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榴弹隐身涂层粘合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身榴弹在发射过程中,表面涂敷的RAM将承受较大的加速度过载,为了保证发射过程中RAM不脱落,要求RAM具有克服过载的粘着强度。分析了榴弹涂敷隐身材料的强度要求,根据要求设计粘合胶强度、RAM的厚度和密度等参数,并进行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动态     
B-2隐身轰炸机全新隐身涂层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首次将一种特殊涂层用于现役 B-2隐身轰炸机,以降低B-2的雷达反射信号。这种涂层材料可像油漆一样喷涂,以代替以往的吸波带和吸波腻子。涂覆工作在普通的维修条件下实施,可以简化维修过程,缩短作战准备时间。B-2轰炸机的隐身性要求机体有平滑的外表面。而飞机外表面维修口的周围存在大量缝隙,会产生强烈的雷达波反射,从而暴露飞机行踪,因此需要在外表面的缝隙处覆盖吸波带及吸波腻子。但是,1架翼展52.4米的 B-2需要914米吸波带,使得覆盖缝隙的工作效率极低。新开发的这种喷涂型吸波材料有效克服了上述缺点,  相似文献   

3.
新型雷达吸波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树华 《国防科技》2004,(12):25-27
海湾战争中隐身兵器第一次应用于实战显现的巨大威力,引起了各国对发展隐身及反隐身技术的高度重视,极大地促进了吸波材料的发展。同时,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雷达、先进探测器及精密制导武器相继问世,使得未来战场上的武器系统特别是一些大型重点作战武器,如飞机、导弹、舰艇、坦克等所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大,因此研制新型高性能雷达吸波材料成为隐身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重点。美国国防部将隐身材料的研制列为重点发展项目,要求材料具有质量轻、适应性强的特点。一、新型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目前,新型雷达吸波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磁损…  相似文献   

4.
铝合金表面涂覆隐身吸波涂层脱落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某装备车体外脱落隐身吸波涂层样品的表面形貌、截面形貌、元素组成及含量分析,发现吸波涂层和Al2O3钝化层之间没有化学结合键,只存在物理吸附和机械结合,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很容易引起隐身吸波涂层的脱落。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周期结构中加载集总电阻,能够有效吸收入射电磁波,减小目标RCS.给出了两种超薄吸波结构,都具有厚度薄、重量轻的特点.分析了两种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给出了表面反射系数的计算公式.实际加工了两种吸波材料,并对其吸波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波导缝隙天线的散射性能,设计了一种电磁带隙(electromagnetic band gap,EBG)结构的吸波材料,从导纳圆图、表面电流和电场分布等方面分析了其吸波机理。其厚度为0.3mm,吸波率达到99.9%,将其加载于波导缝隙辐射金属基板上,得到了低雷达散射截面的波导缝隙天线。仿真结果表明:加载后的天线回波损耗和增益基本不变,在5.48~5.75GHz工作频带内,法向RCS减缩都在3dB以上,最大减缩达到15.8dB,单站RCS在-18°~18°角域减缩超过3dB。证实了该吸波结构有良好的吸波效果,可以用于波导缝隙天线带内隐身。  相似文献   

7.
为同时获得良好的气动和隐身性能,基于外形隐身技术与材料隐身技术相结合的原理,提出了一种以透波为主的机翼蒙皮设计方案;为平衡透波机翼升力与机翼电磁隐身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一种基于代理模型的策略,对透波机翼外形几何特征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透波机翼在频域、空域范围内保持良好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减...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波导缝隙天线的散射性能,设计了一种电磁带隙(electromagnetic band gap,EBG)结构的吸波材料,从导纳圆图、表面电流和电场分布等方面分析了其吸波机理。其厚度为0.3 mm,吸波率达到99.9%,将其加载于波导缝隙辐射金属基板上,得到了低雷达散射截面的波导缝隙天线。仿真结果表明:加载后的天线回波损耗和增益基本不变,在5.48~5.75 GHz工作频带内,法向RCS减缩都在3 d B以上,最大减缩达到15.8 d B,单站RCS在-18°~18°角域减缩超过3d B。证实了该吸波结构有良好的吸波效果,可以用于波导缝隙天线带内隐身。  相似文献   

