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史书称颂元太祖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元史·太祖纪》第25页)“用兵如神”,虽属溢美之词,但“深沉有大略”,却反映了实际情况。这不仅表现在他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上,也表现在他能聚集群雄,充分发挥各方面人才的作用上。综观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七载之中成大业;灭亡西夏,加兵金朝,控制富庶的河西走廊和太行山以北广大地区;胜利地进行了第一次蒙古军西征等四十余年戎马生涯所创造的业绩,可以说,主要是靠“聚才用人”创造的。那么,成吉思汗的聚才用人有些什么特点呢?从所见史料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求才如饥似渴。成吉思汗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在少年时代,由于蒙古高原上部落混战,强者昌,弱者亡,其父被毗邻部落所害,以致部众叛离,使他饱尝了“失群孤雁”之苦。从激荡的社会实践中,成吉思汗深感实力的强弱往往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因此,便寄希望于聚集群雄,共同奋战,从而产生了追求人  相似文献   

2.
“要做一个干净的人,树立好的形象;做一个勤奋的人,多作一点儿贡献;做一个负责的人,不让组织多操心”。这是阜新军分区后勤部部长昝闰春的座右铭。多年来,他把学习当责任、把岗位当事业、把权力当义务,在本职岗位上清廉白守,施展作为,后勤部多次被上级树为先进,他本人也被辽宁省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荣立三等功。  相似文献   

3.
2000年8月13日,俄罗斯北方舰队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演习中不幸沉没,艇上118名艇员全部遇难。这一事件让人们为之惋惜,但与之相比,二战时期德国希特勒制造的潜艇沉没,却让人备感痛心。 1939年9月1日,邓尼兹晋升为海军少将,由于他所独创的“狼群战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加之当时邓尼兹认定英国为德国未来战争中的敌人,因此,邓尼兹平时把一切训练和准备都指向这一假想敌。  相似文献   

4.
马乾 《政工学刊》2010,(6):35-35
“离了谁地球都会照转”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要自我减压、摆正心态,缺了谁一切照样。比如,某人请辞职务或离开岗位时,往往会用这句话来自我解嘲;或某些人放不下曾经获得的荣耀和取得的业绩时,别人也经常会用这句话来开导他、劝告他。  相似文献   

5.
朱岩 《军事史林》2007,(12):59-62
这段历史起始于1960年秋天,苏联首脑尼基塔·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了自己的皮鞋,不过这事当时还不大显眼,因为他像其他人一样把脚藏在了桌下。一度传说但实际并未发生的是,他手拿皮鞋并猛击讲台,向全世界展示他这个铁匠之子的本色;  相似文献   

6.
人有七情六欲,自有“爱好”各异,或好琴棋书画,或好花鸟鱼虫,或好游山玩水,既有益健康,又自得其乐,不仅是消遣和享受,也是性情的陶冶和品位的提升。但“爱好”若与权力相结合并失去控制,便会产生魔力,使人料之不及。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桓公好味”,易牙就能把亲儿子宰了,将脑袋送给桓公尝鲜;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历史事实说明,当权者有“好”,就有人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投其所“好”。  相似文献   

7.
马辉 《环球军事》2008,(12):54-55
1905年,地跨欧亚大陆的沙皇俄国竞奇迹般地败在小小的日本手中。众所周知,这次失败是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分不开的。但还有一个关键性人物也在其中起到了某种程度的“推波助澜”,他就是日本驻俄国武官明石元二郎大佐。当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惊叹于他的活动能量,称其为“堪比20万大军的人”。但由于明石元二郎作为军事外交人员却从事的是谍报与策反,并且其手段还不怎么“光明正大”,因此,日本军部甚至明石元二郎本人都刻意隐瞒其在日俄战争中的一些行为。  相似文献   

8.
1934年,范文澜同志在北京的一所学院当院长,当时他还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国民党特务总觉得他“很像共产党员”。就把他逮捕了。这时.有人向中统特务头子求情说:“范先生一向为人正直。生活艰苦朴素。”中统特务头子霸道地说:“就凭这一点,已足以说明他是共产党员,否则怎么能这样做?”中统特务因为范先生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就推断他是一名共产党员,这表明在敌人心目中艰苦朴素已成为共产党员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兵越来越不好带了!”这是不少基层带兵人的感叹。古人云:“为将之道,必先治其心,治心才能促行。”如果带兵人仅靠一时“虎气”来带兵,虽然能“镇人”一阵,却不能让人“受用”一辈子。治心才是带兵之法,管兵之术,带兵人带兵的关键是要带好“心”,也贵在带好“心”,只有把战士的“心”带住了,才能把战士凝聚起来,才能“打得赢”和“不变质”。那么,带兵者如何才能带好“心”呢?  相似文献   

10.
强化作风的实在性 ,进一步增强“忠实代表”的意识。一部分同志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过程中存在着“虚假代表”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 :言行不一、做表面文章、浮光掠影等 ,这都是与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要彻底纠正“虚假代表”现象 ,必须强化“忠实代表”意识 ,在“三个结合”上下功夫。(一 )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1)做到对上负责但不“唯上”。落实“三个代表”是全党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要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抓好落实 ,容不得半点含糊。这是对上负责的表现 ,也是讲政治的具体…  相似文献   

