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是推动当代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团结奋斗的旗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2.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定并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兵团建设》2007,(11):99-1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一要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必须以“特色理论”为指导改革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是因为“特色理论”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我国人民和青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根本要求;“特色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特色理论”既是完整、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又集中体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包含着多学科的内容.要以“特色理论” 为指导改革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当前必须继续提高思想认识,抓好教员的学习提高,搞好“特色理论”这个“一般” 与我们教学实际这个“个别” 的结合,在教改中遵循正确的行动方针.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民本”思想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本”思想。在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方面的理论建树和成功实践 ,是我党“民本”思想的基本特色。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需要全党同志牢固树立“民本位”意识 ,注重认真研究和解决在改善党群关系方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在邓小平同志引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建设社会主义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是邓小平同志伟大的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理论的新境界,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不断有新发展的一大优势。胡锦涛同志指出:“十六大报告的一个亮点和特色,就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系统总结了十三年来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理论的主题都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都是坚持实事求是,价值目标都是以人为本.由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使三大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必须坚持在历史进程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在实践运用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参照对比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努力用“三个自信”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道路关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文化革命”一词是列宁在晚年提出的,在中国的实践可以追溯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文化革命”在中国的实践不仅没能达到其原本的目标,反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文化革命”到“文化建没”,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吸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现代文化,同时学习借鉴团外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懈探索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我党领导打赢革命战争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体制优势,是实施富国强军战略的最佳实现路径和重要实践抓手。现阶段,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加强战略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法规体系为工作重点,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理论构成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人民属性以及其不断发展开放的品质。从实践路径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凝结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指导党和人民创造伟大成就,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开辟和逐步确立起来的.党的十八大进一步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把握这一主线,必须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什么道路、这条道路的来历以及这条道路正确性、鲜明特色搞清楚.只有这样,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才能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人才开发、人才建设的强有力的理论指导。邓小平的人才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和我党的实践经验,又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学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国防经济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防经济理论。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经过战争实践的艰难探索所形成的军事经济(战争经济)理论为中国特色国防经济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后调整与改革时期的重要探索和新世纪新阶段推动科学发展时期的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经济理论得到了不断丰富、深化和发展,并在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升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在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党的军事后勤指导理论,是我们党领导军队后勤建设和军事后勤工作的科学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军事后勤领域的理论表现。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在指导军事后勤工作全局的过程中,始终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国情军情,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军事后勤基本规律;坚持以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为根本,探寻中国特...  相似文献   

19.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它建立在新中国前30年社会主义探索的宝贵经验基础上;邓小平理论是开山之作、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往开来的理论之花;科学发展观续写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崭新篇章.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中国特色,包涵着主题、基石、核心立场、精神实质、理论特色等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新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思想,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上.他为我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总政策,规定了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大政方针.同时,指导我党在总路线、总政策的引导下,制定了一整套政治、经济、科学、军事、外交、祖国统一等各个领域新的具体政策,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完备的政策体系,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朵绚丽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