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宛如镶嵌在滔滔汉水上的一颗明珠。这里得大独厚的青山秀水和风起云涌的历史波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韬武略的历史名人。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这里“躬耕”10年,故有诸葛亮“第二故乡”之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劝诫其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教育后代重视治心修身 ,力戒荒嬉浮躁 ,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江泽民也多次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要“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对个人的名利地位应该看得淡一些”。江泽民的要求和诸葛亮的“诫子”虽然所处时代、授话对象、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但仍不失有“异曲同工”之处。淡泊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古往今来 ,淡泊处世 ,淡泊名利 ,这种美德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封建官宦 ,文人墨客中不乏其人 ,诸葛亮隐居隆中 ,刘备“三顾”而出 ,既可以理解为清高自负 ,恃才自傲 ,也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3.
“仁诈合一”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领域或兵儒关系方面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曹操“大仁为本”的用兵理念,刘备“仁义治兵”的功过得失,诸葛亮“价值优先”的悲情结局,司马懿“卑劣人格”的历史悲剧,汉末三国时期几位重要军事人物在“仁”“诈”关系处理上的不同表现和特色,实质是将战略目标之“仁”与用兵手段之“诈”有机统一,形成“仁诈合一”的战争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地图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古人早就有言。战国时期的管仲在其《地图篇》中写道:“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力,此地图之常也。”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对张松大礼相待,让他献出亲手绘制的详细“西川地图”,为后来刘备进取四川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海军一架飞机被美军击中,坠落在一片沼泽地里。负责清理飞机残骸的美军参谋威廉斯上校偶然在  相似文献   

5.
在咱中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大概是妇孺皆知。那位马谡本是诸葛亮很器重的将领,“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是用了他献的“攻心计”。然而,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了诸葛亮要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的嘱咐,麻痹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关羽失荆州,败死麦城。致使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横跨荆、益,分兵北上,统一中国的战略宏图化为泡影,“天下之终归于曹氏”对此,历来史家评论顿多,一般多责备,“关羽大意失荆州。”笔者认为,将荆州之失,归之于关羽的疏忽大意,实是皮相之见。其实失荆州原因远非如此简单,它是刘备集团在军事、政治、外交,战略、战术、用人等一系列问题上措置失当而造成的。其中既有关羽本人的责任,亦有刘备、诸葛亮的失着。本文试图就此作较完整,系统的研讨,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妇孺皆知。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治军严明、不徇私情的楷模,而马谡却成了志大才疏的无能之辈。孔明在京剧《空城计》中还唱道:“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实际上,这句话只对了一半,“错用”是肯定的,说马谡“无用”,却有点委屈了马谡。马谡并非庸才,据史书记载,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得加升”。建兴三年诸葛亮出川,创下七擒七纵孟获的奇迹,就是采用了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如果马谡真的是毫无才干,诸葛亮也决不会把镇守街亭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差使交给他。…  相似文献   

8.
所谓“窝里斗”,它应该指同一社会群体或社会有机体内部一切无原则消极争斗现象的总和。“窝里斗”涣散了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乃至于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摈弃“窝里斗”,对某些民族劣根性意识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大有裨益。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周瑜“窝里斗”大加鞭挞。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周瑜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的庞统是个身怀绝学的大才。当初投奔刘备时 ,刘备以貌取人 ,见庞统长得其貌不扬 ,见到自己又长揖不拜 ,就打发他到耒阳当了个县令。庞统到任后一百多天 ,连日饮酒、酣睡 ,不理政事。刘备据此更加认为这是一个庸才 ,便免了他的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 :‘庞士元非百里才 ,使处治中、别驾之任 ,始当展其骥足耳’”。刘备不信 ,遂派张飞前去考察。庞统见来了“中央工作组” ,便认真办起公来。只见他“手中批判 ,口中发落 ,耳边听词 ,曲直分明 ,并无分毫差错 ,民皆拜伏”。百日积压的公务竟于半日内全部断完。惊得张飞大叫“奇才”。…  相似文献   

10.
在罗贯中本《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诸葛亮而闻名,但据裴松之所注陈寿《三国志》及有关资料考证,三国时虽出现多次“空城计”,诸葛亮却并没有设过“空城计”。然而,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空城计”,并在以后不绝于史,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蜀汉名相诸葛亮辅助刘备、刘禅父子,三分天下,鼎足其一,其功业称得上是彪炳千秋。诸葛亮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选拔、使用人才,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在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他劝谏蜀后主刘禅重用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蒋琬等人,要刘禅“亲之信之”,因为他们都是“忠良死节”之臣,并且针对主公的弱点告诫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  相似文献   

