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确定单发杀伤概率是舰空导弹作战使用研究中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多发杀伤概率、导弹消耗量的计算,影响导弹杀伤区、发射区的确定以及作战方案的制定.因此,对单发杀伤概率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确定舰空导弹单发杀伤概率的仿真实验方法,论述了单发杀伤概率仿真实验的主要内容仿真建模与校验方法,模型验证方法,仿真试验的实施方法等,从而解决了作战研究中的单发杀伤概率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2.
舰空导弹协同制导杀伤区建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舰空导弹协同制导杀伤区的建立问题,给出了协同制导杀伤区的定义,分析了协同制导杀伤区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目标与导弹位置关系的协同制导舰空导弹杀伤区计算模型,并在不同初始条件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协同制导能增大舰空导弹的杀伤区范围,建立的协同制导杀伤区计算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重电子干扰下地空导弹杀伤区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复杂电子环境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杀伤区变化问题,探讨了多重电子干扰下地空导弹杀伤区的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计算多重电子干扰下制导雷达作用距离,继而确定出导弹发射时机,然后推导出杀伤区参数.利用EA方法,对多重电子干扰下地空导弹杀伤区的影响灵敏度进行了分析,经算例验证,该方法符合作战实际,对作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韩毅  储欣 《国防科技》2018,39(5):098-103
通过梳理美军"分布式杀伤"概念的提出背景、提出过程、内涵意义,阐述了"分布式杀伤"的三条制胜之道,即符合海战客观环境、符合科技进步方向、符合战争演变趋势。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分布式杀伤"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几大难点和缺陷,包括指挥控制问题、舰船能力问题、成本和后勤补给问题、防御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科技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武器装备的质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在微电子、光电子、生物等军用高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新概念武器大量涌现的同时,诸多软杀伤兵器也即将走出实验室,进入未来的高技术化战场。软杀伤兵器亦称“非致命性武器”。是指利用声、光、电磁、计算机病毒和化学等手段,使敌方人员丧失战斗力、基础设施和武器装备陷入瘫痪、电子设备完全失灵的一类新式兵器。这些兵器主要包括五大类,即化学物质软杀伤兵器,计算机病毒软杀伤兵器,激光和射频软杀伤兵器,声波软杀伤兵器和噪声软杀伤兵器等。化学物质软杀伤兵器。这种兵器主要  相似文献   

6.
定向杀伤弹药是通过预制杀伤体产生的杀伤场来毁伤目标的弹药。它已成为杀伤弹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预制杀伤体在毁伤目标过程中产生不同形状的破片场。定向杀伤弹药可以根据破片场的形状,大致分为3类:环形场定向杀伤弹药、轴线场定向杀伤弹药和辐射场定向杀伤弹药(图1)。  相似文献   

7.
DARPA寻求从杀伤链转向杀伤网,意图利用信息网络构建高度分散的杀伤网,形成难以预测的杀伤链。美空军在试验旗体系下开展“橙旗”“翠旗”和“黑旗”试验,探索杀伤网概念的落地应用。首先,围绕杀伤网作战概念,阐述杀伤网与杀伤链的内涵与差异;其次,理清DARPA“自适应跨域杀伤网”项目的发展背景,分析其基于电子商务“供应商—消费者”框架的架构设计,总结其“跨域杀伤网协商与实例化的实时推理分析”软件针对项目关键技术的演示验证情况;再次,从作战管理、体系架构、安全通信、基础设施、标准规范等方面提出构建杀伤网所需的关键技术;最后,瞄准构建未来防御作战弹性杀伤网,从技术角度给出建设我防空作战装备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HTK反导拦截弹瞄准点的一种优化选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HTK反导拦截弹命中、杀伤目标的概率,针对传统防空导弹瞄准点选取方法的不足,从拦截弹对目标杀伤概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拦截弹瞄准点之间的关系出发,引入拦截弹弹道分布特性、弹目遭遇条件、目标易损性等作为瞄准点位置的影响因素,根据使拦截弹获得对目标最大杀伤概率的思路,推导并提出了通常条件下基于目标易损区边缘的瞄准点优化选取方法。算例仿真结果及对比分析表明,HTK拦截弹运用该方法选取优化瞄准点、提高对目标杀伤概率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地空导弹爆炸时战斗部破片对地面人员附带损伤的问题,选取了破片对人体的杀伤准则,通过分析破片的空中运动特性,对导弹战斗部爆炸时的破片飞散规律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破片散布的数学模型,并在典型的给定计算条件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地空导弹在不同高度爆炸时,可计算出对地面人员的有效杀伤破片数量、破片杀伤面积和平均密度以及导弹的安全高度.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舰艇编队协同防空中满足一阶耦合杀伤区对来袭目标射击次数要求的编队舰舰间距配置问题。依据耦合杀伤区的概念,运用几何三角关系和解析法分析了一阶和二阶耦合杀伤区的纵深计算方法。并对给定杀伤区纵深的单舰和协同舰射击次数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射击次数模型及受目标投弹圈影响的耦合杀伤区纵深约束条件。对不同入射舷角的目标、不同速度的导弹类目标和不同高度、速度的飞机类目标3种情况下的射击次数与间距关系进行了仿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编队近程防空队形的间距配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野战防空作战已由传统的单一火力抗击向“空地一体、软硬结合、层层抗击”的火力杀伤链转变,针对固定翼作战飞机,提出了远端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叠加干扰压制;中程火力抗击;近程末端火力抗击和光电对抗综合运用的杀伤链构建方法,对相关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舰载软杀伤武器为电子战设备,硬杀伤武器包括导弹、近距武器系统等。为使对反舰导弹防御的成功率为最大,各种软硬杀伤武器必须以一定顺序和互相协调的方式进行分层防御。根据国外文献,细致分析了舰载软硬杀伤武器一体化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供了一种在弹药破片杀伤面积的估算中,求取微元内破片平均杀伤概率估值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在较小工作量的条件下提高估值精度.  相似文献   

