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战争,尤其是现代战争,绝非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它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经济力量的作用尤为重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因此,要研究战争就必须研究战争经济。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发动者,它野心勃勃,力图称霸亚洲和世界。但同它的称霸野心相比,其经济力量明显不足。因而,战争时期,日本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调动全部经济力量为战争服务,从而使二战期间的日本经济成为典型的战争经  相似文献   

2.
<正>混合战争是一种新的战争形态,是信息时代的新型总体战,是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在政治、经济、信息、军事等多领域的综合对抗,是对军事与非军事手段、正规与非正规方式、传统与非传统力量的综合运用,具有力量更加多元、手段更加多样、行动更加隐蔽、应对更加复杂的特点。混合战争理论是美国最早提出的,俄罗斯出色运用的,而美国在与俄罗斯博弈的过程中也浮现出了混合战争的影子。当然,在大国博弈时代,  相似文献   

3.
资产阶级战争经济思想,尤其是资产阶级古典战争经济思想是马恩列斯战争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各类的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战争经济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军事科学是马恩列斯战争经济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武装力量是战争竞赛中的主要工具,因此,如何合理地组织、发展武装力量,是战争指导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民战争学说的基本原理,创造了一套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主力军、地方军  相似文献   

5.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竞赛的结果,一般来说是强胜而弱败,但以弱胜强的事例在中外战史上也屡见不鲜。这就涉及到一个战争力量强弱转化的问题。正确把握战争力量强弱转化的客观规律,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经济理论,不仅体现在他对战争与经济等相互关系的总体认识上,还反映在他对军事经济要素具体的微观分析上,也体现在对军事经济管理的把握上。其主要内容包括:物质要素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和首要标志;敌我双方的经济状况是制订战争计划的基本依据;“夺取敌人无生命的作战力量”是战略的一般原则;以战养战转嫁战争负担;民众是军事经济供给的重要力量;重视军事经济动员;保障军队给养具有战略意义;注重军事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统计美国既定的战争区域,计算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冷战结束后选择的战争区域和美国经济的关联度,比较分析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冷战结束后规律性取向差异的原因,提炼出了美国选择战争区域的规律性经济取向,即冷战时期的美国在选择战争区域时,关注战争区域的军事力量甚过于经济力量,而在冷战结束后,关注于经济力量甚过于军事力量,美国和战争对象的经济强相关度是选择战争区域的规律性经济取向。  相似文献   

8.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而经济力量又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战争不可一刻离开经济力量的支撑。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就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的论述。恩格斯也曾指出:“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在战争条件下,运用国家的经济力量保障战争顺利进行,是通过国民经济动员实现的。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目的是充分调动国家的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扩大军品生产,保障战争的需要。基本措施是:生产要素向军工企业倾斜,实行生活资料配给,调整各种物质生产的比例关系,实行经济保护和争取外援等。 经济动员古已有之,如筹集粮草、征集车马、提高捐税和制造兵器等,就是古代的带有经济动员性质的活动。1793年8月23日,法国国民公会通过的《全国总动员令》中,就规定有武器生产、财政支配等内容。现代意义的经济动员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这场战争规模之大、参战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物资消耗之巨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各主要参战国仅凭战前储备和正常的军  相似文献   

9.
美军著名军事专家弗兰克·霍夫曼对美军所面临复杂而不定威胁的研判,对世界典型战例的研究,特别是对美军当前"两场战争"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战争"理论."混合战争"理论所提倡的"多战争、多行动、多战线、多任务"的指导思想,将引发美军战争、战略理念的深刻变革,全面推进美军建设转型.  相似文献   

10.
联合作战已成为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这是军事技术进步和人类战争发展的必然。联合作战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作战力量的分工形成,而军事理论的不断创新则为其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考察一下近代以来世界主要军事理论的发展运用史,从中不难...  相似文献   

11.
国防经济,是推动战争形态演进和作战方式变革的基础力量,也是国家实施战略威慑、保障战争需要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防经济发展经历了初步探索、相对和平时期的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服从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面向战场与市场、科学发展等六个时期。国防经济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国防经济建设必须从国家安全形势出发,为国家安全利益的拓展提供有力支撑;要以信息化战争需求为牵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行"融入式"战略,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要切实转变国防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节约型、集约型、循环型发展;要以开放促发展,在扩大开放中不断提升国防经济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维护和平和发展经济。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是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通过世界各国人民和各种和平力量的共同努力,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在本世纪或更长一段时期内,有可能不发生世界大战。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针对已经变化了的新形势和我国防御能力的实际情况,重新确定了国防建设的方针。提出了在国防建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战争实践、部队建设及理论研究的进程,外军山地作战的历史可分为缓慢孕育、持续发展、成熟定型、深化转移四个阶段。探究外军山地作战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不仅可清晰地认识山地战场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对战斗行动的影响,而且能更加深刻洞悉山地作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准确把握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山地作战的内涵外延、要素构成、力量编组和制胜机理。  相似文献   

14.
<正>军事史蕴含着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是学习战争的"大学校"。毛泽东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世界军事史是研究世界历史上的战争和军队建设等军事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人类历史上军事实践活动及其经验教训的总结,包括世界战争史、世界军队史、军事技术与武器装备  相似文献   

15.
<正>战争制胜机理,是指战争的制胜规律、路径以及方式方法。受到科技进步的推动、武器装备的变革、战争目的的变化等因素的制约,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也随之发生变化。习主席深刻指出:“现代战争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看上去眼花缭乱,但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本的是战争的制胜机理变了。”今天,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军事强国都在加紧作战概念设计研究。深入分析新兴作战概念内涵特点,挖掘其内在逻辑,找准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对于把握世界新军事变革机遇,打赢未来战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在高技术战争准备中的指导作用。高技术战争准备主要是国家力量准备、军事力量准备和后勤力量准备三个层次。用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指导国家力量准备,就是要增强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指导军事力量准备,就是要探索出以劣胜优的后勤保障新途径;指导后勤力量准备,就是要确保有限经费的最佳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7.
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是军事经济科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论述最多、最充分的一个问题。他们提出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战争的重要理论武器。这里需要稍作说明的是,他们关于“经济”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力量和经济组织能力这三方面内容的。本文所论及到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国共产党依据国际形势和战略格局的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正确的战争与和平观:科学判断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形势,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政治主张;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一贯立场是要和平不要战争,努力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辩证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客观分析我国面临的各种战争威胁,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未来5~10年,军事技术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推动武器装备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网空、太空、无人等新型作战力量快速发展,作战力量体系将发生结构性变革。信息化作战理论聚焦新型作战领域不断创新发展。世界新军事革命将进入以打造升级版信息化战争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罗荣桓军事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对敌经济斗争,发展根据地经济,保证战争供给;实行减租减息,为战争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使后勤工作服务于军队、服务于战争;精减整编,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