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针-板电极电晕辐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晕放电是静电放电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分析电晕放电特性的基础上,对针-板电极系统高压电晕辐射场方向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实验与仿真得出:针-板电极系统高压电晕辐射场频谱范围大约为10~200MHz,能量主要集中在80 MHz以下。80 MHz以下辐射场方向图与偶极子天线的辐射方向图相似,低于100 MHz的辐射主要在针电极一侧,而高于100 MHz以上的辐射场方向图极为复杂,其主要辐射在板电极的后方。电晕放电辐射场的空间分布与放电电压、电极的形状以及电晕的发展过程等因素有关,对于电晕放电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辐射场的频域范围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采用Fenton法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氧化预处理,研究了垃圾渗滤液的初始pH、药剂投加量、药剂投加比例和反应时间对有机物去除效果和生化性能的影响,得到Fenton法提高垃圾渗滤液生化反应效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pH=3.0,n(Fe~(2+))/n(H_2O_2)=1/4,H_2O_2投加量为8~9mL/L,反应时间1~2h,低速搅拌。经实验表明:采用最佳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后,垃圾渗滤液COD为6 600mg/L,COD去除率达到60.8%,生物处理反应负荷降低;BOD5/COD值增大到了0.42,垃圾渗滤液的生化反应活性得以增强,为后续的生物处理提供了良好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光催化氧化技术对水体中有机物的去除。通过单因素法考察了有机物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因素组合为:催化剂粒径46 nm,加药量0.5 g/L,曝气量0.3 m3/h,此条件下2 h内UV254的去除率为87.1%。  相似文献   

4.
由于超滤技术对颗粒物和微生物去除效果的优越性和持续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给水处理。然而,膜污染问题影响了超滤膜的应用,在介绍超滤应用于给水处理现状的基础上,从颗粒物/胶体、有机物和微生物3个方面分析了超滤膜污染的主要成因,总结了控制膜污染的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陶瓷微滤膜直接过滤去除水中浊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瓷微滤膜技术是一种新型水处理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主要是生产低浊度和生活饮用水。对陶瓷膜去除原水中浊度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查了去浊效果;研究了膜通量和出水浊度与进水浊度、膜通量和出水浊度与运行时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膜通量随原水浊度的升高和过滤时间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但陶瓷膜去除500~4000NTU原水的浊度有良好的效果,其出水浊度小于0.2NTU。  相似文献   

6.
采用FeCl3-超滤工艺进行了处理实验室条件下低温低浊水的试验研究,考察了不同投加量的FeCl3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超滤膜运行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FeCl3-超滤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适宜投量为8mg/L,膜出水浊度小于0.2NTU,CODM。小于2.5mg/L,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37.35%和51.66%,且超滤膜运行状况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7.
废水中有机物成分日益复杂,传统的水处理效果不理想。基于近年来难降解有机废水治理的研究进展,本文对有机废水中有机物的来源、难降解废水的判定方法及处理技术的最新动态进行了综述,并对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对某厂房现浇混凝土楼盖裂缝鉴定处理的过程,通过采用取芯法、回弹法、超声波法等各种手段,结合分析裂缝的形态,调查施工的过程等方法。分析了梁和板产生裂缝的原因并提出了处理措施,最后提出了预防此类裂缝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一些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学教材中关于有机物命名法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有机化学教材中关于有机物命名法的几点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已建立的应力波传播模型和研究弹、板间作用力所获结果的基础上,为分析复合板应力的变化,对复合板弹板碰撞承受的应力进行了简化处理,根据应力波传播特性,确定了复合板内能量集中区域,研究了应力波在复合板巾的传播和能耗,并讨论了应力波对陶瓷的作用。通过近似计算,发现烧蚀消耗的弹丸动能较大,在复合板中,Al板的塑性变形吸收了19%的弹丸动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平稳小波变换去噪算法在工程应用时如何选择小波基、小波系数处理方法和阈值计算方法的参数以取得最优去噪效果,通过仿真实验,对比不同小波基、不同小波系数处理方法及不同阈值计算方法对平稳小波变换去噪算法去噪效果的影响,对算法的参数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他滤波器组,大部分情况下Daubechies 小波基对应的滤波器组去噪效果更好;信号信噪比较低时选用软阈值法,信噪比较高时选用硬阈值法;使用阈值法处理小波系数,信号信噪比不高的情况下应采取固定阈值法来确定阈值,信号信噪比较高时应采取无偏风险估计法。  相似文献   