14.
压制干扰对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杀伤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现代复杂电磁环境下各种有意压制干扰对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杀伤区的影响,主要包括有源压制和无源压制干扰对武器系统杀伤区的影响.有源压制干扰主要讨论了远距离支援干扰、随队干扰和自卫干扰等不同干扰战术对杀伤区的影响,而无源压制干扰则主要研究了箔条干扰对杀伤区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认清在复杂电子干扰环境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评估问题,这对装备型号论证、仿真建模和实兵演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舰栽软杀伤仿真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分析仿真系统的不确定性是利用仿真系统进行效能评估的关键.研究了BMA方法在模型不确定性定量分析中的理论知识,介绍了软杀伤仿真中反舰导弹捕捉目标的数学模型,并把BMA方法应用到舰载软杀伤仿真系统.通过仿真结果比较,BMA方法的估值精度高,算法简单,计算速度快,BMA方法是分析模型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舰载软杀伤武器为电子战设备。硬杀伤武器包括导弹、近距武器系统等,为使对反舰导弹防御的成功率最大,各种软硬杀伤武器必须以一定顺序和互相协调的方式进行分层防御。  相似文献   

17.
网络化舰空导弹低空反导杀伤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网络化舰空导弹低空反导作战效能,必须研究其杀伤区.首先分析了网络化作战时杀伤区的影响因素;进而计算了一定条件下,舰舰和舰空2种联合作战方式时,低空反导杀伤区的分布情况;最后提出了与单舰杀伤区相比,网络化舰空导弹低空反导杀伤区是个动态变化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杀伤区近界是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杀伤区的一组重要特征面,它不仅影响到射击效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武器系统自身的生存能力,移近杀伤区近界是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这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措施,特别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起飞加速度,减小射入散布,适时起控,正确选择制导控制回路在引入段的参数以及舵系统的结构方案来达到。制导雷达、发射装置和引信战斗部的配合特性对杀伤区的近界也有限制作用。本文着重对杀伤区近界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角度闪烁干扰对地空导弹火力拦截能力的影响,是电子对抗部队迫切需要解决却又缺乏系统研究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点问题,首先在研究杀伤区纵深和掩护扇区受干扰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双机闪烁干扰对地空导弹射击目标脱靶量及射击次数的影响,然后建立了角度闪烁干扰条件下地空导弹对目标的合成杀伤概率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得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结论,可为空袭作战中作战效能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舰舰协同防空的舰空导弹杀伤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舰艇编队协同防空时的耦合杀伤区形状及纵深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定量地对编队耦合杀伤区进行简化描述。分析了单舰对典型目标的杀伤区特性,探讨了舰艇编队的典型防空队形,研究了纵向上递阶多层次、横向上同阶耦合的"递阶封闭圈原理"。以一阶耦合杀伤区为重点,依据攻击目标的不同,将其分成相对航路捷径为零和相对航路捷径均非零两类情况建立了耦合杀伤区纵深的计算模型,并扩展到了高阶耦合的情况。研究了耦合杀伤区与舰舰间距和来袭目标进攻舷角等参数的相互关系以及灵敏度。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符合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