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机器人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人从虚幻到现实 机器人形象和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和文学作品中,1920年,一名捷克作家发表了一部名叫《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的剧本,剧中叙述了一个叫罗萨姆的公司把机器人作为人类生产的工业品推向市场,让它充当劳动力代替人类劳动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后来,这个故事就被当成了机器人的起源。但真正机器人的出现,则是1959年。当时,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标志着机器人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2.
文威入 《环球军事》2013,(18):48-49
何谓“机甲”?机甲一词源于日本,用来指代科幻作品中由人类在机体内置的驾驶室进行操控的人形机械,与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为此,《环太平洋》编剧特拉维斯·比彻姆在影片上映前特别声明:“这部影片中并没有机器人,观众们只会看到由人类操控的机甲。”  相似文献   

3.
在科技界,科学家会给每一个科技术语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其定义却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统一。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但根本的原因在于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就像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中一样, 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幻想。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例如,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于1940年就创造出了“机器人三原则”:首先,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其次,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第三,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  相似文献   

4.
宁白 《政工学刊》2014,(1):95-95
“银蛇欢舞辞旧岁,骏马腾飞迎新春”。随着新年钟声的响起,神州大地迎来了马年新春佳节,马便自然成了人们热谈的话题。马是人类最熟悉、最亲切的动物之一。人类社会生活中,马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历史文化上最奔放活跃的角色。从古至今,在诗歌、故事、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中,马的形象一直为人类钦敬和钟爱。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六月,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接触到了Make X机器人,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充满挑战而又难忘的经历。下面就来听听我和Make X机器人的故事吧。刚开始接触机器人时,我对它们的运作原理一无所知。然而,通过参加Make X机器人的训练,我逐渐了解到机器人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是如何运行的,学会了如何操控机器人,编写简单代码,以及如何调试机器人的故障。  相似文献   

6.
新科技     
豹形机器人美国军方正在研制一款机器人,这款终结者式机器人的速度超过了人类。这款机器人叫做非洲猎豹,是由波士顿动力学工程公司为美国军方研制的,奔跑时速将达到70英里(约合113公里),最初的模型将在20个月内问世。这个有四肢的机器人有灵活的脊椎和头部,将被列入美军防卫计划。它可以完成疾速奔跑、急转弯、折返跑,能适应各种复杂地形的作业。  相似文献   

7.
刘志 《政工学刊》2014,(3):36-36
20世纪20年代,美国作家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提出,懒惰是驱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动力。深层意思是说人类为了将自己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行了不懈的思考,其真谛就在于用思考减少劳动量,也就是说人要“懒”就必须“勤”。机关干部日常工作繁重,难免都有想“偷懒”的念头,那怎么办呢?除了更加勤奋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8.
机器人是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作为人类的新型生产工具,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改变生产模式,把人从危险、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解放出来等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它在原子能利用、海洋开发、宇宙探测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机器人的研制和应用充分反映了机器进化和生产系统的发展方向,并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当今应用广泛,发展  相似文献   

9.
军用机器人是一种用于军事领域的、具有某种仿人功能的自动机,可在战场上执行各种任务,取代人类从事笨重和危险的作业。智能军用机器人具有感觉功能,能够独立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由于机器人在军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世界各国都作常重视智能军用机器人的研究。据外刊透露,美、俄、日、英、德、澳等国都制定了发展智能军用机器人的计划。美国防部还把智能军用机  相似文献   

10.
新年伊始,美国五角大楼正式对外宣布,美陆军将在今年3月或4月派遣由18个"剑"(SWORDS)军用机器人组成的机器人部队开赴伊拉克作战。这标志着成建制的机器人部队将首次登上人类战争舞台,将对人类的作战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揭开了人类战争史上新的一页。 神通广大的"剑" 即将赴伊作战的"剑"式军用机器人的全称是"观察、侦察与探测特种作战武器系统"。它实际上是"魔爪"(talon)机器人的改进版。"魔爪"机器人因在阿富汗战争中成功地完成多起排除炸弹任务而名声大噪。"剑"高900毫  相似文献   

