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项英的错误和皖南事变的原因 ,学术界对皖南事变前新四军正规化建设的研究几近空白。笔者认为 ,正规化建设在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四军的领导者十分重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皖南事变前新四军正规化建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完善编制体制、加强部队教育训练、加强司令部建设和参谋工作、注重制度建设、开展医疗卫生工作。通过正规化建设 ,新四军在克服自身弱点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提高了战斗力。但是 ,由于新四军的建设过分强调正规化和精兵主义 ,影响了部队的战略展开和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
唐炎 《军事历史》2001,(3):48-52
皖南事变已经过去整60个春秋。血的教训曾促使新四军及华中抗战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我作为这一事件的经历者,现对这一事件的有关问题作些探究,以就教于各位。一、皖南事变后,从新四军政治地位来看,实现了摆脱国民党当局的羁绊,向独立自主地肩负起华中抗战使命的阶段转变1940年10月19日,国民党顽固派以何应钦、白崇禧名义发出“皓电”。该电限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1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地区,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缩编为10万人。出于对当时国内外形势及自身力量的考虑,中共中央以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名义于11月9日发表…  相似文献   

3.
一、全力保卫以盐城为中心区域的部署皖南事变发生之初,新四军立即在苏北盐城建立新的军部指挥机关,统一整编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各部,及时应对日伪军的“扫荡”与顽军(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全面挑衅。而当时的盐城,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前称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北连苏鲁战区,南接苏中、苏南,西通淮海区,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与政治中心。因此,盐城得失,对于刚刚遭受严重损失的新四军来说,关系极大。是时,刘少奇、陈毅等判断华中日、伪、顽三方势力即将对新四军采取军事行动,综合各方面形势,决定战略上仍坚持苏南、津浦路西及陇海路…  相似文献   

4.
新四军活跃在苏、浙、皖三省,一直是蒋介石的心病,惟恐抗战胜利后,华东重镇为共产党所掌握。1940年10月,蒋介石就限令八路军、新四军开到黄河以北地区。中共一面揭穿其限共反共的阴谋,一面又在军事上做出让步,至12月,江南新四军10万人马多已北移,惟有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9000余人,仍孤悬皖南,毛泽东对此一直牵挂在心,对其所处的劣境,一再予以警告,一再催促其从速北移。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在抗战爆发后 ,呕心沥血 ,参与组建新四军工作 ;他统筹全局 ,及时地确定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和作战方针 ;他重视加强新四军领导层的团结 ,努力改善项叶关系 ;在皖南事变前后 ,他参与和协助制定粉碎顽固派反共阴谋决策 ,维护和声援新四军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全国抗战时期,新四军开赴华中敌后,部队迅速发展壮大。但由于扩军要求过快、士兵成分复杂、落后分子和奸细的煽动、战斗残酷、转移频繁、战士不适应集体生活、家庭因素的影响等原因,部队及基层士兵的巩固出现了一定问题。为了巩固部队,新四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执行正确的扩军路线,注重对战士的考查;发扬民主与友爱;解决战士的实际困难,优待战士家属;锄奸防谍,加强对动摇分子的监督和惩罚;改善教育管理方法,建立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动员;动员离队士兵归队。通过这些措施,新四军有效减少了士兵的逃亡,促进了部队的巩固,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7.
1941年1月,国民党军在安徽省泾县茂林以东山区,对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进行大举围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笔者认为:皖南事变的发生,根源在于国民党蓄意制造、精心策划的反共阴谋,曹甸战役只不过是导火线;皖南新四军所处的特殊环境和情势,造成北移行动被迫后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项荚不愿北移;叶挺与项英的关系微妙,但这并不是他们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况造成的;战场指挥不当和地形气候原因,也是新四军行动失利的重要因素;皖南事变使中国共产党彻底抛开对国民党的幻想,成为新四军乃至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在香港组建了保卫中国同盟,向国内外广为募捐,再将医药物资输送给抗日军队。活跃在安徽境内的新四军得到其很多援助,宋庆龄和保盟大力支持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在皖南建起了工业合作社,使得当地军民直接受益。《保盟通讯》对皖南事变的及时报道和宋庆龄的积极宣传,使国际社会得以了解真相,为安徽抗日军民赢得了应有的同情和尊敬。宋庆龄对安徽抗战提供的经济医药援助,特别是精神上的支持和舆论上的奥援,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将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9.
陆军第20集团军,是一支诞生于闽东、源自于闽浙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部队,是一支现有陆军军级单位中仅有的一脉传承下来的新四军种子部队,  相似文献   

