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预备役部队肩负着战时作战、平时应急的双重使命任务,在提高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应确立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坚持以遂行任务为牵引,强化应急指挥体系、力量体系、保障体系建设。一、着眼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这个核心,军地联合搭平台。一是建立军地联合的指挥机构。要在驻地政府的牵头下,成立以地方政府为主,警备区(军分区)和预备役部队主要领导参加的应急行动联合指挥部。在军地联合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预备役部队建  相似文献   

2.
卢兴全 《国防》2010,(3):52-53
通常,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是多种力量的联合行动。因此,提高民兵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军民融合的路子,置于军地联备之中。  相似文献   

3.
当前,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军分区系统作为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重要力量,必须把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按照"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要求,以军民融合式发展为主线,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不断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质量效益。军地联"合",构建高效顺畅的指挥控制体系建立军地常态化指挥机构。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本着减  相似文献   

4.
李汉超 《国防》2011,(12):28-29
应急救援主要是政府的职能,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应急救援任务是践行我军宗旨、维护人民利益安全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非战争安全威胁的上升,军地高度重视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都组  相似文献   

5.
孙桂歆 《国防》2012,(8):19-20
一、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完善联合指挥机制,建立军地互通融合高效的指挥体系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边疆民族地区,军地双方必须站在维护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牢固树立"大安全"、"大国防"意识和"一盘棋"、"一家人"思想,统筹抓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一是成立军地联合指挥机构.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武装制度,注重发挥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协调作用,成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军分区统一领导下的军地联合指挥部,由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军队主官任常务副指挥长,地方政府、军分区(人武部)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政府相关部门、国动委(边防委)成员单位和军队系统参加,统一领导和处置辖区内的突发事件及涉外事件.二是构建联合指挥自动化平台.  相似文献   

6.
民兵应急分队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民兵应急分队的职能作用,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提高其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是目前军分区系统一项迫切而现实的军事工作。认清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多样性,确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胡田疆  杨静 《国防》2012,(11):52-54
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是目前我国并存运行的两大危机管理机制,前者基于应对战争及军事危机,后者基于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积极推进两大机制有效衔接,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防动员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动员能力生成模式转变、实现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权威高效、军地衔接的指挥体系 近年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实践证明,军地合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军地联合指挥已经成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关键.为此,应把建立高效快捷顺畅的应战应急联合指挥体系,作为两个机制衔接的重点狠抓落实.  相似文献   

8.
王承  陈道凡 《国防》2012,(12):66-67
充分认识加强民兵预备役应急专业力量建设的重要意义,始终保持大事大抓的强劲态势.围绕落实总部、军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规划,先后召开省委常委议军会议、省政府党组会议和省军区党委常委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指示精神,专题研究加强民兵预备役应急专业力量建设问题.军地双方一致认为:加强民兵预备役应急专业力量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现实需要,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职能要求,认真总结和汲取抗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等经验教训,切实摆上重要位置,高端设计、整体筹划、军地合力、强力推进.  相似文献   

9.
寇铁 《国防》2008,(9):24-26
新的历史时期,为适应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的需要,必须统合军地领导、整合军地资源、融合军地优势、聚合军地力量、联合军地行动,全面推进军地联训、联防、联保、联建、联战的"五联"建设,努力提高军地联合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明德  吴熙杰  姜华清 《国防》2010,(12):54-55
民兵应急分队是人武系统“战时应战、平时应急”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必须着眼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和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大力加强和改进民兵应急队伍建设。要会同地方政府科学统筹民兵应急分队与地方专业应急力量建设,按“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优势互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军分区在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机制的同时,始终把军地联合指挥、军地预案衔接、军地信息互通作为提升民兵预备役部队"双应"能力的融合重点,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军地要素对应、工作衔接、相互协同的应急应战联合处突指挥体系,达到指挥控制、力量运用和协调保障的一体化。针对近年来国防动员和政府应急  相似文献   

12.
王印芳 《国防》2009,(12):59-60
信息时代,国家建设发展面临战争与非战争双重安全威胁,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成为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民兵作为寓兵于民的后备军事力量,在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建设。  相似文献   

13.
黄清华 《国防》2013,(12):43-43
当今时代,恐怖活动、自然灾害、交通和安全生产事故、网络袭击等非战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参与应对非战争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维护群众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军队和民兵的重要职能任务。目前,作战部队和省军区系统,都着眼平时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建立应急队伍、购置应急装备、组织应急训练,随时准备执行应急任务,并在近期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彰显了强大的威力。但从实践情况看,军队和民兵应急力量建设与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志刚 《国防》2012,(3):65-67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积极适应国家和边疆民族地区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要求,站在建设北部边疆"国防屏障、生态屏障"和自治区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着眼军地深度融合,把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和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聚合为军地联合应急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长期系统工程,纳入  相似文献   

15.
周世杰 《国防》2011,(11):60-61
当今时代,非战争安全威胁日益上升。民兵应急队伍应着眼有效履行新的职能任务,积极探索推进战斗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的能力。优化应急力量体系。建立一支常态化、一体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民兵应急队伍,是确保民兵有效  相似文献   

16.
黄汉光 《国防》2011,(3):66-67
近年来,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日渐增多的新形势,广东省东莞市深入贯彻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着眼维护稳定发展和亚运安保等重大经济社会活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应急、军队战备和国防动员"三大系统"优势,依托军警民联防指挥体制,完善一体化协调运作机制,整合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和政府应急"三大队伍",走出了一条统筹大局打基础、完善机制促融合、创新举措谋发展的军地联合应急体系建设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潘尔龙 《国防》2011,(10):48
应急救援主要是政府职能,民兵遂行应急救援任务是践行宗旨的具体表现、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非战争安全威胁的上升,军地双方高度重视应急力量建设,各自组建了多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大大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北邯郸某预备役炮兵旅复兴区一营着眼履行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职能使命,瞄着一流建设标准、一流工作业绩、一流队伍作风、一流军地关系、一流社会形象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贴部队使命任务要求,按照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尤其是完成好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的需要,积极探索走军民融合式发展共赢道路,强基固本,多措并举,在用兵中育兵,在育兵中练  相似文献   

19.
刘海峰  李保坤 《国防》2011,(6):32-33
搞好国防动员机制与地方应急管理机制衔接,是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胡主席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战略思想,依据有关法规,按照"指挥机构联合构建、应急力量统筹合建、方案计划有机衔接、情报信息互通共享"的思路,采取"靠任务牵引、靠机制保障、靠建设推动、靠联训促进"的办法,推进"两个机制"有机衔接,为军地共同应对多种安全威胁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20.
军民融合式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已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应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就是要制定军民衔接的财务保障预案体系,明确应急资金军地协作保障办法,成立由地方金融机构领导参加的应急财务协作保障领导小组,建立由地方保障力量参与的应急资金保障链,理顺军地经费结算报销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