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1941年1月,国民党军在安徽省泾县茂林以东山区,对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进行大举围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笔者认为:皖南事变的发生,根源在于国民党蓄意制造、精心策划的反共阴谋,曹甸战役只不过是导火线;皖南新四军所处的特殊环境和情势,造成北移行动被迫后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项荚不愿北移;叶挺与项英的关系微妙,但这并不是他们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况造成的;战场指挥不当和地形气候原因,也是新四军行动失利的重要因素;皖南事变使中国共产党彻底抛开对国民党的幻想,成为新四军乃至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全国抗战后,国民政府为八路军、新四军提供军饷、被服、医药器械、武器弹药等,相互形成的给养关系一直是国共关系的晴雨表.其间,双方虽常有"增发"与"限增发"、"克扣"与"反克扣"之争,但1940年"皓电"限期后,国民党断然停供,将北移列为恢复给养的前提.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和新四军领导人虽同意北移,但不断请发给养.直至事变发生前,中共中央从给养幻想中惊醒,但新四军领导人至部队开动时还在企盼!事变后,国民党指责中共"藉端要索",中共以部队受不平等待遇反驳.其间波折反复,但仰人鼻息,焉能自立;不以自立,何能自强!  相似文献   

3.
军事史文摘     
如何评价项英《中共党中研究》1992年第1期发表李一氓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记录及两次书面答复,其中涉及到如何评价项英的问题。李一氓认为:(一)新四军皖南部队的北移具体路线,中共中央从未遥作决定,所谓中央曾定下新四军应走哪条路线,皆系揣测之词。后来走的这条路线,是曾派人侦察过的。所以,在北移路线问题上,项英无所谓违背中共中央决定之说。如果要项英负失败之责,军事上的责任要比政治上的责  相似文献   

4.
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被击退后,将摩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蒋介石密令其第3、第5战区和鲁苏战区所部大举进攻华中新四军。我新四军江南主力7000余人在陈毅、粟裕率领下,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敌后抗战的战略方针,于7月  相似文献   

5.
杨帆 《军事历史》2007,(5):55-57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以后不久,蒋介石发布了<通电>和<训令>,编造谎言,污蔑新四军"扰乱战局,破坏抗日阵线,阴谋不轨",(中国人民大学党史资料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60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随即宣布解散新四军,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军长叶挺送交军法审判.  相似文献   

6.
朱岩 《军事史林》2021,(1):20-30
蒋介石反共重心区域的变化 蒋介石1940年初考虑中共问题时,重心仍是在晋南的八路军,欲将八路军限制在山西长治和河北邯郸一线以北,而非新四军.3月10日,他下决心限令山西和河北的八路军于3月15日以前撤至长治、邯郸一线以北地区,令卫立煌坚决执行,并要其从速渡黄河亲自指挥,"如其不从,必以武力制裁".  相似文献   

7.
血的教训     
褚银 《国防》2007,(8):76-79
蒋介石是个不轻易低头认输的人,接二连三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改弦更张,他一心要消灭共产党和红军.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50万兵力,分北、南、东、西四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是个不轻易低头认输的人,接二连三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改弦更张,他一心要消灭共产党和红军.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50万兵力,分北、南、东、西四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桐柏战役,是新四军第5师野战纵队和中原军区部队,于1945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在豫鄂两省边界的桐柏山地区,对国民党第69军等部进行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反击战。此战共歼敌7000余人,一度控制了桐柏山主要地区,消耗了国民党军有生力量,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使其大量兵力不能北调,为华  相似文献   

10.
魏鹏程  孙冬 《军事史林》2007,(11):29-34
蒋介石的一生中有不少追随者,他们为之出谋划策、出生入死。那么蒋介石用什么办法让这些人为之效劳呢?在其尚未发迹的时候、在其上升发展之时、在其飞黄腾达之际,境况不同,蒋介石所使用的方法亦有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一、全力保卫以盐城为中心区域的部署皖南事变发生之初,新四军立即在苏北盐城建立新的军部指挥机关,统一整编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各部,及时应对日伪军的“扫荡”与顽军(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全面挑衅。而当时的盐城,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前称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北连苏鲁战区,南接苏中、苏南,西通淮海区,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与政治中心。因此,盐城得失,对于刚刚遭受严重损失的新四军来说,关系极大。是时,刘少奇、陈毅等判断华中日、伪、顽三方势力即将对新四军采取军事行动,综合各方面形势,决定战略上仍坚持苏南、津浦路西及陇海路…  相似文献   

