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文章通过对创造性思维的涵义理解,结合分析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语文学科自身构成的元素,分别从语言教学、文艺教学和文章教学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形势任务,对军队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履行“两个提供”的历史使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必然要求在政治工作的思维创新上要取得新突破。政治工作的思维创新,要在从机械化思维向信息化思维、从间接性思维向直接性思维、从“事本”思维向人本思维、从强制型思维向民主型思维、从执行型思维向创造型思维、从封闭型思维向开放型思维等六个方面加快转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观照中国民主政治生活的势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民主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蕴,即以战略思维立足大视野,将中国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以历史思维揭示民主之路内生性演化,把握民主道路的前进方向;以辩证思维统筹兼顾,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把握相统一;以创新思维实现理论创新,在实践构建全新民主话语体系。这一系列哲学方法论的自觉运用,是共产党人理论自觉、回应现实需要的必然要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和内在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军转民》2009,(9):73-74
科学发展,贵在实践,贵在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求真务实的实践和行动。结合直升机所和直升机产业发展的实际,我们要在按照中航工业“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和中航直升机公司“三年改革建基业”目标的引领下,解决好直升机产业发展过程中思想观念方面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着力推进发展五个转型,即坚持发展路径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5.
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实践的要求,具有客观历史必然性。本文认为,要实现江泽民主席提出的“保障有力”的要求,军事经济决策者思维方式的转变必须从唯书、唯上转向以实践为标准;从封闭性思维转向开放性思维;从单一思维转向多项思维;从守旧思维转向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企业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进程。党建创新成为企业党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党建创新,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已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战略任务。066基地红林厂党委积极实践“将政治资源转化为企业资源,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将政治工作转化为管理要素(即三个转化)”的党建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加速企业文化创新工程。创新党建工作观念发挥党组织整体优势“三个转化”是红林厂党委对企业党建观念、目标、方法的全面创新。在系统总结“效益型、文化型”党建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党委提出要用“企业党建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是通…  相似文献   

7.
探索适应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内容以及方法,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来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具有"三种思维方式"、"三方面的教育"和"三个结合"。具备"三种思维方式"超前性思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部队构成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院校教育来说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是按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是要重视个体思维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论领导干部的思维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定意义上看 ,思维创新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前提。思维创新在党的三次伟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期 ,要努力提高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维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0.
陈丽如 《中国军转民》2023,(23):172-173
“底线思维”不是消极守成、画地为牢,更不是灰心丧气、坐以待毙。相反,它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起点和实践起点的角度对“底线思维”进行哲学考量;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学生自我成才的底线需要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底线思维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从政治底线、道德底线、法制底线和国家安全底线等维度恪守“底线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而科技创新劳动能够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 ,是一种推动和实现科技重大质的飞跃的劳动 ,是具有科学知识高积累和高创造性能力的科技人才进行的生产劳动 ,是具有高度创造性、极其复杂的劳动 ,是创造价值的巨大源泉。科技劳动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范畴 ,深入研究它在价值创造中的重大作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军事技术创新主体的含义,指出了军事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特征,即经济条件约束下的创新;战争需求影响下的创新;科技发展推动的创新;阶段与过程相协同的创新,并对军事技术创新主体的历史性从4个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研团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技创新能力是体现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核心指标。以科研团队为视角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校团队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人员队伍、条件基础、文化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5个方面出发定义了一个可扩展的团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模型;提出了基于多属性决策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为科研团队绩效管理提供了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肩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应用的重任。大学科研评价是大学科研发展、评估的风向标,体现了大学科研管理的功能地位和价值导向,是促进科研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大学科研评价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三:一是科研评价体系主要以"绩效"考核为导向,不利于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发挥自身科研潜力;二是从评价主体来说,科研评价主体是行政主管部门,忽略科研工作者作为评价客体在评价中的主动性及内在需求;三是从评价指标设置来看,注重量化指标、忽视主观性的定性指标,间接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创新力是大学科研能力的主体构成,更是核心构成。本文以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类别,着眼构建以创新力为导向的大学科研评价体系,以提升大学科研能力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增强高级指挥员的科技认知力、创新力、运用力是科技强军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战争演变、融合发展、应对威胁切入,对高级指挥员如何提升科技认知力层次、增强科技创新力效能、提高科技运用力水平谈了几点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周飞  张志强 《国防科技》2018,39(5):070-080
美国具有全球最为先进的军事科技实力、军事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防保障能力,美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特点,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上没有明显的时间滞后,是世界上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最好的典型样板国家。论文梳理分析美国国防创新系统及其特点,分析美国国防科技经费预算、研究方向和项目流程,研究分析美国促进军民融合创新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总结美国创新体系中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特点,解析美国军民融合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各自成功的模式和主要经验,并结合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述中西方文化产生的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明模式和不同人格结构的基础上 ,比较了这种文化差异对于思考顺序、判断模式、发问模式以及思维过程的影响 ,阐述了科学精神及其意义以及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出以经济方式的变革为基础 ,结合思想启蒙和激励机制 ,确立真理的至上性、理性的权威性和学术的独立性 ,弘扬科学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实证精神 ,在中华民族中全面而深入地普及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中国科学得以繁荣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基础课程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对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应用能力的实现为目标创建科学技术基础理论课群、科学方法论基础课群、文化基础课群、实验技术基础课群、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方法论课群等课群式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教改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计算思维着眼于问题求解和机器实现,强调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军校学员计算思维能力出发,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采用内容重组、创新教法与学科融合相结合的方式,将思维训练融入教学实践。统计结果显示,新的教学模式能使学员更高效、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体系结构,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军队工科院校建立机电技术创新教学/实验基地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实践的尝试,它有利于开拓一种全新的军队工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学员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对建立机电技术创新教学/实验基地的思路和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国内外军校创新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我院开设创新实验的基本思路;建立机电技术创新实验基地的初步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