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研究者大多把书信当作第一手资料来研究这位作家的生平、思想、情感及个性等.这种对书信资料的重视远远超出对其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审美价值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3.
苏轼的人生坎坷、情操高尚,这决定了其艺术风格的基本性质。苏轼思想旷达,胸襟开阔,感情奔放。其论文,贵以“意”摄之,贵天才变化,重在“活”与“变”。常用“水”这个意象,因为水之无“常”无“定”的自然特征正好切合“活”、“变”的美学特质。用水之属性来衬文之姿态,体现出他对文章风格的一个基本的美学追求,即追求新意,不拘成法,率性而作,  相似文献   
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既出,历朝历代文人词客步韵如火,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举凡登高、怀古、别离、隐逸、祝寿等等无不涉猎。而归之一处,均借步韵以抒发胸中块垒。从而构成了一个中国文人唱和传统中颇为壮观的景象。  相似文献   
5.
苏轼既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个心忧天下的伟大思想家。早在北宋仁宗嘉韦占六年(1061年),26岁的苏轼在应制科考试时向朝廷进呈了25篇《进策》。其中《教战守》是一篇很有见地的军事论文,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于国防建设有很深的思考,读来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6.
<正>一、“趣”唐宋以降,“趣”便成为士大夫进行文学创作时自觉地审美追求。苏诗、苏词、苏文包括苏画、书法都明显凸显了“趣”的追求。“趣”的美学内涵十分丰富,既有所谓的理趣,更重要的是所谓情趣,苏轼书信的趣味俯仰皆是,不可胜数,尤以身居黄州东坡、惠州椰林之时,书信中的趣来的真切,来的令人心向往之。苏轼是一个有能力将苦难变做诗意的智者,对于惠州年逾花甲  相似文献   
7.
苏轼被归入婉约词的部分作品,其风格并非典型婉约词风,应称为沉郁词才较为准确。在对婉约与沉郁风格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讨论苏轼这部分词作的风格特征,并指出苏轼沉郁词风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三第一学期刚开始,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宋词,闲来翻阅,被一位家喻户晓的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所吸引。为了更多地了解这位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我开始查阅与其相关的资料。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感惊奇,被这位千年难遇的英才事迹所打动。大多数人都知道,苏东坡是一代文坛盟主,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大家。  相似文献   
9.
近读《苏轼文集》,对其中一句话深感服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游于物之外也,无所往而不乐。"大概意思是人可以把心思集中于某一物,但还应该把范围延伸到该物之外,实现更加全面透彻地了解,无所不至而其乐无穷。研究问题要观其内、察其外,做到内外贯通,这也是开展工作的科学办法。日常工作中,人们往往就事论事多、追根溯源少,铆在一处思考得深、跳出问题看问题浅。  相似文献   
10.
苏轼书信的内容给世人展现的是苏轼生活与内心丰满亲切的一面。对苏轼书信的研究能更充分了解苏轼,感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生存智慧。本文仅就苏轼与同僚、亲朋、师徒之间的书信为梳理对象,试图对苏轼做一合理的诠释与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