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肖平 《国防》2001,(4):24-25
认识吴子熊大师完全是出于偶然.去年6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西子湖畔举办第十届全国新闻奖评奖,期间去浙江报业集团参观一个书画展览.<光明日报>编委何东平在挤挤挨挨的人群中见到一个熟人,中等身材,头发蓬乱,内穿扎着领带的白衬衣,外套着一件老少皆宜的T恤衫.何东平把他介绍给我,一副赞赏有加的口吻:"我国著名的玻璃雕刻大师吴子熊."吴子熊对一身戎装的我分外热情,寒暄几句后就恳切邀请我到他的"吴子熊玻璃艺术馆"参观.我并不知道能否成行,嘴上欣然允诺.  相似文献   
82.
名墨訾应论     
名墨两家是中国古代两大逻辑学派,他们的逻辑思想堪称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高峰,因此,探讨两家逻辑思想的关系,弄清他们逻辑思想之异同有一定意义。关于“名实之见”,名墨均认为“名实相符”,但名家主要表现为形而上学的名实观,墨家则表现为辩证的名实观;关于“坚白之辩”,主要表现为名墨两家的“离盈之辩”,名家认为“离坚白”,即感觉的分离证明了事物属性的分离,坚、白二属性是独立存在的,墨家认为“盈坚白”,即触觉和视觉都存在于事物,不能把它们分离开来:关于“同异之论”,名墨都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思想,但墨家进一步认为,本质上相同的事物即为同类,其中之异就是次要的,本质上相异的事物即为异类,其中之同就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83.
转换桥与不相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可拓学的基本思想及其重要分支———解决不相容问题的转换桥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84.
85.
周成喜 《防化学报》1997,8(3):73-78
防化保障的理论是随着防化保障实践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不论外军还是我军、防化保障理论都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有争议的,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防化保障学作为一门学科尚处于发展初期,有待随着防化保障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提高,完善。  相似文献   
86.
每遇干部调整、人事变动,总会有人为老实人鸣不平,“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能让老实人伤心、不能让老实人心凉”的呼吁不绝于耳。笔者看来,“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是原则、是共识、是主流,说与不说皆客观存在,但其中所蕴含的曲意和误解还是有必要拿出来共商。  相似文献   
87.
9月1日,是十三师红山农场双语学校秋季开学第一天。一大早,家住红山农场牧二连的哈萨克族女孩然阿娜·卡娜利就在婶婶的陪伴下,来到红山农场学校报名,成为了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拿到崭新的课本后,然阿娜·卡娜利开心地和小伙伴们一起欢呼起来……看到孩子如此开心,婶婶古丽扎提·阿合曼高兴地说:"孩子  相似文献   
88.
刊中报苑     
《兵团建设》2013,(12):52-53
兵团工程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日前,兵团工程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石河子工程技术学校举行。据悉,兵团工程技术职业教育集团由石河子工程技术学校牵头,联合疆内42家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组建而成,是兵团成立的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成立后,成员单位将深入开展合作,在设备、师资、信息、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领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据了解,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推动教育与产业合作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目前,全国已组建7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覆盖了近50%的中等职业学校和90%的高等职业院校。  相似文献   
89.
12月3日,北京警察学院党委书记滕健、副院长王若阳等一行10人来院进行专题调研。学院崔芝昆政委、马金旗副院长,训练部董希琳部长等亲切会见了滕书记一行,并召开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90.
摘要:阐释学视域下考察文学翻译的误读现象,业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通过我们对阐释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的考察发现,翻译者对文本的文化误读多是源于翻译者的前见意识,但这种融合传统及自我认知的前见意识,并不曾遮蔽翻译者对文本的理性阐释。翻译者只有实现自我与文本的文化认同,才能够正确转化文本语义为本土语言,不过,这一前提是在前见意识里建构起从个别到整体循环往复的理性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