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的边防活动,分为"夷夏之防"和"中外之防"两种性质不同的历史阶段."夷夏之防"转为"中外之防"后,具有陆地防线以条约边界为基础,沿海防线始于海上,军、政措施分离等特点.现代边防活动中仍包括内、外防两个方面的功能,但内防功能的性质不同于"夷夏之防"的性质,是一种安全秩序的防范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2.
边防、海防和空防,是国家为保卫领陆、内水、领海、领空的安全而进行的防卫和管理活动。它对于保障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促进边境和沿海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边防、海防和空防是和平时期国防活动的主要内容,因此《国防法》将其列为专章,对边防、海防、空防的任务和地位,防卫和管理体制,以及设施建设和保护等事项作出了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3.
刘晓琨 《国防》2008,(7):65-67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边海防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前沿地带,关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边海防安全稳定,关系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改革创新,努力推进边海防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卢胜君 《国防》2014,(7):66-67
正国防包括陆防、海防、空防、天防等。中国传统的国防思想是"以陆为主"的思维模式,重陆地轻海洋,即便明朝时,虽然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但现代意义上的海防思想仍未萌生,依旧是"保陆为主",海洋并未划入当时国防的概念当中。时至今日,"以陆为主"的海防观还不同程度地有所残留,反映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受陆防思想观念的束缚,理想主义偏多,现实主义滞后。"以陆为主"的海防观,远远落后于现代海洋体制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扭转这种海防观念。  相似文献   

5.
海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建设一支强大的海防民兵,对于维护海洋树益,巩固海防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我军特色军事变革的突飞猛进,海防民兵建设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力加强新时期海防民兵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加强边肪民兵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在部队军事训练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新形势下,加强边防民兵信息化建设,提高"强边固防"能力,保持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黑龙江省鹤岗军分区站在时代前沿,树立"大边防"观念,以任务需求为牵引,运用信息化平台资源,大胆探索,努力实践,不断推进边防执勤手段和能力的创新与提升,构筑了以"一个中心、八个系统"为支撑的边防信息化平台,提高了边防执勤和边境管控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边海防是国防的重要领域和有机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强边固防,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主席关于边海防建设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统筹处理好边海防建设中御外与安内、斗争与睦邻、严管与开放、兴边与强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明朝伊始,中国的海疆安全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国家开始自觉地思考海防问题,海防也逐渐成为国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海防战略运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海陆结合,近海歼敌与海上威慑;层次设防,近岸击敌与陆上围歼;师夷制夷、以守为战与避战求和。研究明清时期海防战略运用的演变,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海防战略运用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联华 《国防》2011,(8):54-55
海防民兵哨所建设是海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加强海防民兵哨所建设,是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上级关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海防建设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国防利益和军事斗争准备需求为牵引,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合理调整布局、配强管好队伍、强化教育训练,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健全法规,不断拓展职能任务,全面提高海防民兵哨所的战备执勤能力,为海防安全与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设和巩固国防,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国家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和边防、海防、空防建设,发展国防科研生产,普及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动员体制,实现国防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