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种适合于高速大型船舶的船型,它由上部船体、四个支柱、左右潜体和前后水翼构成。航行时靠水翼升力和潜体浮力将上部船体托出水面,水翼后缘是可动的水平舵面,用来改变水翼升力和前后水翼的升力分配。这种船型的航速为40~50节,航行时水翼承担船重的60%~70%,潜体承担船重的30%~40%。  相似文献   

2.
采用有限体积法、RNGκ-ε湍流模式对二维及三维水翼近水面航行水动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水翼浸深与弦长之比大于1时,数值计算方法与试验结果一致,且三维计算精度略高于二维.初步研究了NACA2410水翼在粘性流中近水面航行时升力、阻力特性随攻角、浸深、速度变化的规律,指出该型水翼以...  相似文献   

3.
潜艇航行引起的流场压强变化称为潜艇水压场,其特性常被应用于水雷,以实现目标探测,攻守兼备。考虑指挥台围壳、尾翼影响,以全附体艇体为研究对象,在验证性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粘流理论研究了潜艇水压场特性,揭示了附体对艇体表面、周围流场、水底流场的压强分布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附体对艇体表面的压强分布影响显著,但影响范围局限于附体小区域,而对水底处的水压场影响仅在潜艇近底航行时才略显著,可见非近底航行工况下可忽略附体影响,实现潜艇水压场的快速预报;在研究近水面航行工况时,水面兴波对海底潜艇水压场的分布存在影响,具体影响潜艇水压场的峰值大小和位置等。  相似文献   

4.
针对自主式无人水面艇的航行安全问题,分析了无人艇海上自主航行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以及提高航行安全的技术手段;设计了无人艇航行安全控制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首次提出基于"射线法"的无人艇航行安全控制算法,并实现了艇上完全自主和"人在回路"的基站被动安全控制两种安全保障措施,详细阐述了安全控制系统安控策略的执行流程,并利用M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在某型自主研制的无人水面艇上首次实现了航行安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安全控制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了该航行安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咨询园地     
Q吉林读者李佰霖问潜艇是如何进行电池充电的? 潜艇对蓄电池充电的方式大体上分为水面状态充电、通气管航行状态充电以及利用艇外电源充电这三种方式。水面状态充电,指的是潜艇处于锚泊状态或者停靠在码头边上时对艇上的蓄电池进行充电。此时潜艇处于非航行状态,艇上的柴油机运行,带动艇上的发电机运转,把产生的电能充注到蓄电池中。通气管航行状态充电指的是,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是导弹艇诞生和辉煌的时代,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被“蚊子”级导弹艇击沉的战例,激发起人们对这类小巧灵活、攻击力强的快艇的极大兴趣。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导弹艇的级别和数量不但增加了很多,而且人们赋予了这类艇一个新的能力——贴近水面飞驰。这一功能来自于给导弹艇体加上水翼,意大利的“鹞鹰”级便是同时代中导弹水翼艇的优秀分子。  相似文献   

7.
从1935年第一艘水面掠行艇(壁面效应船)问世以来,全世界已研制了70多艘掠行艇,近年来更呈有增无减的趋势。现代水翼艇和气垫船航速可达100~1500千米/小时,现代喷气式飞机都以500千米/小时以上的航速飞行,而150~500千米/小时这一速度  相似文献   

8.
潜艇为什么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下潜到水下的一定深度并且能在水下保持长时间的潜航状态呢?要想解开这个谜,就应从了解潜艇的结构形式和潜艇所具有的结构强度开始。现代潜艇的艇体基本上是由耐压结构和轻型结构两部分组成。耐压结构包括耐压艇体、耐压指挥台以及耐压液舱等,是保证潜艇在安全深度之内能够从事水下运行的基本结构。轻型结构包括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上层建筑以及一些液舱等。轻型结构又进一步分为非耐压  相似文献   

9.
多水面无人艇编队运动控制是多水面无人艇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重点讨论了编队部分成员无法获得编队平衡先验信息条件下的水面无人艇编队运动控制问题。首先,针对编队先验信息不平衡条件下无人艇编队保持困难的问题,将领航–跟随结构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结合,通过设定通信优先级和单向拓扑结构,在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中引入假设状态空间和平衡状态空间,以实现部分跟随者无法获取编队平衡先验信息情况下的无人艇编队保持;其次,针对编队航行过程中障碍物规避安全性不足的问题,将改进的人工势场法与模型预测控制相结合,设计了无人艇自主避障控制器,提升了编队航行过程的安全性;最后,通过仿真平台对所提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所提方法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复杂环境下多水面无人艇编队运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面无人艇是一种新型无人自主作战舰艇,能够通过任务设定、预规划航路、搭载不同的任务载荷,完成多种任务,包括警戒巡逻、侦察监视、反潜反水雷等.由于水面无人艇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因此为了能够在实艇海上试验之前,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充分的测试,提出一种基于半实物仿真的水面无人艇测试系统构建方法,测试系统基于由实物岸基航行任务指...  相似文献   

