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采访时间:2014年11月27日至11月29日在兵团"三化"建设的道路上,一八一团正奏响一部蓬勃发展的"交响乐",职工"耕作在绿色田野,生活在现代城镇"的梦想逐步变为现实。——采访手记整齐划一的工业厂房,干净明亮的生产车间,排列有序的四层小楼……这些都是十师一八一团一年来的新变化。就在一个月前,团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也竣工了。茶余饭后,三三两两的职工走出家门,来到这里健身娱乐。年关将近,  相似文献   

2.
采访时间:2012年12月10日至11日今年,老天爷没少眷顾农十师一八一团,呼呼啦啦已经下了六七场大雪。职工们高兴地说:"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哩!"细微之处见变化。前不久,记者再次踏访这个团场,感受过去一年来发生在职工们生产生活中的点滴变化。认准"西葫芦"不放松来到苛苛苏社区十四连职工马银山家时,他正端坐在桌子前面,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书。  相似文献   

3.
2000年,农十师一八一团非国有经济总产值达4500万元,占全团社会总产值33%,与1996年相比,3年时间增长3.2倍,成为这个团场发展壮大,职工增收的重要一翼。改革开放以来,一八一团非国有经济以顽强的生命力,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到1997年,总产值已达到1401万元。这一骄人的成就似乎告诉人们:一八一团非国有经济已到顶点,再向前发展就很难。然而,团党委从1998年开始,连续出台几项重大改革举措,既使全团国有经济摆脱沉重的包袱恢复  相似文献   

4.
正一师七团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阿克苏河和多浪河冲积平原三角洲交汇地带,玛滩是这里的地名。近年来,七团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的女人们在团场建设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半边天作用。勇趟养殖道的唐秀容2013年5月8日对唐秀容来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天,她和丈夫汪世伟长达7年的奋斗,占地面积60亩、固定资产达1000余万元"世伟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七团十三连正式挂牌运营。伫立在自家养殖场的烫金牌匾前,唐秀容百感交集,觉得自创业来,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相似文献   

5.
青春飞扬     
正在二师二十九团,一批批年轻大学生来到团场。这些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年轻人,为团场发展注入了活力……夫妻大学生扎根在边陲2013年12月9日,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刘万乐和杨旭芳这一对小夫妻当上了爸爸妈妈。这对年轻的大学生,如今已是二十九团宣传战线上的骨干力量。2008年,刘万乐于兰州文理学院毕业后,回到甘肃农村老家成为一名乡村英语老师。2009年,在兵团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刘万乐选择来到二十九团。"我查看了兵团很多团场的资料,二十九团是有名的先进团场,也是一个能够  相似文献   

6.
正"走进一八八,一片白花花。到处芦苇荡,野鸭叫呱呱。"这几句顺口溜在农十师一八八团流传了几十年,也浓缩了该团的贫困历史。的确,这里本来是一片盐碱滩,随着一八八团的组建,被冠上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海川。名字虽然好听,可并没有给团场带来好运。"九五"期间,该团被列为兵团级贫困团场。到2006年,该团债务高达1.7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04%。"十一五"以来,该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1年,团场实现生产总值3.12亿元,综合盈利2000多万元。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八八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7.
这里,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职工群众的眼前、身边次第展开:一师八团建成"台州俪苑新区"、十四团建成"塞上明珠"小区,小城镇建设使团场面貌焕然一新;三师以图木舒克市为核心,四十一团、四十五团、五○团、五十一团四轮驱动,把东莞成熟的规划设计建设理念进行特色嫁接,展现出军垦新城的风采;十四师以棚户区改造工程为突破口,四十七团十连贫困团场改造项目,实现了"安居"与"富民"的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了过去"一  相似文献   

8.
正"多年来,我依靠科学种田,不仅实现了致富梦想,而且走上了连队领导岗位,在团场创业一样大有可为。"1月20日,七师一二八团十四连指导员冉戈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很是激动。今年36岁的冉戈,1999年毕业于四川绵阳机电学院。在外经历了4年的打工生活后,2003年3月回到了一二八团。从繁华的都市回到连队,心理落差让他无所适从。看着自己周围很多青年依靠团场的好政策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冉戈下定决心,在团场创业。  相似文献   

