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荣辱观,以“仁”为基础、以“义”为标准,闪耀着真理性的理论光芒。“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体现的就是先秦儒家荣辱观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法三家,都富有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儒家强调修己安人、民为邦本、贵和中庸等“王道”管理;道家强调不争而善胜、无为而无不为的“柔道”管理;法家强调法律制度、策略手段和权势威势相结合的“霸道”管理。在现代管理研究中,这些古代管理智慧仍有不应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维明 《政工学刊》2014,(11):85-85
损人损己、损人不利己、损人利己,这三种人是社会的败类,必须绳之以法。利己而不损人的人,也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扩大自己利益的"经济人",不必鼓励,但也无须谴责。在基本安全和起码生活获得保障的前提之下,应该提倡"推己及人"的仁道,也就是利己利人的共存共生之道。凡是人都可以行仁,"我欲仁斯仁至矣",可是要想达到体现仁德的极致,孔子也坦然表示"岂敢"!因此,颜渊"三月不违仁",在孔门中便是唯一能够体现好学精神的高弟。  相似文献   
4.
儒家传统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德为先”、“修身养性”、“慎独自省”、“锻造人格”和“提倡节俭”等。分析探讨儒家传统道德修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对当今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礼记·乐记》阐述了儒家关于文化思想方面的主张。儒家认为从伦理道德到社会生活乃至政治领域,用礼来建立维系人类社会完整有序的秩序,同时更重视乐对人的教化作用,音乐之声是社会兴衰的真实写照。儒家倡导以乐来教化社会,教化民心,养心性,立善德,摈弃曲邪文化,崇尚雅正之音。这些主张对当代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和谐社会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虽然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但这些思想仍然能够以其真理的光芒超越时空,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以"仁爱万物"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倡"取物不尽物"的生态资源节用观。现时代发掘和弘扬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代社会生态危机,优化生态环境,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流传至今,其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修身思想更是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时至今日,仍然具备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积极挖掘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9.
作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儒家法文化对维护社会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在近代却遭到一系列的冲击。反思目前法治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发现儒家法文化并非一无是处,对其不应该盲目地全盘否定,而应该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0.
提起“学风”,有的同志可能从字面上解释说,就是“学习的风气”。这个解释有合理的成分,“学风”的确与学习有关,但是这个说法很不全面。从学风对整个社会风气的作用与影响上来看,“学”应当泛指知识界和文化界,“风”则指“风尚、风貌”,所以,“学风”概括的是知识界与文化界的风尚和风貌。古往今来,知识界与文化界历来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风向标和先行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