11.
水面无人艇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面无人艇是一种能够在海洋环境下自主航行,并完成各种任务的小型水面运动平台。介绍了当前无人艇的发展现状,对无人艇的基本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对其在反潜战、反水雷战、信息战、非常规作战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随着未来战争对发展无人作战平台的需求,无人艇成为海上无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向着智能化、体系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鱼雷、导弹快艇鱼雷、导弹快艇是以鱼雷或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高速滑行艇或水翼艇,具有体积小、速率高、威力大、造价低、机动、灵活、隐蔽等特点,适用于近海,在其它兵力协同下,以编队或单艇对敌水面舰艇实施攻击,被誉为“海上轻骑兵”。英国1877年最先研制成“闪电”号鱼雷艇。1878年1月俄国首先用鱼雷艇“切什梅”号和“锡  相似文献   

13.
危骏 《当代海军》2007,(5):61-63
无人化平台是指不载人、自身有动力的航行器。它具有遥控、自主、半自主等方式的航行能力,能携带各种或多种任务设备,完成各种不同的军事任务。海军无人化平台主要包括无人潜艇器、无人水面艇、海军无人  相似文献   

14.
无人艇是可以遥控或自主模式在水面航行,执行某种或多种使命的航行器。当前无人艇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使命范围已扩展到情报、侦查和监视(ISR)、水雷战、反潜战、反舰战、力量保护、港口安全、精确打击,海上拦截和封锁、特种作战支持等。各国海军对于无人艇的一系列前沿应用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无人艇研究项目持续推进,新船型应用逐渐增多,自主性不断提高,新型动力和推进装置也在开发。本文将对近期各国在军用无人艇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针对潜艇水下低速航行时的操艇安全问题,在对潜艇水下低速航行工况的概念和使用时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艇体和首、尾水平舵的水动力特性,结合实艇使用经验,研究并总结出潜艇水下低速航行时的安全操纵控制技术。这些技术对保障潜艇在水下低速航行时的操艇安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背景资料"汉"级核潜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首级核动力攻击潜艇,共建造了5艘。中国的核动力潜艇研发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第一艘完成的就是"汉"级401号艇。艇体为典型的水滴型双壳体构造,动力系统采用压水反应堆、蒸汽轮机和电力推进方式。由于401号与402号艇曾在航行噪声等方面出现问题,3号艇之后(403~405号)作出相应改进,艇体进行了加长。401号与402号艇已于2005年退役,其他3艇都作出了大量更新与改装,换上了新的声呐和消声瓦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兵力包括驱逐舰、护卫舰(艇)、导弹艇、鱼雷艇、猎潜舰(艇)、布雷舰、扫雷舰(艇)、登陆舰(艇)和各种勤务舰船,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消灭敌舰船,破坏敌岸上目标,输送登陆兵在敌岸登陆,以及进行侦察、巡  相似文献   

18.
“33”型潜艇是前苏联于50年代后期设计并建造的常规动力(柴油机、电动机)中型鱼雷攻击型潜艇。为了适合在水下航行,它的整个艇体呈流线型。在艇首的下部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球形综合导流罩。在艇首的两侧各有三个鱼雷发射管的出口,当发射鱼雷前,出口处的防波板会自动收缩到里面,鱼雷射出后再自动恢复原状。艇首的上部也呈球状流线型,那是潜艇水  相似文献   

19.
正水面水下目标识别技术目前在军事和民用上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军事上,舰船目标的有效识别对我国维护海洋领土权益,保障海上航行安全至关重要,同时在现代海洋作战中,精准制导武器、水面无人艇等作战手段都对水面水下目标识别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民用方面,精准的目标识别在水下数据  相似文献   

20.
1944年1月16日,德国海军格奥哈特中尉指挥的U66号U型潜艇从位于比斯开湾的法国洛里昂出航,开往西非沿岸的弗里敦至几内亚湾海域执行任务。U66号潜艇是一艘远洋ⅨC型攻击潜艇,1941年1月建成服役,水下排水量1232吨。由于在建造时它的艇体长度大幅增加,艇上燃料柜容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可储备燃油高达208吨。因此,其续航力也加大了,当在水面以10节速度航行时,其航程为13450海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