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录体     
谁不珍惜生命?但如果是为了战友,我愿意赴汤蹈火。——东部战区某边防团三级军士长杜占龙入伍15载,数十次参加边境排雷行动,在雷场先后救过6位战友,身上大小伤疤十余处。有人问他:"你怎么这么不要命?"杜占龙不假思索地说。我们的责任比天大。——海军航空兵学院某团机务一中队机械技师、一级军士长石金海。当兵25年来,他深知自己的岗位肩负着战友生命和国家财产,一直用此话要求自己。生命的美丽在于自身制造的精彩。——空军某团飞参师马世雷,从事飞参判读17年来,先  相似文献   

2.
正赵汉涛,济空航空兵某团代理机械师,一个在航空机务保障一线工作了24年的机务老兵。在这个岗位上,他先后维护过4种机型,安全保障飞行3400余架次、2450多小时,没有发生过任何差错。赵汉涛的黑脸和粗手令人印象深刻。黑脸,是因为长期飞行保障风吹日晒的馈赠;粗手,是因为常年排故检修油污侵蚀的洗礼。他说,自己跟飞机待久了,一天听不到飞机轰鸣声心里就不舒服,跟丢了魂一样。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盛夏,我来到"火炉"山城,特意换下有大校军衔的迷彩服,着体能训练服,减少"差距"走进机务大队采访,一个普通机务兵的故事,直到现在,仍挥之不去。在我的采访对象中,"彬哥"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一见面就是不冷不热、漫不经心、毫不在乎,甚至有点"被迫"的感觉。这让我一开始就有点不悦,甚至犹豫改换采访对象。大队党委推荐了数名官兵,只因陈彬荣立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荣获了"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是大队最老的士官机械师,应该有故事,所以我选择了他。陈彬,驻渝空军航空兵某团"模范机务大队"三中队三级军士长。1996年从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机务人员维修保障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部队对机务维修保障人员能力评估方法较为单一问题,构建了机务人员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模型,结合实例提出了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机务人员维修保障能力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并给出了评估结果。通过计算分析得到的评估结果客观合理,验证了该方法对于机务维修保障多指标评价体系的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实用性。为进一步加强机务维修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任务驱动下航材需求量的GA-GM-BP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务保障影响着航空装备战斗力的生成,机务保障资源是任务成功率的物质支撑.基于航材需求信息的灰色性,通过采用DEMATEL方法提取影响航空备件需求量的关键影响因素,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灰色神经网络对需求量进行了仿真预测,其预测精度较BP神经网络和灰色神经网络都高.该方法对于其他航空机务保障资源的需求预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舰载机多机一体化机务保障调度问题,以出树、入树的形式描述实际保障过程中并行工序的约束关系,以最大保障完工时间和资源负载均衡性为目标,构建了舰载机多机一体化机务保障非线性多目标混合流水车间调度模型,并设计了一种结合基于Insert的动态邻域爬山搜索策略和并行工序的同步化修正的Memetic算法求解该模型。最后通过实例仿真验证了模型和所提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十数次迎着核爆蘑菇云。穿云取样。执行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内的十数颗卫星仪器的校飞任务,完成了第一颗返回式地球卫星的回收空运任务,参加了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的较飞任务,完成了我国第一架实体型无人靶机的研制试飞工作…… 几十年来,该团在许许多多国家尖端科研任务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得到了许许多多的荣誉,被誉为英雄试验团,曾荣立集体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机务大队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飞行一大队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  相似文献   

8.
对飞参原始记录数据进行预处理是有效利用飞参数据的基础。介绍了三种典型数据平滑算法的原理,建立仿真航线,并以飞参经度和纬度通道数据为例,对三种平滑算法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当误差服从正态分布以及广义正态分布时,通过选取适当参数,Vondrak算法相对于滑动平均和加权局部多项式回归算法具有明显优势,从而为飞参原始记录数据的预处理算法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由于缺少真实数据的支持,飞行模拟器飞行仿真模型的验证一直缺乏有效的量化验证测试手段。针对这一现实难题,提出使用飞参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的方法。通过介绍和分析飞参数据的来源、用途和特点,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设计和开发了飞参自动验模系统,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和结构组成,并对其中的难点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试验结果验证了飞参验模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提高飞行模拟器逼真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9月中旬,记者在南空航空兵某师看到:机务指挥中心内,指挥员轻点电脑触摸屏,一串串指挥决策参考数据瞬间闪出;机务休息室里,高清电视屏幕上,一架架飞机参训准备情况尽收眼底;停机坪上,机械师在笔记本电脑上敲打键盘,一道道指令快速发送……装备保障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有效促进了这个师战斗力跃升。  相似文献   

