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透过世界主要国家国防动员应急应战的动员实践,认真分析了我国国防动员系统在历次抗灾救灾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从应急应战领导指挥体制、应急应战力量体系、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应急应战法规体系等四个方面,对构建我国应急应战一体化体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提出了具有一定实践价值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建民 《国防》2010,(1):36-36
提高应战应急一体化动员能力,是国防动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首要环节和必备手段。笔者认为,加强应战应急动员一体化建设,必须形成以社会全民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支撑、军民融合为主导的互联、互通、互动、互用的国防动员综合集成体系。  相似文献   

3.
刘卫华  周建文 《国防》2014,(10):26-28
应急应战是国家法律明确的国防动员体系的两大任务。我国《国防动员法》又规定:国家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能力。我们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拓展国防动员平时应急与战时应战功能,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集应急应战功能于一体的国防动员指挥体制。  相似文献   

4.
美国拥有较为完善的应急应战一体化管理体系。这套体系通过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协调的联动机制、衔接配套的规划计划和制度体系,实现了应急应战协调运作,从而提高了国家整体危机应对能力。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应树立“大安全观”,将应急与应战加以综合考虑。要着眼平战结合,加强应急应战一体化组织机构建设;注重军民融合式发展,搭建应急应战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围绕应对多种安全威胁,构建应急应战一体化计划、预案体系;着眼依法治国,建立健全应急应战一体化法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四川省营山县军地双方着眼应战应急需要,紧紧围绕国防动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新要求和可能担负的任务,把以"应战"为主要使命的国防动员和以"应急"为主要任务的抢险救灾、维稳处突"两条线"予以整合,大力开展"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在国防动员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既有效提升了国防动员能力,也推动了国防  相似文献   

6.
刘海峰  孙楚 《国防》2009,(12):12-13
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明显上升,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已经成为国防动员系统最重要、最现实、最经常的使命任务。我们要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下大力抓好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确保国防动员能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使命任各。  相似文献   

7.
"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是当前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建设的一个新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动员工作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化战争和我国所面临的多种安全威胁,决定了加强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树森 《国防》2009,(12):6-7
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日益凸显,如何准确把握国防动员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充分认清国防动员建设与社会危机管理的内在联系,加快实现国防动员机制与政府应急机制的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已成为摆在各级各有关部门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9.
万福临  王刚 《国防》2010,(4):12-14
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动员体系,建立健全国防动员组织领导制度,完善军民结合、平战一体的工作格局,加强国防动员应急功能,加强国防动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形成国防动员合力。胡主席的这一战略思想,为我们探寻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将国防动员融人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推进国防动员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杨光跃 《国防》2012,(1):27-29
加强国防动员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锤炼国防动员核心军事能力的重要舞台,更是国防动员系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新时期国防动员的职能使命,着眼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续加强国防动员应战功能建设的同时,切实增强其应急功能,推动应战应急功能建设一体化,努力提高国防动员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我军装备招标采购改革的新要求,对装备邀请招标现行程序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装备邀请招标的规范化建议以及规范化程序。  相似文献   

12.
"照章办事、一次做对;集中统一,大力协同;严慎细实,缺陷为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学习创新,追求卓越"是军工质量文化重要内含,也是质量保证的行为准则。在如何开展质量文化,提升产品质量方面,本文有很多独特见解和方法,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计划开展工作,结果通过数据比较,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Deterrence has been a crucial element in fighting terrorism, both in actual politics and rational choice analyses of terrorism. But there are superior strategies to deterrence. One is to make terrorist attacks less attractive. Another to raise the opportunity cost - rather than the material cost - to terrorists. These alternative strategies effectively dissuade potential terrorists.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here build on the "benevolence" system and tend to produce a positive sum game among the interacting parties. In contrast, the deterrence system is based on "threats" and tends to produce a negative sum game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4.
15.
潜艇面临的威胁及潜空导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中心战的发展,潜艇出海作战将面临更大的威胁。着重分析了潜艇的空中威胁,概述了国外装备和正在研制的潜空导弹,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6.
美国法律对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规范不力、金融信贷管制法律松弛、金融监管体系存在法律漏洞、法律长期缺乏对金融技术与制度创新保持协调发展的规范等是酿成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必须坚持依法推进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辅相成,强化金融监管措施,强化对金融创新风险的防控,力求法律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全覆盖,依法防控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1938年8月,我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离校前,很多在延安的中央领导人给毕业学员作报告,特别是毛主席亲自给大家讲了话,鼓励我们上前线。他身穿一套灰军衣,站在席地而坐的全大队学员前面,以生动、通俗、有趣的语言说:"每个人在  相似文献   

18.
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结合边防专业教学实际,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教学基本建设适应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提高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战斗力各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各级领导要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充分发挥官兵的主体作用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一、必须强化思想观念 ,切实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充分认识以人为本对军事变革的深刻影响和巨大作用 ,自觉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和体现。首先 ,坚持以人为本是体现和反映官兵意愿的内在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ative expansion to qualitative improvement.Secondly,key construction plan of higher education,focusing on "hardware" as well as "software" construction,should be human-oriented.Thirdly,doctoral supervisors to instruct postgraduates should be encouraged.Fourthly,postgraduate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write dissert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ir supervisors' research subjects.Fifthly,to eliminat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ostg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