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s that a firm faces in managing its supply chain is a procurement decision: selecting suitable suppliers among many potential competing sellers and reducing the purchase cost. While both auctions and bargaining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that combines auctions and bargaining is limited. In this article, we consider a combined auction‐bargaining model in a setting where a single buyer procures an indivisible good from one of many competing sellers. The procurement model that we analyze is a sequential model consisting of the auction phase followed by the bargaining phase. In the auction phase, the sellers submit bids, and the seller with the lowest bid is selected as the winning bidder. In the bargaining phase, the buyer audits the cost of the winning seller and then negotiates with him to determine the final price. For this auction‐bargaining model, we find a symmetric equilibrium bidding strategy for the sellers in a closed form, which is simple to understand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assical results in the auction and bargaining literature. We also show that the auction‐bargaining model generates at least as much profit to the buyer as the standard auction or sequential bargaining model.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2010  相似文献   
112.
从现有的拦截排序准则出发,根据实际作战中进袭目标的特点,应用现代排序理论,分别建立了动态目标拦截排序模型和总损失最小化模型,给出相应的求解算法。最后实例计算得出模型既体现了现有的拦截准则,又对现有的准则进行了推广。  相似文献   
113.
提出了一个分布式的基于品质度量的分层密钥优化管理机制。该机制通过动态选择高品质的节点作为PKG来增强移动Ad Hoc网络的安全性,并将网络生存时间最大化。节点的选择可以归结为随机(restless bandit)问题,并且将密钥更新过程分为在线和离线两个部分,从而降低了计算复杂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可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和将网络生存时间最大化,非常适合移动自组网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4.
针对目前对多波束相控阵天线角跟踪性能测试研究较少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的单脉冲和差测角方法,并对波束滑动、波束穿越及信号频率变化对角跟踪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类比传统的雷达精度校飞试验,提出了基于飞艇的角跟踪性能测试方法,对角跟踪精度及误差范围进行测试,并利用STK软件实现了可视化。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多波束相控阵天线角跟踪性能的评定并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5.
无人机测控系统Turbo-MAP译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人机测控数据链系统与地面控制站进行的是遥测数据、侦察图像及遥控指令的传输,因此,高质量的通信是确保无人机数据链发挥效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无人机信道的特点和要求,研究了无人机信道的Turbo-MAP译码模型,提出一种无人机测控系统Turbo-MAP译码方法,并针对各种参数条件进行了Matlab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保证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尽量使用长度较长的数据包且增加交织深度,并显著提升译码BER性能。  相似文献   
116.
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除位置量测外,包含目标速度信息的多普勒量测具有有效提高目标状态的估计精度的潜力。基于目标匀速运动场景在直角坐标系下提出了一种可使用多普勒伪量测(即距离量测与多普勒量测的乘积)和多普勒伪状态的跟踪算法。从理论上讲,它是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准则下的近似最优线性无偏滤波器,并且避免了量测转换方法的根本缺陷。通过与目前几种流行的方法进行仿真比较,验证了新算法的优越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7.
利用高度传感器提供高度信息,结合高精度异源图像匹配技术与惯导系统漂移修正方法实现SAR平台定位。根据成像中间时刻SAR平台与SAR图像中心线上物点在水平面的投影共线的特性,在单帧图像中心线上均匀选取若干点与光学基准图进行高精度景象匹配;计算平台在水平面上投影位置,并利用高度信息确定其空间位置;使用序列图像定位结果估计惯导系统漂移参数,对惯导系统输出的位置数据进行修正,实现高精度的SAR平台定位。对各误差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推导了精度估计公式。仿真和实际序列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正确可行,具有较高的平台定位精度,具备一定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8.
航拍图像中车辆一般近似为矩形结构,因此通过统计检测窗口中的梯度方向直方图并根据梯度主方向估计车辆朝向,然后将检测窗口旋转到相应方向进行分类器判别。车辆检测采用级联boosting分类器和梯度方向直方图特征(HOG,Histograms of Orient Gradient),针对旋转窗口中HOG特征的计算,设计了一种基于圆形滤波器的HOG(Circle Filter based HOG,CFHOG)特征,与传统基于积分直方图的HOG特征提取方法相比,显著提高了旋转窗口中HOG特征的计算效率,此外在计算每个像素的梯度时采用查找表代替梯度向量的求模和角度计算也减小了计算量。使用真实图像进行的实验表明本文车辆检测算法快速高效。  相似文献   
119.
利用高度传感器提供高度信息,结合高精度异源图像匹配技术与惯导系统漂移修正方法实现了SAR平台定位。根据成像中间时刻SAR平台与SAR图像中心线上物点在水平面的投影共线的特性,在单帧图像中心线上均匀选取若干点与光学基准图进行高精度景象匹配,计算平台在水平面上投影位置,并利用高度信息确定其空间位置;再使用序列图像定位结果估计惯导系统漂移参数,对惯导系统输出的位置数据进行修正,实现高精度的SAR平台定位。对各误差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推导了精度估计公式。仿真和实际序列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正确可行,平台定位精度较高,具备一定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0.
目前卫星轨道参数的测量主要依靠地面测控站的无线电测量,使得测量受限于测控站的观测弧段;另一方面随着深空探测的不断深入,也对现有测控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利用卫星上已有的相机通过景象匹配对卫星自身位置进行精确测量,可以有效摆脱地面测量观测弧段和测量距离的约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星载实时图与基准图匹配的视觉测轨方法:通过景象匹配建立实时图中特征点与基准图的对应关系,再根据成像关系解算卫星的三维位置。利用卫星获取的立体图像和轨道测量数据进行了验证实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实现了地基无线电测轨和视觉测轨的相互验证。本文提出的视觉测轨方法可以弥补现有测轨方式的不足,减轻地面测控系统负担,在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