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给国民经济管理带来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国民经济动员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对此,需要增强国有资产的动员职能,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推行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钳入战略”,实施国防需求的合同采购工程,在国有资产立法中增设动员的要求,实现动员手段、动员体制、动员法规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接。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未来战争样式变化,以及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所构成的新的环境等制约因素,将对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建构经济动员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变动的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实现管理体制的整体优化。建构经济动员管理新体制的关键之一,在于确定与建构过程各个阶段外部环境变动相适应,能协调各方面制约因素的优化均衡点,并逐步形成管理方式跟踪变动的动态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国民经济动员宏观调节手段一般包括计划指导、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形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运用宏观调节手段实施国民经济动员的特点是:充分发挥计划指导和行政手段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动员经济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进行重点建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发展,国民经济动员宏观调节手段暴露出许多问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突出重点,有计划地完善国民经济动员宏观调控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国民经济动员演习;把完善国民经济动员宏观调节手段工作长期不懈地抓下去。  相似文献   

4.
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是我国经济建设及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大事。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及其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要求;阐述了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发展演变及所取得的主要经验;提出了建立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机构设置设想,并对当前急需进行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进而增强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压缩国防经济规模,调整国防经济结构,把建设重点放在增强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上;借助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国防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走军民兼容的发展道路;调整生产力布局,合理、有效配置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提高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快速转换能力和战时生存能力。中国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建设的策略选择是,梯次配置与重点建设,前沿配置与均衡建设,优势配置与选择建设。  相似文献   

6.
宋菲 《国防》2007,(7):53-55
在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中,国民经济动员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设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是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分析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与政府应急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功能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对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与政府应急管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挥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功能的对策:适应国家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的需要,加快开发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功能;加强与各专业部门的协作,构建权威高效、统分结合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模式;加强军民两用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应急系统资源与国民经济动员资源共享水平;加紧出台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法规,搞好与国家应急法律体系的相互衔接。  相似文献   

8.
"战时应战"是国民经济动员的根本,"急时应急"则是国民经济动员职能的拓展。当前,进行国民经济动员应战与应急一体化建设必须构建权威高效的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指挥体系,规范有序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完备配套的国民经济动员法规体系,布局合理的国民经济动员物资储备体系,联合敏捷的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力量体系,以不断增强综合动员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必须在动员组织上,由单一部门向联合一体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整体联动;必须在动员准备上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努力增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平战转换能力;必须在动员内容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科技含量;必须在动员手段上,由行政指令向依法实施转变,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发展历程和重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当前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及需着重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经济动员中心是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载体,也是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存在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缺少演练的机会和监督检查、动员法律责任与权利很难落实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统一规划,尽快出台相关标准,有计划地组织演练,加强对其监督检查,同时切实加快法律建设。  相似文献   

12.
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是为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达成国民经济动员目标,对国民经济动员对象和行为进行调整规范的组织和制度。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所有制关系的不同,其管理目的、管理方式也不一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应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利益关系原则和党的领导原则。目前,主要是要理顺产权关系,把企业推向市场;改革分配制度,强化利益激励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制。  相似文献   

13.
开放式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激励机制设计是指动员管理单位,根据动员组织整体目标和企业的个体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动员组织和企业利益的一致。开放式国民经济动员组织目标、管理部门和企业是开放式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激励机制的三个基点,它们通过合同激励方法、社会激励方法、信息激励方法三条路径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开放式动员组织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协调功能:“宁波模式”组织设计的独特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功能是国民经济动员组织体制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制约着国民经济动员其他功能的实现及发展方向。浙江省宁波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形成了“一个协调、三个为主”的“宁波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协调是核心,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行业与企业是协调的对象、是协调作用的平台。“宁波模式”启示我们,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国民经济动员协调功能的重要性;要整体谋划,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动员协调功能的作用;要依托行业协会推进行业动员,增强国民经济动员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传力  相似文献   

15.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重点逐步南"十五"时期以潜力建设为主转向以能力建设为主.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不断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已成为当前各级国民经济动员部门面ll缶的一个重要课题,亟须在潜力资源整合、需求任务对接、运行机制建设、重点力量培育等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平时与战时的紧密衔接,是实现动员目标的保障组织和高效率地完成平战转换的关键环节。文章从管理职能、运行方式、执行标准等方面对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进行了平战比较分析,在强调了该体制的权威性、可操作性和应变性等特点的基础上认为,要加速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平战转换的运行,应着力做好法律保障、组织落实、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和加强培训演练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
国民经济实力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有着密切关系,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蕴含在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实力水平决定经济动员潜力水平。随着国民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增加和结构优化,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各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总体上看,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增加了国民经济动员的潜力;从各个部分上看,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提升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中人力、财力、物力、科技力等组成要素的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18.
加入 WTO 在有利于壮大经济动员基础、提升经济动员资源质量、增大经济动员空间的同时,也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此,必须把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作为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出发点,把壮大动员基础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立足点,把完善动员体制作为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着力点,把搞好国民经济动员准备作为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聚集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国民经济动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功能拓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概念和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并提出了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建议:转变理念,加强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研究,推动国民经济动员立法,将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作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中心建设和运营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民经济动员调控机制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一系列手段调节控制国民经济动员运行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本文阐述了高技术局部战争和市场经济环境对国民经济动员调控机制的要求,分析了国民经济动员调控机制的构成,不同调控手段的功能和局限性;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优化国民经济动员调控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