11.
水下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完成水下各种极端环境作业,其精确控制成为研究热点.阐述了国内外水下机器人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对现有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整合,进而总结了水下机器人在无动力学模型依据和基于动力学模型时的控制方法,特别是归纳了基于水动力学建模控制方法的一般过程,最后对水下机器人控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探索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燃烧了16天的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熄灭。放飞梦想的鸟巢,用不舍的温情点亮告别的夜晚,为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画上圆满的句号。16天里,北京,这座有着光辉历史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让我们经历了多少激情和欢乐。16天里,奥林匹克,这人类体魄与精神的大舞台,为我们呈现了多少精彩故事和传奇。  相似文献   

13.
高育红 《环球军事》2009,(17):16-17
8月12日,一场现实版的“机器人总动员”在美国马里兰州帕图克林特河海军航空测试中心上演,各种各样的机器士兵让人眼花缭乱。其实,除美国外,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竞相研发超级机器人,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组建机器人部队,让机器人执行侦察和监视等任务,甚至代替士兵站岗放哨、排雷除爆。对此,有专家认为,机器人的成本仅是士兵的1/10,它替人类厮杀疆场的情景,可能在10年后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4.
一部人类文明史,是一部血与火的历史,一部人与人对抗、人与自然对抗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人压迫人、人压迫自然的历史。早期人类对于军事活动特别是战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缺乏深刻的重视,战争史虽记录了参战双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对战争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事实几乎一片空白。然而随着科技进步,战争的不断升级,环境破坏已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摆在人类面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兵团老战士走进北京活动轰动京城,通过各种媒体的报道,31位老战士的故事、故事背后蕴含的忠诚和兵团精神深深打动了北京市民。不仅仅是他们。因为老战士的故事蕴含着一种悲壮的伟大的人性美,蕴含着人类祈求和平化剑为犁的共同愿景,不知多少人被感动得潸然泪下。感动人们的正是故事中蕴含的兵团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读《长征》,重温那段不朽的历史,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汰了千百万匆匆的过客,留下的是那些能够书写并见证人类以往生存面貌的人与事,是那些能够启发和塑造人类未来生存理想的人与事。而这些人与事无不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足以说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震撼人心。毫无疑问,长征,就是这么一件震惊世界、影响深远的大事件。长征是一种勇气,长征是一种追求,长征是一种品格,而  相似文献   

17.
纵观人类历史,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无不充满着战争。作为人类进行战争的工具——枪械,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了轻兵器特有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步枪从远古到公元十世纪,军队的作战武器是刀、矛、剑等冷兵器。到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军事学家陈规发明了世界军事史上第一种管形火器——火枪。它用巨竹做枪筒,内装火药,战斗时点着,借喷出的火焰烧伤敌人。这种火枪是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十五世纪末,德国人制造了线膛枪。其膛线是直线形式,将软铅做的弹丸用探条将其嵌入线膛,使弹头与膛壁贴合得更紧密,以充分利用火药气体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类永远值得记住的日子1945年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顷刻间,一座美丽的城市变成了废墟。这一天人类不仅第一次看到了原子弹的能量和威力,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原子弹的恐怖和可怕——摧毁世界是那么的容易。“ojweh!”(我很痛心!)这是爱因斯坦,这位有人称为“原子弹的祖父”的天才物理学家在得到这一消息时的唯一反应。爱因斯坦当时的心情,恐怕谁都难以描述清楚。不管怎样,历史永远把这一刻记录下来了。一个神圣的物理学定律E=mc2在原子弹爆炸一年之后,1946年7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刊登了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  相似文献   

19.
张煌  贾珍珍 《国防科技》2020,41(6):105-109
无人作战对于人和机器两个要素的融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无人作战独特的作战模式和作战环境对于自然人的能力素质构成严峻挑战,高度智能化的作战系统运行速度、海量的数据信息日益挑战人类的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虚拟的、远程的、与现实战场隔绝的作战环境日益挑战人类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机器的高度智能化虽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潜在的作战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战争失控和道德沦丧的风险。破解人机两个维度的挑战,实现人与机器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利用增强技术从物理、生理、心理三个层面加速提高人类的能力素质,另一方面是强化机器人的伦理安全设计,坚守人类对机器人的控制底线,规避机器人失控和战争“非人化”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20.
《当代海军》2010,(8):25-27
人类来自海洋,必将回归海洋。想象中的诺亚方舟承载着人类生存的最后希望。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诺亚方舟可能真的向我们走来,搭建起一座座“海上城市”,开辟人类生活的崭新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