10.
谈到新四军实行军衔制,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佩带中将军衔的叶挺。在新四军组建之初,作为国民革命军编制序列内的部队,国民政府也曾给新四军的高层军官授予了军衔。但当时考虑到我军现实,并未普遍实行和佩带军衔。大多数授了衔的军官,本人不仅知道,而且在干部档案中也有记载。  相似文献   

11.
全国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需要,八路军、新四军中出现了军衔,这是自人民军队建军以来的一个新变化。对于八路军、新四军中的军衔,诸多论述认为是国民政府授予的,笔者认为这一认识有待商榷。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起,到抗战胜利结束,以国民党为主体的国民政府未曾给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授予军衔,而八路军、新四军这一时期之所以出现佩戴国民革命军军衔的情况,其实是由中共内部掌握,同时又便于对外交往开展工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正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立即停止了新四军的武器弹药供给。参照八路军的做法,新四军军部专门成立军工部,管理军工生产。先后建立了炮弹加工厂、手榴弹厂、子弹翻造厂、铸造厂、机械厂等,形成三四百人的专业队伍。一些师也成立了军工部及兵工厂,自己解决武器弹药,改善部队装备。自造小型迫击炮——1941年4月,新四军一师组建军工部。当时,一师只有个30多人的修械所,  相似文献   

13.
董莹  张皓 《军事历史》2016,(3):22-27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武装力量之一,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抗日前线,备受当时报刊的关注。在新四军成立、发展、受挫、重建的曲折历程中,民国报刊对其进行了大量报道,内容覆盖了新四军的多个方面。这些报道是特定舆论形势的直观反映,是研究新四军抗战的重要史料补充。  相似文献   

14.
杨帆 《军事历史》2007,(5):55-57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以后不久,蒋介石发布了<通电>和<训令>,编造谎言,污蔑新四军"扰乱战局,破坏抗日阵线,阴谋不轨",(中国人民大学党史资料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60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随即宣布解散新四军,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军长叶挺送交军法审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在8年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日伪虽然对此百般掩饰与歪曲,但在论及新四军的作战地区、新四军的战术与作战、新四军的素质及其与群众的关系时仍透露一些无法掩盖的事实。从某种程度上,这些事实反而成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一种反面证明。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中原突围李少瑜,彭剑青李先念在《要正确评价中原突围》一文中指出:“我们能胜利地突出敌人的重围和创建新根据地,这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以新四军第5师、八路军第359旅南下支队及河南军区部队组成的中原军区于1946年6月26日晚...  相似文献   

17.
《国防科技工业》2005,(3):34-34
吴运铎,1917年出生于江西萍乡。1938年他带着中共安源党支部的介绍信,辗转来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并分配到修械所,从此与革命的兵工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艰苦而又激昂的日子,吴运铎和战友们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白手起家,硬是在一个  相似文献   

18.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之一,隶属于新四军,被誉为“铁军轻骑兵”。本文探讨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立的动因、时间,系统梳理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人员来源、主要活动、历史影响,以期引起学界对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君威 《军事史林》2008,(5):24-2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苏中军区部分部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发展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自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进入皖南,到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军部在皖南共历时33个月。这一时期,新四军除开展了对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外,还开展了对敌的卓有成效的经济斗争,为粉碎反革命的经济封锁做出了贡献。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的经济斗争,一是破坏敌人的经济,二是发展战时军事经济,其历史功绩是多方面的。其中在皖南发展战时合作社经济最具特色。现据有关资料和笔者实地调查、走访新四军老战士和当时参加合作社工作的老工人谈话笔录,就几个问题分述如下。一、创办合作社的背景与经过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扩大军事侵略的同时,对我国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特别是沿海和交通沿线的许多重要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失陷后,中国工业的绝大部分为日本侵略者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