12.
杜洁 《环球军事》2011,(14):62-63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属于第六套“败战计”之一。最著名的战例就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所设的“空城计”,骗走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民间流行着大量的谚语和歇后语都是赞颂诸葛亮及“空城计”的:“没有空城计,退不了司马懿”;  相似文献   

13.
敢于亮丑不为丑陆晓明,戴天银看了《三国演义》晓得:街亭失守,主要责任在马谡。后主刘禅也一直认为“街亭失守,咎由马谡”。但诸葛亮没有遇过即避,而是悔恨自己没有听从先主刘备在白帝城的临终嘱附,错用了马谡,致有“街亭违命之阙”。所以他主动上疏后主,沉痛检讨...  相似文献   

14.
抓紧培养跨世纪的兵工企业家牟显忠昔日读《三国演义》,对魏灭蜀总想不通。想那刘备,以皇叔的身份挚“匡扶汉室”的大旗,且有携民渡江的仁义之举,还是得人心的;军师诸葛亮智慧非凡,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未出茅庐,即做出“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后来打仗。也是奇谋...  相似文献   

15.
刘丽群 《环球军事》2013,(3):118-120
战场上的传单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是心理战的重要选项。诸葛亮有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一R”拿破仑也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力量,武力和心理。最终,武力总是被心理打败。”传单,作为硝烟幕后的“软兵器”,在所有心战媒介中,是经久不衰、打击力强劲的重要信息载体,凶而其传播的内容与技巧,正逐渐成为赢得战争的“攻心利器”。  相似文献   

16.
湖北大学张国光教授认为,诸葛亮其实是一个被神格化了的平庸的人,一个好秘书长而非好参谋长,不可避免的悲剧人物。其论点主要是围绕赤壁、夷陵两次大战和《隆中对》、《出师表》两篇文章展开的。关于《隆中对》。传统的看法认为,《隆中对》对天下大势作了精辟的分析;实际上,《隆中对》根本不是好文章。诸葛亮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提出复兴汉室。吴国的鲁肃早在《隆中对》提出的8年前,即公元200年与孙权的一次对话中就说:曹操不可争,汉室不可兴。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搞割据,是非常保守的策略,是出于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关于赤壁之战。必须重新认识整个战局。战前,诸葛亮最大的失策是  相似文献   

17.
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由徐向前元帅题签的新书:《诸葛亮〈将苑〉注释》,这本书的出版,为继承我国古代军事遗产作了一件大好事。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天下大乱的东汉末期,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并且“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鞠  相似文献   

18.
宋祖兵 《军事史林》2007,(11):50-52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曾任蜀国军师、丞相,受封为武乡侯。207年,27岁的诸葛亮经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又经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番“隆中对策”后,被恳请出山,投身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足智多谋:用激将法说服孙权,实现孙、刘结盟,赤壁败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施以“占据险要,徐图发展”的战略,使刘备称雄西蜀;采用“攻心为上”的方略,七擒七纵孟获,一举平定南中;以及奉行“治戎讲武,足食足兵,出师有名”统一中国的军事战略方针。以至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是谋略与智慧的化身。然而他也一再失误,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五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终因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其实不叫诸葛亮,真名叫朱强,是武警霍林郭勒市森林中队的一名班长,为了体现他的聪明智慧,战友们都亲切地喊他“诸葛”班长,他对这个称呼还满高兴的。“诸葛”工作卖力,完成任务出色,平时爱说笑,幽默感十足,按理说这类型的人,很  相似文献   

20.
读《三国演义》被孙权拜陆逊为都督这一情节深深吸引,并佩服至极。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亲率大军伐吴,时东吴名将周瑜、吕蒙俱亡。在这危急关头,谁能担任主帅抵抗蜀军呢?谋士阚泽向孙权推荐时年39岁的陆逊。孙权不顾张昭、顾雍等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决然拜陆逊为大都督,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彝陵之战充分显示了陆逊的非凡军事才能,火烧连营700里,烧得刘备差点丧命,因而保住了江东的安全和政权的巩固。“孙权拜将”的典故,对我们抓紧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很有启示。启示之一:资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干部工作经验积累的程度,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