12.
董莹  张皓 《军事历史》2016,(3):22-27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武装力量之一,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抗日前线,备受当时报刊的关注。在新四军成立、发展、受挫、重建的曲折历程中,民国报刊对其进行了大量报道,内容覆盖了新四军的多个方面。这些报道是特定舆论形势的直观反映,是研究新四军抗战的重要史料补充。  相似文献   

13.
以往我们在研究抗日战争时,对八路军、新四军研究和关注的比较多,而对华南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研究、注意得相对较少.其实,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在华南敌后建立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而且很有自己的特点.在艰苦卓绝的抗日烽火中,他们虽然孤悬敌后,但他们积极密切地配合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和盟军,英勇作战,打击敌人,功勋卓著,东江纵队从而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使广东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武装力量出师作战情况受到美国的关注。八路军出师前,美国就认识到中共武装力量与抗日的关系密不可分,认为它将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并希望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八路军出师后,美国认识到中共武装力量的潜力和优势,关注政局的发展变化,在保持表面中立的同时开始向中日双方表态、保持对中国的暗中援助;新四军出师后,其战术、作战方针和精神状态表现出相当的活力和潜力,美国意识到中共将可能取代国民政府,因而加强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并使援助公开化。  相似文献   

15.
唐炎 《军事历史》2001,(3):48-52
皖南事变已经过去整60个春秋。血的教训曾促使新四军及华中抗战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我作为这一事件的经历者,现对这一事件的有关问题作些探究,以就教于各位。一、皖南事变后,从新四军政治地位来看,实现了摆脱国民党当局的羁绊,向独立自主地肩负起华中抗战使命的阶段转变1940年10月19日,国民党顽固派以何应钦、白崇禧名义发出“皓电”。该电限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1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地区,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缩编为10万人。出于对当时国内外形势及自身力量的考虑,中共中央以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名义于11月9日发表…  相似文献   

16.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华中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它东濒黄海、东海,西至汉水及武当山脉,南迄浙赣线,北抵陇海铁路,处于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华中地区建立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皖江、浙东、湘鄂赣、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统称华中抗日根据地,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并有147个县和40余座城市。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八年抗战中,共对日伪军作战24602次,歼灭日伪军448410人。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华中地区的主力部队新四军发展到刀…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大敌当前,而作为当时国民政府最高军事领导人的蒋介石就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头号敌人,急欲除之而后快。因此,蒋介石在抗战期间的一切活动,包括其住所的位置与周边环境特征都属于国民政府的最高机密,以免日方获知而实施暗杀活动。本文详细描述了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鲜为人知的几处官邸及其安全保卫情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之一,隶属于新四军,被誉为“铁军轻骑兵”。本文探讨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立的动因、时间,系统梳理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人员来源、主要活动、历史影响,以期引起学界对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战争轶闻     
毛泽东智设空城计 1948年10月,我党中央迁至离石家庄不远的西柏坡。蒋介石得知此情报,命令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率数万大军进攻石家庄、西柏坡。其时,我军主力部队正在远处作战,石家庄实际上是一座空城,情况万分危急。毛泽东一面命令机关做好撤离准备,一面写了一条450字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李云鹏 《军事历史》2005,(12):14-19
引子 1946年6月中下旬,蒋介石在完成其内战部署后,悍然 发动了全面内战。华东解放区南濒长江,北跨胶济线,东临 黄海,西与晋冀鲁豫解放医相邻,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 心宁、沪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内战刚开始时,国民党军由于接收了侵华日军100万人 的装备并得到了美国的巨额军事援助(仅1946年上半年,美 就向蒋提供了价值13.3亿美元的物资援助),因而拥有大量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