世纪末,清光绪六年五月(1880年6月),天津机器制造局建造了一艘长仅12.7米的蒸汽动力潜艇,由此展开了中国的潜艇梦。70年与3年为圆中国的潜艇梦,自清光绪之后直到国民党政府,一直在为拥有潜艇和潜艇部队而不遗余力,但未  相似文献   

5.
2003年11月在新加坡举办的2003年亚洲海上防务展上,美国的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推出了售台潜艇的模型,该公司决定以20是世纪50年代末期为美国海军建造的“长颌须鱼”级常规动力潜艇为基础,经过重新改进设计后作为售台潜艇的平台。如果这项计划如期完成将使这一地区的水下力量对比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改进型  相似文献   

6.
任秋凌 《当代海军》2009,(12):78-78
俄国第一艘潜艇1834年由卡尔·施尔德建造(CarlSchilder)。事实上,在沙皇彼得统治时期,沙俄就多次尝试建造潜艇,但从未如愿以偿。1832年,施尔德对水雷的水下情况展开研究,计划利用其去保护俄国海岸。就在那时,施尔德有了建造潜艇的基本想法。按照他的构想,潜艇可以在水下移动,悄悄靠近敌人舰船,用水雷将其击沉。  相似文献   

7.
想在水下进行活动,这是人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制造潜艇成为各国实现强国海军梦的风向标。17世纪以前,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和探险者曾多次进行过将船潜入水下行驶的研究和探索。1775年,美国人D·布什内尔建造了一艘单人驾驶的、以手摇螺旋为动力的木壳艇“海龟”号,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1776年,曾用“海龟”号潜抵英国战舰“鹰”号的舰体下,用固定爆炸装置进行袭击,但是未获成功。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蒸汽机的出现为动力潜艇的制造创造了条件。1864年,南军的“亨利”号潜艇用水雷炸沉了北军的“休斯敦”号巡洋舰,然而该艇也同时沉没。这是潜艇击沉军舰的首次战例。  相似文献   

8.
潜艇作为一种水下攻击舰艇,因其隐蔽性好而具有很大的威胁,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目前,世界上共有576艘作战潜艇在役或正在建造中,现将这些潜艇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公布如下。  相似文献   

9.
美国潜艇技术取得新突破 为水下潜艇开发出了双向无线电通讯系统。2008年3月4日,美国海军空间和海上作战系统司令部(SPAWAR)的一位高层官员表示,美国海军历史上首次利用浮漂天线及浮标开发出了水下潜艇双向通讯系统。此前,潜艇只有保持在潜望镜深度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现代潜艇的起源潜艇是一种能在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早在17世纪20年代,荷兰发明家德贝雷尔就用木材和牛皮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潜艇。而谈起现代潜艇,就不能不提到著  相似文献   

11.
《指挥控制与仿真》2005,27(6):13-13
据报道,印度海军负责后勤保障的军官表示,印度海军计划拨款23亿美元建造新的“鱿鱼”级潜艇,目前该计划正在等待政府的批准。“鱿鱼”级潜艇由法国和西班牙联合研制,是一种常规动力潜艇,采用了最先进的设计和材料,具有超强隐身功能,对水深没有特殊要求,甚至可以进行海岸近地作战,既能进行远距离攻击,又可在近距离内快速反应,战斗应用范围广。而且其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改造成为核动力潜艇。艇长63.5米,满载排水量1750吨,水下航速20节,水下续航能力550海里。这种潜艇可以在各种作战环境中执行反潜、反舰、侦察、布雷等任务,可装载18枚鱼雷和导…  相似文献   

