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军事认识的基本矛盾,是军事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认识和指导战争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军事认识的核心问题是战争认识问题。战争这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着的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军事认识作为战争运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共同体是由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的道德诉求、价值取向等相同目的的一群人组成的群体生活方式。共同体是一群人,它是一个整体概念,包含着成员与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共同体的主体是人,共同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共同体意识是主体自我的意识。人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他有着独特的因素在自身,也就是意识,这是人所独有的。在意识阶段,成员的共同体意识是把共同体当作相对于自己而存在的客体,因此,这时的共同体意识是客体的意识。成员的自我意识还不足以实现,意识必须在共同体与成员的统一中认识自己,不再仅仅停留在客体的意识,必须回归自身上,在不同的共同体当中认识自己的成员资格,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中不断反思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成员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
一、着眼于合理性要求,准确把握教育对象在主客体地位变化中的“度”。教育中,教育对象的主客体地位是相对而非绝对的。被教育者相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客体,被教育者相对于教育内容来讲是主体。被教育者是人而不是物,是特殊客体,相对教育者这一主体而言是主体性客体。突出教育对象在主客体地位变化中的哪一个方面,是采取何种教育形式的基本前提。当我们强调教育对象是客体时,就必须突出发挥教育者这一主体的作用,通过教育者的努力,使教育者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授给被教育者;当我们强调教育对象是主体时,就必须突出发挥被教育者这一主体的作用,通…  相似文献   

4.
国防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出现的历史现象。国防观,则是国防的客观存在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它们同其他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初阶到高级,由萌芽到成熟的演进过程。国防的由来及其实质国防萌芽于氏族公社。自从劳动产生了人类,其生存就时刻受到外界的威胁,因而,人类从一开始就养成了一种对外界的防卫本能。这种本能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了防卫意识。这种防卫意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国政治工作做法的借鉴,精神抚慰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现实生活充分表明,人们在社会转型期十分需要精神抚慰,政治工作者必须学会精神抚慰,理论工作者必须研究精神抚慰。本文即本着这种宗旨,力求给精神抚慰以一个政治工作学理论上的初步“说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作引玉之砖。 一、精神抚慰是心理平衡的一种实现方式 抚慰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功能,是指政治工作者运用安抚、慰藉等心理学方式,补偿对象的心理能量,借以实现对象的心理平衡的一种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军事与经济客观存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必然使社会经济中的一部分朝着保障军事需要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相对于国民经济而独立存在的军事经济。军事经济如果从国家防卫的角度来说,又叫国防经济。这种经济具有自身运动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反映这一特殊经济客体的军事经济范畴。因此,研究军事经济范畴的规定性,对于认识军事经济学的主体和对象,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一、军事经济内涵和外延的规定性所谓军事经济,简单的说,就是服务于军事和战争需要的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  相似文献   

7.
观点编评     
创业是什么? 清华大学第四任科技创业者协会会长钟松说:   ——创业是一种意识。很多人更需要的是具备一种创业的意识。这种意识促使我们们去积累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经验,这种意识让我们能够吃苦耐劳,随时作好失败的准备,这种意识使得我们随时留意周围发生的一切,从社会的需要中发现商机。   ——创业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国家几十年来一直倡导的,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现在,最应该注重培养的群体应该是年青人,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以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人民创造财富。   ——创业是一种行动。创业要求每个人实…  相似文献   

8.
[上接二,(三)](四)以传统价值文化为底蕴人类实践创造的精神产品以及打上精神烙印的物质产品的总和即是"文化"。价值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主体(人)以其需要为参照和标准,赋予相关客体(对象)以"意义"并给予肯定或否定,从而形成的某种认识和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9.
尤强 《政工学刊》2005,(2):18-19
知彼重于知己,备课先备象。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程中,教育的对象始终是学习实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教者的知识、理念、主张等转化为对的内在意识,引起对象思想和行的改变。毛泽东说过:“射箭要看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看对象。”教育对象的心理千差万,容易变化,而且还具有封闭性等点,备课时必须对教育对象有足的认识、了解,然后根据对象的心特点和精神需求确定教育的内容方式。从对象出发备课要注意联系三方面的实际情况:(一)紧密联对象的思想实际。应根据不同员、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  相似文献   

