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给养工作是军需物资油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部队给养节约工作,必须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后勤需要,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和科技节约理念,不断推进给养管理科学化,提高给养工作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给养保障能力。从世界范围看,资源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由此而引发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体制改革能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一是通过深化劳动分工和合作,改变给养保障力各要素的组织方式和给养保障运作方式,提高专业化规模和程度,从而降低成本。二是消除或减少资源交易的障碍,促进资源在军兵种之间、军地之间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调动给养保障人员资源节约的积极性,促进资源节约。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应急给养保障方面还存在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战备储备不够完善、装备器材不够先进等问题,因此,应完善高效给养保障运行机制,全面加强给养物资战备储备,加紧研制先进给养装备器材。同时,要大力加强给养保障社会化探索,高度重视常态化供应后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给养保障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4.
刘小三  彭昊  陈新高 《国防》2012,(8):41-42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部队跨区机动多,给养物资主要依靠沿途军分区保障.因此,做好过境部队给养物资支援保障成为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军分区的重要使命任务之一,必须深入研究探索,认真做好准备. (一)现代战争对给养物资保障的新要求.战争节奏加快,保障情况变数多,保障指挥必须智能化.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具有快速性、多变性等特点,要求给养物资保障指挥系统具有反应灵敏、指挥快捷的特点.必须建立和依托智能化的后勤指挥信息系统,实现保障行动全程可视可控,大幅提升指挥效率和保障效益.战争消耗巨大,所需物资品种杂,物资储备必须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条件下,如何解决部队机动中的给养保障,是部队机动作战军需保障的关键。本文以陆军师为例,认为要搞好部队机动中的给养保障,必须着眼高技术特点,积极改善给养保障,提高机动保障能力;根据机动任务和条件,建立科学的储备标准体系,增强自我保障能力;依据现有条件,组建给养保障分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给养保障队伍;发挥“本土”优势,树立“大后勤”观念,紧紧依靠地方支前保障;从最困难复杂的机动条件着想建立连队和单车的保障体系,增强作战单元的独立保障能力;针对部队机动方式,采用“四结合”的保障方法,保障部队立体机动;适应高技术要求,加强隐蔽管理,强化动中管理,确保给养物资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提高给养资源使用效益,既是贯彻落实《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的需要,也是由我国国情和军情决定的。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给养资源使用效益,一是提高决策水平,确保资源合理投向;二是科学确定供应标准,有效利用给养资源;三是严格组织管理,减少给养资源损失浪费;四是完善管理制度,确保资源节约可持续。  相似文献   

7.
加强军事经济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军事经济资源运行的规律来看,只有使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紧密联系,同时促使分配和使用主体对军事经济资源进行集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尽可能地实现军事经济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具体来说,要从财物高效转化、在用物力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闲置废弃物力资源再利用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科技体系,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山地丛林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特殊,周边关系复杂,因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山地丛林地带作战,点多、线长、面广,驻地分散,交通不便,给养保障困难。因此,认真研究高技术条件下山地丛林反击战役给养保障的组织与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地丛林反击战役给养保障具有给养物资消耗量大、饮食保障要求高、就地取给困难和管理任务繁重等特点。因此,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军队战略发展重点。我军给养保障应用物联研技术包括物资溯源、人员监控、自动识别、环境监控和装备管理等,应用物联网可以推动给养供应保障模式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由于物联网的高技术性和军队给养保障的特殊性,在应用中,应进行相应的技术测试,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探索相联的分级网络建设路径,建立相融的跨安全域数据共享体系,同时还应加快给养物资编日建设。  相似文献   

10.
建立可视化后勤 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视化后勤系统的实质是"网络后勤"。网络技术和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作战保障领域的广泛运用,使我们随时随地知道保障对象在哪里,需求是什么,以及保障资源在哪里,从而实现透明化保障。 我军要实现可视化后勤保障,必须要加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建立起与现代后勤指挥管理相适应的自动化系统,如果能  相似文献   