12.
在研制空化射流实验装置的基础上,采用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苯酚溶液为对象,对水动力空化效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进口压力、孔板结构与空化数的关系,研究了反应时间、进口压力和空化数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得出孔板在水动力空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一定结构的孔板还能有效抑制超空化现象的发生,确保较好的苯酚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胞外聚合物作为生物絮凝剂,开展胞外聚合物复合絮凝剂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原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是胞外聚合物最主要的成分,多糖次之,腐殖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含量最低;胞外聚合物含有大量带负电荷的官能团,单独投加胞外聚合物不能有效絮凝和吸附去除原水中的污染物.聚合氯化铝混凝处理微污染水的效果优于氯化铝和聚合硫酸铁,药品较优投加质量浓度为70~80 mg/L.胞外聚合物和聚合氯化铝复合使用能提高对细小颗粒物的去除效果,增强去除有机污染物和氯化消毒副产物前驱体的能力,降低聚合氯化铝的质量浓度.胞外聚合物复合絮凝剂的较优配方: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为5 mg/L,聚合氯化铝质量浓度为60 mg/L.  相似文献   

14.
核污染的危害及其去除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核污染已成为全球十大环境难题之一,成了人类摆脱不掉的阴影.论述了核污染设施的核污染去除方法如物理法、化学法、电化学法、物理-化学联用法、微生物清除法、焚烧、超级压缩法和土壤核污染去除方法如铲土去污、深翻客土、可剥离性膜、森林修复等,并分析了各种去除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加强管理削减核污染源、加强现有处理方法的联用、开发微生物处理新技术和开发基因工程修复植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蒙板工具,在图像处理中晦涩难懂、常被忽视,但是,使用它到底会产生哪些出人意料的效果呢?步骤一、新建图层,添加院徽。打开上次设计的效果图,如图1所示;院徽的原始图像如图2所示,去除原始图像的背景并把它拖动到新建图层中,然后调整它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以去除力锤激励下大型结构振动信号的背景噪声为研究目的,分析了背景噪声产生的原因及结构振动信号的特点,提出了将Prony算法应用于降噪的方法。该方法首先用一组衰减余弦信号分量之和来拟合原始信号,得出各衰减余弦信号的参数,然后根据振动信号的特点从中识别出背景噪声并构造其数学表达式,最后进行降噪处理。运用传统Prony算法和改进Prony算法分别对仿真信号和实测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其结果证明了Prony算法的有效性,且改进的Prony算法具有更高的识别精度和更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黑麦草、苏丹草、油菜对土壤中菲、芘的去除效果,及植物和微生物去除土壤中菲、芘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菲、芘质量比约为80 mg.kg-1时,土壤-植物系统对菲、芘的去除效果明显。种植黑麦草、苏丹草、油菜60 d后,土壤菲、芘降解率分别为62.70%,76.25%,26.48%和47.80%,65.26%,23.56%,分别比无植物对照高39.69%,53.24%,3.47%和30.06%,47.48%,5.78%。本实验说明,植物可以促进微生物对土壤中菲、芘的降解,其中根系发达的苏丹草对微生物降解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最佳生物除磷条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当污泥负荷改变时,同步除磷脱氮SBR污水处理系统的生物除磷率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有机物和总氮去除率下降幅度的原因;提出了提高该工艺除磷率的新对策。研究表明,由于污泥中除磷微生物的比例较低、除磷微生物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很差、能够严重降低除磷率的工艺环节多,因此,操作条件改变对除磷率的不利影响远大于对有机物和总氮去除率的影响;保持操作条件稳定,是SBR系统获得良好除磷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对几种不同维数据融合方法的仿真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多雷达系统组网对空情报处理中,不同的数据融合方法在融合精度、求解时间及计算量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为了验证不同融合方法的融合效果及系统处理时间和性能,分析了多雷达系统组网对不同维数据融合处理的映射法、升维法、分维法的融合框架和融合算法,并分别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得出并分析了对比数据。仿真结果表明了分维法在数据融合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判定集热板的集热效果如何,依据的是在其内部安装的喷头是否能够及时响应。从喷头响应时间公式和Alpert顶棚射流模型出发,研究了起火点与集热板相对位置不同时集热板的集热效果;同时对起火点所处位置不同时的概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起火点位于集热板正下方时,集热板才能发挥集热作用,其有效性仅为0.16%~2.52%,因此不建议在实际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