10.
等离子体(plasm)作为物质的第四种状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军事方面的隐身等应用被人们逐渐熟悉。但是等离子体作为防御武器却是一种新的概念,目前还少为人知。本文通过对等离子体防御武器的工作原理、作战过程和关键技术的介绍,使人们对这种防御武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用语中,思想的含义一般有如下两种界定:第一种,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里的“思想”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所有结果,它的外延广阔,包括整个精神世界、整个认识世界,我们平时所说的思想,大部分是从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的。第二种,思想是指理性阶段的认识。毛泽东同志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把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称做思想,这个定义被我国理论界认为是最具权威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说,上述的思想定义完全适用于…  相似文献   

12.
在近年的理论讨论中,有人认为,正确的感性认识是真理,并提出了“感性认识真理”的概念。①这种认识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有害。主张正确的感性认识是真理的人援引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一句话:“‘真理是对象和认识的一致’=‘真理的有名的规定’。”②以此作为根据,说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既然正确,即“对象和认识一致”,那么自然是真理。我们认为,列宁的话是对的,但不能以它作为“正确的感性认识是真理”的推理根据,其原因在于即便是正确的感性认识,也还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象和认识的一致”,它…  相似文献   

13.
说话,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一个基本手段。我们平常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就足以说明说话的力量及影响。民兵预备役工作点多面广,工作对象个性差异比较大,工作开展不平衡,所以,人武干部要把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门科学,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情报意识指人在认识情报这一客体过程中对空间结构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的觉察、调节或控制.空间结构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在情报意识中,情报工作人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这两种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和全社会要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如何才能真正弘扬这种精神呢?笔者认为:应首先强化六种意识。 一是强化敬业意识。一个人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真正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才不会辜负群众的厚望、人民的重托。 二是强化责任意识。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想问题、抓工作、作决策都要着眼长远,自己所做的事情要切实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说具体一点,要真正对得起单位,对得起群  相似文献   

16.
张维明  邓苏 《国防科技》1995,16(1):15-22
基于对软件开发环境的认识及综合了大量有关软件开发产品的共性与特性,本文给出了一个通用的软件开发环境模型OTM(Object-Tool-Method-ology)。在这一模型中,我们把对象、软件工具和方法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根据该模型,本文深入讨论了五种具体模型,目的是描述应用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属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云 《政工学刊》2002,(9):33-33
爱国奉献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军官兵高度自觉的奉献精神的最完美的结合 ,是革命军人精神支柱的本质特征和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 ,也是当代军人崇高而神圣的使命。爱国 ,是一种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极其深厚的感情 ;奉献 ,则是这种感情激发的一种甘愿为祖国为人民牺牲的精神和行为。爱国奉献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具普遍性和世界性的精神财富。它产生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祖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是人们对自己祖国这一客观存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是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的永恒主题。爱…  相似文献   

18.
<正> 有一种观点认为,认识与对象相符合,即正确反映了客观对象,是真理的外在尺度、规定;而知识体系的自身逻辑上的无矛盾性是真理的内在尺度、规定。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 第一,如果说知识体系自身逻辑上的无矛盾性是真理的内在规定性,那么按照辩证法的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一般原理,它对于真理标准来说就应该是决定性的了。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有意无意把真理仅仅看作一种形式的逻辑体系,因此它与外部世界就是一种外在关系了。而逻辑矛盾性问题自然就当作内在规定性了。只要我们不注意,就很容易走向为种观点。所以,经典作家们一再告诫:要坚持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坚持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坚持事物和它的逻辑的统一。这就告诉我们,真理本质上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内在规定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即概念的体系。所以认识与对象的符合完全是真理本身的内在规定、内在尺度;而体系的无矛盾性也是真理内部的规定,但相对来说是形式的规定、尺度。  相似文献   

19.
韩亮  田力 《政工学刊》2011,(11):58-58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思想纽带和精神动力。封建社会,人们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邦兴国的理念;资本主义时期,人们把"自由、平等、博爱"奉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社会构建了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不要什么!”乍听起来是一个简单的拒绝,可这种拒绝却代表着一种态度,一种精神。近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人武部在年终工作总结中排除“虚光”的做法,就是一种求真务实的作风、一种解决问题求发展的精神状态。上报材料不要“水分”。11月21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