9.
为搞好兵团农牧团场"三讲"教育,根据兵团党委的整体部署,在师局院校开展"三讲"教育的同时,兵团"三讲"办派巡视组分赴部分团场,进行了团场"三讲"教育试点工作。这里刊登的两篇稿件,是根据兵团赴一四一团和二十三团巡视组开展试点工作的经验总结整理的,对即将全面铺开的团场"三讲"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生态农业科技进步团"、"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国家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一村一品示范镇"……如此之多的殊荣集于十四师二二四团一身,难免会让人产生疑问。曾经,这里整日风沙漫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天要吃三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曾经,这里年均降水量仅35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2480毫米。是什么让这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组建仅10个年头的年轻团场发生了如此巨变?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深邃精辟,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我们作为团场党政主要领导做好工作的重要指针。作为团场党政主要领导,如何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必须认真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清晰明确的工作思路作为一名团场的主要领导,在制定团场工作思路时,必须从团场实际出发,牢牢依托团场的资源和优势,选准团场发展方向。方向问题就是发展问题,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是用来激励人的,不能远离实际。2000年,一二八团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386亿元;最高年增长8%,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2005年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56亿元,年均增长9.7%,职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这个目标是切合实际的。要选准团场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团为促进团场经济发展制定了四大战略:一是小城镇战略。计划  相似文献   

12.
《兵团建设》2013,(14):11
"我是老军垦的后代,是喝着团场的水、吃着团场的饭长大的,我热爱团场这片土地,热爱团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是四师六十七团原政委石书江日记中的一段话,朴实的话语记录着新时代领导干部崇高情怀。2011年11月,石书江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殉职,噩耗传来,草木含悲,田野哀伤,人们怎么也不愿相信,一位职工群众的贴心人就这样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和职工群众。六十七团地处边境,是国家级贫困团  相似文献   

13.
农三师四十四团地处巴楚县东南60公里处小海子垦区金墩镇。今年1月8日,农三师党委决定:将原有五十二团与四十四团合并,组建成中心团场四十四团,暂时保留两个团机关人员。如今,全团总人口2.75万人,总编制41个单位。2005年,四十四团以"发展壮大团场、致富职工群众"为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1月16日,天刚蒙蒙亮,十师一八一团二连职工路守军已经在自己的四个养殖圈舍里转了一大圈,看牲畜们一切正常,他赶紧回家吃了早饭,上午,他还要和工人一起卸运饲料。"他们说我是一八一团养殖业杀出的一匹大黑马,其实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路守军进行规模化养殖时间不算长,他说自己机遇好。5年前,路守军看准时机用手头积攒的60万元资金收回一批羊,不久后羊肉价大涨,那年,他获得了40多万元的纯利润。  相似文献   

15.
4月12日,笔者来到一三○团十四连"机场3号"地,杨永华正在往播种机车上加备用农资。"今年我要加强管理,争取棉花单产达到400公斤,还要争做一名诚信职工来报答团场。"说完,这个朴实的甘肃汉子憨厚地笑了。杨永华1995年从甘肃来到兵团,刚  相似文献   

16.
难忘石政委     
正石书江政委来六十七团的那年,在农四师国土资源局六十七团分局任局长的我已到退休年龄。但因团场土地开发需要,他多次挽留我。于是,我被返聘在分局又干了两年。14年来,我目睹了团场变化,职工群众在赞美团场的同时,都会想到求真务实、视团场建设为生命的石书江。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农五师81团职工王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在团场生活了几十年,感触最深的就是团场、连队道路的变化。他形象地举例说,过去,连队之间距离虽不太远,但因为路不通畅,人们之间沟通不畅。现在可不一样了,道路四通八达。就拿交棉花来说,以前两天交一  相似文献   

18.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11月30日,笔者冒着寒冬走进了巴克图工业园区的加气站,采访这座加气站的老板倪阿仲。倪阿仲是浙江瑞安人,也是农九师一六三团的名人,笔者采访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个通过招商引资来到团场的南方商人,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几年,是什么样的改变让他再次回到团场投资呢?巨大的环境变化1996年,倪阿仲的父亲通过亲戚,来到距一六三团三公里处承包了一个编织袋厂,也就是那个时候,跟随着父亲的  相似文献   

19.
高原  张泉  刘军  张永 《兵团建设》2003,(4):17-19
"这已是3年间,我们第二次夺得兵团红旗团场第一名的桂冠了.2000年,十六团就曾获此殊荣.2002年,十六团能再次荣获兵团红旗团场第一名,我感到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20.
《兵团建设》2013,(21):19
六师一○二团敬老院院长张新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团场老军垦的女儿,1990年调入一○二团敬老院,与敬老院共同走过了24年的风风雨雨,亲手送走了近百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张新玲说:"我和老人们感情很深,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我对老人们付出了真心,他们也对我付出了真心,我们是一个真正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