11.
张屹 《政工学刊》2010,(5):53-54
耻感文化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夏、商、周时期就已注意用耻感来制约人的行为,《尚书·说命》中就有“其心愧耻,若挞于市”的说法。孟子认为,知耻就是有“羞恶之心”,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他把羞耻感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把国家的振兴看作自己的一份责任,知耻体现了士大夫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2.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长春市绿园区区长兼武委会主任王庭凯,对《易经》中这句名言有着深刻理解。几年来,他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武装工作的特点规律,对全区的国防事业倾注大量心血,以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国防建设,2008年他被军区评为“优秀武委会主任”。  相似文献   

13.
1940年2月1日,毛泽东曾在延安民众大会的讲演中十分自豪地说:“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确实反映了当时延安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令人羡慕,使人向往。  相似文献   

14.
说耻     
古时候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人带着100两黄金来到一位判官家里,为他犯罪的儿子求情。判官摇摇头说:“不行,我会感到可耻的。”这人以为判官嫌钱少,第二次又带了500两黄金去求情,没想到判官还是摇摇头:“不行,我会感到可耻的。”第三次,这人带上了1000两黄金,迎来的却是判官的淡然一笑:“你知道我那颗知耻之心的价值吗?”行贿者以为判官是贪得无厌,急了:“这1000两黄金买你那颗什么心,足够了吧!再想多要,我也不给了。”判官拍案而起:“我的这颗知耻之心是无价之宝,你买得起吗?”最后,犯人被依法判决。“知耻之心金不换!”故事中的判官用他的人格诠释了一颗知耻之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汉字从产生到现在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绝大多数字形字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字意的变化很有意思,尤其是“假借字”。如“亡”字,本来表示“没有”之意,后来有些人喜欢用本是表达“舞蹈”义项的“无”字,而不用名正言顺的“亡”字来表达“没有”这个意思,经过长时间演变,搞得“亡”字没点儿脾气,和“无”字共同表达“没有”的意思,再后来,“亡”字争不过“无”字,只好另起炉灶,表达“逃亡、死亡”之意,于是后来“无”字就表达“没有”了。而它的本义“舞蹈”却几乎无人知晓。  相似文献   

16.
“泰坦尼克”号———本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轮,是在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制造的,当时宣称为“不沉之船”。因为如此强烈而错误地自信,导致至少忽视了14次冰情危险警报,其中六次是在发生惨难的当天收到的。由于崇信船的“不沉”之能力,许多旅客在船撞了冰山后选择了呆在甲板上,第一艘救生艇下水时,仅坐了半艇或三分之一艇的人。撞船三小时之后,一艘配备有20艘救生艇的巨轮连同1523名旅客和船员沉入海底。一部“泰坦尼克号”电影以其虚构的爱情故事不知拨动多少人的心弦,然而确也有无数观众更大程度上是为那次历史悲剧而落…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每当领导机关给基层应有的帮助和支持,为群众办一些实事、送去温暖时。群众总会交口称赞,并说领导机关对群众有“恩德”。群众的感谢是对领导机关工作的肯定,也是检验一项工作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的“试金石”。领导机关该怎样看待群众的感谢?如何听取群众的感谢?是不是能做到不可不忘也,不图回报,一如既往呢?对此认识不同,做法也就可能各异。  相似文献   

18.
学会用人之“短”周志亮有一位副连长,三年前受命于一个连续发生案件、事故的后进连队当连长。三年后,连队不仅甩掉了后进的帽子,而且成为上级表彰的先进单位。他本人也荣立三等功,成为"优秀基层主官"。有人向这位连长请教治军妙方,他笑而答之"学会用人之'短""...  相似文献   

19.
逝接介绍著名作家姚雪垠的一篇文章,感受颇深。姚老一生走过了89个春秋,从事创作达70余年,撰写了65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在总结人生经历时,姚老把成功归结于“耐得寂寞,勤学苦练”八个字。他说:“耐得寂寞的目的,是为了勤学苦练。耐得寂寞的人,就能勤学苦练,从而作出成绩来。这样,人们就会承认他、记住他。相反,耐不得寂寞的人,就会心存浮躁,哗众取宠,热衷于出风头、赶时髦。这样的人就不可能坐下来刻苦学习,更谈不上埋头钻研,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当然也就不可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姚老用自己的人生经历阐述了耐得寂寞与学习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防腐     
袁浩 《政工学刊》2010,(2):51-51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为整顿吏治,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在采取策略严肃法纪的同时,将读书也作为一项防腐措施。有一次,他把群臣召集起来,读了一个故事,西域某商人“得美珠,剖身以藏”,结果“气绝而亡”。他感慨地说,吏受贿枉法,“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接着,他又让大臣们就此事展开议论,进一步明确“凡穷奢淫逸者必然败亡”的道理,使群臣受了一次生动的反腐败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