11.
<正>10月份,航空工业昌飞针对全年直升机剩余试飞交付任务多、完成难度大等实际,试飞站立下"大干四季度,献礼十九大,总军检零故障"军令状,开展了"岗位我担当,任务我争先"劳动立功竞赛,科学计划、精心组织,加强与军代室、试飞大队的沟通协调,严格按照机务巡检制度、执行交叉互检等组织飞行,提高排故工作效率,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各单位机务文化建设情况探访,感到部队在文化氛围日渐浓厚、营区环境日趋改善、机务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解决。一是齐抓共管欠合力。存在把抓文化建设视为领导机关的事、其他部门的事,认为抓文化建设与自己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那是1996年的事情了,当时我刚刚军校毕业,被分配到一个机务部队当排长。那时,"停飞"的惆怅心情一直缠绕我,让我对其他工作聚不起太多热度。直到那个6×8的小扳手消失了,它消失的命运似乎就是为了告诉我:嘿,哥们儿,打起精神来,你的工作需要你。8:17am今天天气很好,正适合机务维护。我和同组战友们拿着工具箱向飞机走过去。这个大家伙,它在我眼里是分解的。外壳上的几个螺丝,我似乎已经看到它们,还有里面的引擎、轴承、护盖,在根本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东航某飞行团机务大队积极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陈旧做法,消除影响发展的各种弊端,在改革创新中不断谋求新的跨越,新装备保障能力有了新的跃升。维护使用新装备需要新技能、新方法,让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需要新举措、新手段。而创新是新装备保障力提高的“倍增器”,是提高武器装备效能的“风火轮”。面对迅猛发展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和新装备维护保障的挑战,“海空雄鹰团”机务大队直面挑战,开拓创新,努力谋求新装备作战保障能力的最大值。在科技创新中提升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夏北浩模范机务中队"组建于1968年,主要担负着飞行机务维护保障。保持和恢复飞机良状态,承担飞机定期检修等任务,是享誉全空军的"夏北浩精神"和"夏北浩检查法"发源地。经过40多年接力传承,"夏北浩精神"已深深熔铸到每个官兵的灵魂。上个世纪60年代,"机械师尖兵"夏北浩创造性地总结提出了一套检查维护飞机的科学方法,并凝结形成了"对战斗胜利负责、对战友安全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的"三负责"精神。  相似文献   

16.
装备新机的济空航空兵某团以“强强对抗”战法普训为契机,针对未来空战多是敌我双方成系统对抗的实际,引导各类人员围绕战法创新练指挥、练战术、练协同、练保障。使作战指挥、空中对抗、机务和后勤保障等因素在战法创新上形成联动,指挥班子和飞行人员对已披推广普训的5套“强强对抗”战法进行了上百次的优化,机务和后勤保障人员以快速维护、战伤抢修、应急充填加挂为内容演练出7套保障战法,强化了快速保障技能,实现了部队整体打赢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事件     
《环球军事》2013,(18):4-4
“中国蓝天仪仗队”首次在异国升空 8月26日,中国空军八—飞行表演队在俄罗斯拉缅斯科耶机场升空训练,检验了要在莫斯科航展期间上演的“蓝天芭蕾”。随着一架架歼10表演机腾空而起,“中国蓝天仪仗队”创下组建51年来首次飞出国门走向世界、首次在异国机场升空训练、首次与外方联合飞行指挥、首次实施远程跨国航空机务伴随保障等多项第一。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9月中旬,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中,航空工业昌飞总工程师助理、AC313型号总师王珙珙与央视记者在国产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上也做了类似的试验,AC313直升机起飞后,机务拿出手机立在机舱地板上,时间长达7分50秒,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直升机右转坡度至少5度时,直升机振动加倾斜,也没将手机震倒。王珙珙就是那个将AC313打造成国产直升机的"争气机",以执着铸就成功,让AC313扶摇直上,展翅高飞昌飞研发团队的"领头雁"。  相似文献   

19.
"身为驻守在设备保障一线的共产党员,我深知设备保障对于产品交付进度的重要作用,为做好保障维保工作,我将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全体成员深入生产一线,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日前,在航空工业昌飞设备保障厂党员活动室里,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胡辉许下自己的党员承诺.  相似文献   

20.
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放牛娃,莫说见过拖拉机,就是听都没有听说过,哪会想到自己成为一名拖拉机手。1956年,我25岁时支边来到农七师。1958年,经组织精心挑选,我有幸成为45名机务战士中的一员。我们驾驶着13台拖拉机,从农七师一二三团出发,到东戈壁(今一二八团)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