9.
枪挂式榴弹发射器是加装在步枪枪管上并依靠步枪操持、瞄准和射击的一种非自动榴弹发射器,是以枪炮原理发射小型榴弹的一种不占编制的步兵近战武器。它可以加装肩托支架变为肩射式单发榴弹发射器;能发射杀伤榴弹、杀伤破甲榴弹,也可发射燃烧弹和防暴弹等特种弹;主要用以杀伤或压制400米距离内暴露或隐蔽的集群目标,也可以毁伤200米内的轻型装甲目标或遂行其他战斗任务。  相似文献   

10.
反舰导弹的隐身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导弹隐身及相关因素 隐身技术在兵器上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荷兰研制出了一种反雷达用吸波材料,被视为隐身技术的发韧。60年代,美国空军把隐身技术成果应用在U-2、SR-71战略侦察机上,从此便拉开了隐身兵器研制生产的帷幕。各种隐身兵器悄然迅速发展,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隐身技术几乎应用到所有陆、海、空三军的武器装备上。  相似文献   

11.
12.
针对现行工厂使用的拉线机床操作不便、可视性差的弱点,提出一种采用单片机及光电编码技术对火炮加工中的膛线加工机床进行数字化控制的方案,使膛线加工精度、质量和效益均可得到提高,是实现各种复杂膛线加工的一种实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线膛炮内膛图像膛线识别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提出了一种线膛炮内膛表面图像识别的分层次识别方案,并研究了膛线识别的算法。对于特定情况下的图像识别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高原环境低空气密度对弹丸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给出了弹道坐标系中的力方程组和非滚转弹体坐标系中的力矩方程组,并通过线性化方法得到弹丸角运动的状态空间模型。列出了角运动状态矩阵的四个特征根,并利用复数平方根计算方法得到特征根实部的表达式。提出弹丸动态稳定性稳定因子的新定义,并证明新的动态稳定条件与传统的动态稳定条件是一致的。讨论了低空气密度对尾翼稳定弹和旋转稳定弹动态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仿真说明弹丸在高原条件和平原条件下的动态稳定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Bang-Bang控制式鸭舵对旋转导弹气动特性的影响,在CFD软件中采用嵌套网格方法模拟导弹的旋转和鸭舵的偏转,对Bang-Bang控制式旋转导弹在不同攻角、马赫数和转速下的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气动特性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因鸭舵洗流方向的改变,耦合导弹自旋会导致弹体和尾翼的侧向力发生突变。通过与不控鸭舵的旋转导弹进行对比,采用Bang-Bang控制式鸭舵的旋转导弹的周期平均侧向力系数变小,周期平均法向力系数变大。由于侧向力的存在,导弹在一个周期内的合力会偏离竖直方向,合力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随着马赫数、自旋速率和攻角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脱壳弹的弹托分离过程对弹体的飞行稳定性和打击效能具有显著的影响。针对脱壳弹出膛后弹托相对弹体的六自由度运动过程,提出采用基于双目视觉原理的弹托分离角测量方法。通过在弹体表面和弹托表面设置标记点,采用图像处理和跟踪算法实现对标记点的识别和跟踪。结合双目空间标定参数解算出标记点的空间位置,进而获得弹托相对弹体的分离角度,同时采用实验验证了上述测量方法的精度,其精度达到2%。以实验室进行的初速度1 550 m/s和1 750 m/s的脱壳弹射击试验为例,测量并分析了不同初速度下的弹托分离轨迹。结果表明:脱壳弹分离初速度越快,弹托分离轨迹越靠近弹体。  相似文献   

17.
集成电路方波脉冲注入损伤效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得到各损伤参数随脉宽的变化规律,寻找建立评价复杂EMP波形对集成电路损伤模型的依据,对2种典型的集成电路器件进行了方波脉冲注入损伤实验。结果表明:RAM6264损伤电压、电流及功率均随脉宽增大而减小,损伤能量处于某一小范围之内,可能属于能量损伤型器件;BG305损伤电压、功率随脉宽增大而减小,损伤能量随脉宽增大而增大,损伤电流处于某一个小范围之内,可能属于电流损伤型器件。  相似文献   

18.
《防务技术》2014,10(3):285-293
According to the dimensionless formulae of DOP (depth of penetration) of a rigid projectile into different targets, the resistive force which a target exerts on the projectile during the penetration of rigid projectile i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In particular, the threshold Vc of impact velocity applicable for the assumption of constant resistive force is formulated through impulse analysis. The various values of Vc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pairs of projectile-target are calculated,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relative test data and numerical results is ob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