11.
《军事经济研究》2009,(4):F0002-F0002
为充分利用、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和重大突发事件给养应急保障工作,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总后军需物资油米斗部确定,自今年始在全国开展给养应急保障动员潜力调查,并逐步建立给养应急保障动员潜力信息系统。调查对象主要是与部队给养保障相关、所处地域符合动员要求且交通状况良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给养物资装备生产、加工、配送、物流企业。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我军给养保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给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改善给养保障的内外环境,提高给养保障能力,是当前军事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改善给养保障外部  相似文献   

13.
在给养法规建设上,俄军根据平战时需要,制定了一系列覆盖面广、操作性与约束力强的保障法规,确保了给养保障规范和有效;在给养物资供应上,通过招标采购实施实物供应,减少了漏洞,保证了部队生活稳定;在饮食保障上,饮食结构合理,保障模式适度,管理制度严格;在战时保障上,给养保障力量实行模块化编组,提高了战时保障力;在饮食装备上,坚持从实战出发,饮食装备综合配套,机动灵活,方便可靠;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上,培训体系完善,培训机构健全,培训内容突出实战。借鉴俄军给养保障先进经验,对推进我军新军事变革,全面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提高给养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国抗战后,国民政府为八路军、新四军提供军饷、被服、医药器械、武器弹药等,相互形成的给养关系一直是国共关系的晴雨表.其间,双方虽常有"增发"与"限增发"、"克扣"与"反克扣"之争,但1940年"皓电"限期后,国民党断然停供,将北移列为恢复给养的前提.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和新四军领导人虽同意北移,但不断请发给养.直至事变发生前,中共中央从给养幻想中惊醒,但新四军领导人至部队开动时还在企盼!事变后,国民党指责中共"藉端要索",中共以部队受不平等待遇反驳.其间波折反复,但仰人鼻息,焉能自立;不以自立,何能自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军转民》2012,(8):7-7
2012年7月5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与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联合发出通知,确定3300余家企业(单位)为全国给养应急保障动员企业。此前的2010年8月,国家已确定3800余家食品工业企业为首批给养应急保障动员企业,其产品包括制式军用食品中的罐头、方便面等即食类食品,  相似文献   

16.
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精干了保障队伍,调整了后勤结构,规范了饮食保障行为,引进了竞争机制,提高了饮食保障水平,实现了军民兼容,带动了消费需求。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效益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军人炊管人员节约比例、职工节约比例、饮食保障经费占军费开支的减少比例、就餐人员满意率、生活水平达标率、人员工作效率和设施、设备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17.
红军初创时期,在没有国家政权提供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废除薪饷制,实行带有战时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通过自筹经费、给养,以平均分配为原则,保障了官兵的日常消费,实现了官兵物质待遇上的基本平等。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给养经济效益的概念及评价的必要性军队给养工作是部队物资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给养物资、器材的筹措、储备、补给与管理工作。其目的是要根据营养卫生要求,为部队供给富有营养的卫生的食物,组织合理的膳食,以取得保持和增强干部战士体质的有用效果。这种有用效果实质上是膳食的功能价值,主要表现为膳食中食物品种是否齐全;数量是否足够;所提供的营养素数量和质量如何;以及最终产生的有  相似文献   

19.
战时给养物资供应是军需保障的重要环节,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军需保障的水平。近年来,随着新军事变革的逐步展开,我军新式的饮食保障装备不断装备部队,为战时快速形成保障力打下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但是,保障力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物资的筹措、供应、运输、加工等多个环节。现代化的装备只有同与其相适应的物资供应模式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装备的保障能力,提高战时给养保障效益。一、需求分析随着我军野战饮食装备技战术性能的不断优化及大批量装备部队,我军战时饮食保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保障规模及部队对保障时  相似文献   

20.
海军是我军诸军兵种中技术密集、装备复杂、经济资源消耗巨大的军种之一。走经济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之路是缓解海军建设与发展资源约束矛盾的必然选择。管好用好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方面要构建经济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模式,另一方面要坚持存量资产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同时还要依靠科学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