12.
想在水下进行活动,这是人类长期来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制造潜艇成为各国实现强国海军梦的风向标。17世纪以前,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和探险者曾经多次进行过将船潜入水下行驶的研究和探索。1775年,美国人D.布什内尔建造了一艘单人驾驶的、以手摇螺旋为动力的木壳艇“海龟”号,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1776年,曾用“海龟”号潜抵英国战舰“鹰”号的舰体下,用固定爆炸装置进行袭击,但是未获成功。对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由于蒸汽机的出现,为此动力潜艇的制造了条件。1864年,南军的“亨利”号潜艇用水雷炸沉了北军的“休斯敦”号巡洋舰,然而该艇也同时沉…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潜艇兵的水下生活是浪漫的,有人说潜艇兵的水下生活是艰辛的;也有人说潜艇兵的水下生活充满着挑战……虽然,记者已经习惯了一次又一次的出海,但这一次却不同,因为记者是第一次随某新型潜艇到大洋深处去巡航,下到潜艇舱室,艇领导为记者安排了一个12人住的小房间,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月27日,法国舰艇建造局在土伦举行仪式,正式向马来西亚海军交付第一艘鮋鱼级潜艇。马来西亚海军第二艘鮋鱼级潜艇“敦·拉扎克”号正在法国和西班牙加紧建造,计划于今年10月底交付。两艘鮋鱼级潜艇的相继服役,标志着马来西亚海军作战领域完成了由空中、水面向水下的扩展,将为马来西亚海军发展“未来舰队”全方位作战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晚清时期,中国曾尝试建造潜艇。1880年9月,中国在天津建造了一艘潜艇。这艘潜艇的外形有如橄榄,并曾在天津的海河进行过试航。尽管它能够在水下暗送水雷,但它只是一艘试验性的小潜艇,不能作为海军作战舰艇使用。在民国时期,民国海军曾设想以发展潜艇作为保卫海疆的重要力量。民国政府在福建设立了飞潜学校,并几度选派军界精英前往西方考察,也曾选送年轻志士赴英美等国学习,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就与苏联进行了多次谈判,商谈有关苏制舰艇在中国进行建造与转让的问题。几经努力,中国政府最终同苏联政府达成协议,其中苏方同意有偿转让给中国613型常规动力潜艇的生产制造权及有关技术和资料。在上个世纪50年代,武杰同志是一位满怀壮志的海军军官,他欣然受命与同事一起参加了为新中国海军建造第一批潜艇的工作。其间,他还担负了验收潜艇的国家验收委员会委员的重任。如今已经80多岁的武老敞开心扉,讲述了5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造船界史无前例的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16.
顾祥兵 《当代海军》2007,(11):60-63
目前,德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执行的212型潜艇建造计划基本完成。其中 U31、U32艇已于2004年10月正式交付德海军潜艇部队使用,U33、U34艇也已下水,已于2006年9月同时建成,目前正在海试。在最近的7年时间里,212型潜艇以其出色的性能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海军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为世界各国媒体关注的热点。随着今年6月9日韩国海军最新一艘212型 AIP 潜艇"孙元一"号的建成下水,再次掀起了日耳曼新潜艇的热潮。德制 AIP 潜艇被誉为"驶向全球海洋的欧罗巴水下蛟龙"  相似文献   

17.
1.引言 潜艇设计为满足各种作战使用需求而要求折衷,形成一系列设计权衡,导致雪茄形潜艇壳体的成形,只有少量的例外。选择圆柱形船型有很多理由,尤其是这种船型可获得大量的设计和建造经验。遗憾的是,由于使用和建造上的约束,潜艇船体直径受到限制,圆柱形船体比优化船体长。船体长度/直径比值大,会导致较大的表面积和水下阻力。这种圆柱形船体的机动性也不太理想,内部布置表明,指挥室位置(也称作指挥台)靠前。本文介绍一种方法,既可减少传统型潜艇表面积,又不用增大船体深度(船体垂向尺度)。这种潜艇的形状和耐压壳体增强了内部布  相似文献   

18.
它由德国建造,而后成了英国海军的战利品,最后又在苏联潜艇部队里服役。在苏联海军的档案里,它已经在冷战初期被解体拆毁了。但实际上,直到冷战结束,它仍然在执行秘密任务,这是一艘德国潜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19.
潜艇作为世界海军的主战力量,是21世纪各国重点发展的威慑性兵器。但潜艇活动环境在水下,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危险性都比较大。据不完全统计,自1900年以来,已有近500艘潜艇在训练中发生严重事故,其中有250艘左右沉没。因此,各国海军都很重视潜艇防险救生部队的建设。纵观国内外潜艇水下脱险救生技术,普遍采用以下五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U-505”号潜艇是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海军大施“狼群”战术时建造的一艘Ⅸ-C型潜艇,全长超过75.8米,排水量1232吨,在水下依靠电池驱动,速度为7节。由于速度较慢,该艇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海面上,只有在实施偷袭或潜逃时才潜入水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