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按照装备保障建设的客观要求,从加强企业引导、军地信息融合、推行合同保障、实现技术融合等方面对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对整合和利用军地装备保障资源,加强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强军民融合的军事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军民融合的军事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整合军地物流资源,提高保障效率,完善军事物流管理,加快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文章阐述了建设军民融合军事物流信息平台的意义,提出了以物流数据中心为基础,以采购、运输、仓储、供应等环节信息共享为内容,区分国家职能部门、军队职能部门、军队保障实体三种类型来建设军民融合军事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构想,探讨了建设军民融合的军事物流信息平台所涉及的军地网络数据交换、数据采集系统、可视化系统建设、信息标准应用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刘观民  闵永林 《国防》2014,(12):71-72
海防部队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与地方党委、政府联系紧密,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具有特殊优势。推进海防部队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着眼大局,把握融合式发展原则;着眼设施建设,促进军地协调发展;着眼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构建军地共享体系;着眼持久融合,建立完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李露润 《国防》2015,(2):71-73
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必须全面贯彻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决策和"能打仗、打胜仗"的时代要求,向战斗力聚焦,向实战化发力;要理清建设思路,坚持军地齐抓共管,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构建区域性网状动员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军地之间物流资源的融合配置、共享共用是构建军民融合的现代物流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文章认为,军民融合的军事物流资源配置方式要以基础设施融合为硬件基础,以物流装备融合为物质条件,以信息资源融合为技术支撑,以人力资源融合为关键点,以物资资源融合为突破口,统筹规划军地物流资源建设与管理,实现共享共用。同时,军事物流资源军民融合配置还应做到:加强顶层协调,依靠市场机制,完善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动因和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构建完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系,必须要在思想观念、法规制度、体制机制、两用标准、军地人才、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等6个方面实现融合,为理解、贯彻装备保障走好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些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7.
王庆宗  少将 《国防》2014,(1):17-19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深入学习《决定》精神,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在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积极利用军工企业及其他社会优势资源,深入推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8.
实行军民融合的军事物流保障方式是我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军民融合的物流保障方式主要有供应商直达配送保障、业务外包物流保障、军地联合配送保障等。文章认为,为确保军民融合方式的顺利实施,需要在统筹渠道、信息平台、运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车瑞金 《国防》2013,(10):31-3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军分区系统具有军地双重领导的独特优势,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按照“军地联动、共建共享、互兼互容、互利共赢”的思路,不断健全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机制、丰富融合内容,努力走开具有区域特点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10.
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对军队应急防疫保障体系的实际检验。军队应立足于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大背景,着眼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防疫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以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本文结合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以往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防疫保障的实践经验,分析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防疫保障的特点,阐述了其经验做法和存在的不足,从防疫指挥救治、应急物资保障、卫勤保障法律、心理危机干预以及防疫研发攻关等五个方面给出了对策措施,希翼随着军民融合不断深入推进,军地救治经验的相互交流和科研技术的协助攻关,本研究能够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防疫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装备建设军民融合是国家积极倡导的战略工程,军地双方正不断寻求适宜的融合方法。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瓶颈。从强化正确意识指引、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和增强信息交流力度方面进行适当的探索,对突破现有瓶颈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深度推进军民融合的战略背景下,打破军工企业垄断生产的旧模式,大胆联合优质民营企业进行装备建设已经是社会各层的共同认  相似文献   

12.
正军民融合管理体制建设,是军民融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当前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健全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和载体,积极探索、加快完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管理体制建设,对贯彻落实中央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唐山市军地领导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实践中抓好"四个统筹",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实现富市强武的内在要求,也是开拓军民结合新境界的时代抉择。他们坚持把后备力量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谋划,国防动员纳入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国防设施纳入地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范筹,官兵素质培养纳入全民教育培养体系,支援部队跨区机动纳入社会化保障体系,军地联合建立健全了多项法规,保证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健康发展。唐山市"四个统筹"的做法,既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实现了军地互利双赢、融合发展,给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走开了一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上级领导关于探索预备役部队军民融合建设发展路子的指示要求,江苏省近期召开了预备役部队军民融合建设成果推进会。会上,组织观摩了预备役某团军民融合建设试点成果,研讨了战斗力牵引融合力发展、融合力促进战斗力生成问题,梳理了融合备战、融合施训、融合育人、融合促管、融合联保的预备役部队军民融合模式。融合备战。利用地方经济、信息、产业等优势,实现战备基础建设的军地共商、军民共建和齐抓共管,大力提升战备建设水平。融合施训。发挥地方培  相似文献   

15.
陈平 《国防》2013,(3):33-34
国防动员指挥体系建设是国防动员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关键环节。必须紧紧围绕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走活军地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努力打造联合、权威、高效、顺畅的国防动员指挥体系。深化军地融合的动员建设理念。加强国防动员指挥体系建设,必须着眼军地联合指挥,树立军地一体、军民联合的建设理念。应着眼遂行新的职能任务需要,牢固树立军地全面融合的意识,使部队的指挥  相似文献   

16.
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涉及军地,落实难度大,必须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从体制机制上实现军民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部队装备维修保障任务重、维修技术要求高、维修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全面分析其对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和原则;并设计了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构成;最后提出了在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新阶段,建立完善的军民融合保障体系,是对传统军民结合理论的重大创新,对于大力推进传统后勤向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防与军队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看,应从组织体系、技术体系、人才储备体系和力量体系等四个方面,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军民融合培养军队人才,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要求,是解决当前我军人才培养瓶颈的现实选择。军队人才军民融合培养涉及军地双方,应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健全组织体系搞好顶层设计,完善机制促进融合顺利进行,拓展渠道扩大融合层次范围,改善条件营造融合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20.
陈敏尔 《国防》2013,(9):4-6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这是实现富国与强军两大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保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当前,全党全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全面展开军民融合式发展实践探索,军地双方融合思想不断深入,众多领域融合内容不断丰富,为国家安全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制度化、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