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代松  陈晓成  曾宇  廖伟 《国防》2010,(5):30-31
所谓国防动员供应链,是指围绕动员需求,将一切可动员的社会资源中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和服务流等链接成一个集成化的整体网链。动员供应链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条件下的产物,是一个以动员需求为导向、以供应链上的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军民和平战间的同步与协调运行为前提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大校是军衔吏上的一个新的等级称号.目前,全世界军队中设有大校军衔的只有朝鲜、越南、摩洛哥和我国共4个国家.  相似文献   
3.
胡代松  曾宇 《国防》2011,(3):24
2011年2月15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召开主要领导联席会议。省委书记周强、省长徐守盛等党政主要领导和省军区党委常委出席。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军委和广州军区党委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国防观念和党管武装职责意识,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19日至21日,广州军区预备役部队组织建设业务座谈会在长沙召开,中南五省(区)独立团以上预备役部队及其驻地军分区(人武部)参谋长(部长)共65人参加。会议认真  相似文献   
5.
程佐胜  徐赞军  曾宇 《国防》2012,(11):27-28
(一)要结合国情军情拓展职能任务.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赋予预备役部队应战应急和参建参治的职能任务,还可以考虑把我军新兵基础训练的职能任务赋予预备役部队,这可以说是预备役部队现有职能任务的补充和拓展,符合国情军情.一是预备役部队承担现役部队新兵入伍训练任务,形成一条常备军和后备力量之间的"兵员流动链",既有利于密切现役部队与预备役部队的关系,提高我军整体作战能力,也有利于预备役部队自身提高训练水平和战备意识.二是预备役部队承担现役部队新兵入伍训练任务,将长期以来现役部队兵员"先征后训"模式变为"先训后征",有利于现役部队集中精力进一步加强战斗力建设.三是预备役部队承担现役部队新兵入伍训练任务,可以消除现役部队"老兵复退、新兵补入"的"空挡期"(通过科学安排新兵征、训、退、补时间实现),使现役部队始终齐装满员,随时可以整建制遂行任务.  相似文献   
6.
胡代松  陈志军  曾宇 《国防》2011,(7):58-59
征兵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2010年全国征兵热普遍降温,从主客观因素辩证分析,一方面是军队对应征青年的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是法规制度对应征青年的约束力不够。要针对这一新形势新  相似文献   
7.
曾宇 《国防》2011,(4):65
最近,湖南省麻阳县召开党委议军会,围绕贯彻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主线的思想,把握发  相似文献   
8.
张林国  关惜分  曾宇 《国防》2006,(10):37-38
快速动员是战时扩充战争实力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民兵、预备役部队“寓兵于民”,战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其快速动员集结起来,并迅速形成战斗力,必须在平时做好充分准备。搞好兵员编组。一要建立分类建设和分类动员的模式。可依据未来战争的规模、目的和手段,将后备力量区分为多个层次和类别。如在结构上可分为:高技术专业分队、普通专业技术分队和一般战斗、勤务分队,并赋予不同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在装备、器材、训练和时间上区别对待。在类别上可分为:保障分队、支前分队、防卫分队,根据动员补充的时机和担负的任务,区分级别,确定不同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徐赞军  陈志军  曾宇 《国防》2012,(3):43-45
强大的战斗力是军事力量有效履行职责、完成使命任务的先决条件。不同历史时期,战斗力生成模式不同。冷兵器时代,物理能是战斗力生成的主要因素;热兵器时代,化学能成为战斗力生成的主要因素;信息化时代,信息能主导战斗力生成。新形势下,要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特点规律,在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中,科学推进后备力量战斗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 渐摆上了议事日程。据统计,中国95%的与 Internet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 的攻击或侵入,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黑 客攻击的重点。网络犯罪的递增、大量黑客网站 的诞生,日益促使人们思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作 为中国教育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