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是很有一套的,他曾说过人“善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惧者,有尽力而不忠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识人用人不能只看表面,还更应看他的内在实质,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在“出师表》中,他将这一理论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工作,对阅读中外将帅传记和军事人才著作有特别的偏好。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输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者国必弱。”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关于将帅的记述和研究倍受垂青。从《孙子兵法》中的将之“五德”,《六韬》中的“论将”、“立将”,《诸葛亮集》中的“将苑”,到近代《韬园文录外编》中的“择将”……;从中国古代《史记》、《汉书》中的将帅传记,到外国近现代的《拿破仑传》、《十九颗将星—一对美国四位名将之研究》,有关将帅的著述恰如群山巍峨,星汉灿烂。每当读到一本好书,笔者常心驰神往,或掩卷…  相似文献   

3.
近日重读《三国志》,读到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笔者在为马谡因痛失街亭危及蜀军全局,而被军法处置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想到了毛泽东对此事的点评,他认为街亭之败,大将固然有失守之罪,但诸葛亮是要负用人失误之责的。此言诚然,考察马谡的历史不难看出,他一直是诸葛亮身边一个足智多谋的参谋人才,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蜀汉名相诸葛亮辅助刘备、刘禅父子,三分天下,鼎足其一,其功业称得上是彪炳千秋。诸葛亮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选拔、使用人才,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在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他劝谏蜀后主刘禅重用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蒋琬等人,要刘禅“亲之信之”,因为他们都是“忠良死节”之臣,并且针对主公的弱点告诫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军事史 ,“正己化人” ,是历代兵家进行教化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正己化人”就是指将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 ,然后再去教育感化部属。黄石公《三略·下略》中指出 :“舍己而教人者逆 ,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诸葛亮在《将苑·厉士》中说 :“先之以身 ,后之以人 ,则士无不勇矣。”可见 ,中国历代兵家已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把“正己化人”视为治军的根本大计 ,把能否做到“正己化人”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古代兵家特别强调“正己化人” ,固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制度治…  相似文献   

6.
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由徐向前元帅题签的新书:《诸葛亮〈将苑〉注释》,这本书的出版,为继承我国古代军事遗产作了一件大好事。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天下大乱的东汉末期,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并且“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鞠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军事思想管窥苏彦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在其协助刘备复兴汉室大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中表现在《便宜十六策》和《将苑》等著作中,主要包括以弱抗强...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历史上,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最终称霸中原;越王勾践多亏范蠡、文种二将相鼎力相助,方能一雪前耻;刘备三顾茅庐觅得诸葛亮得以三分天下。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今时代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重要性尤为显著,作为领导者能否识得准人才、带得出人才、用得对人才和留得住人才,乃成败之关键。领导者要有一双慧眼,识得准人才。作为领导者要想识准人才,应当从细处着手,多渠道辨别人才,多角度查看人才,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一是言谈见思想。从一个人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有没有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武德建设上,孙子极为重视将帅的武德修养。这和他的将帅价值观分不开。在《孙子兵法》中他非常重视将帅在养兵用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把“将事”视为“五事”之一,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在他看来,要实现“安国保民”的军人价值目标,将帅是决定的因素。因而孙子非常重视将帅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武德素质条件。在其《兵法》首篇中,他即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是对将帅武德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将任将的基本标准。在以后的诸篇中,孙子对此“五德”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加以了阐释和发挥,形成了以“五德”为纲的将帅品德规范体系和具体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10.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诗》教乃是浸润着情意、感通于物我之间的人生艺术.《诗》教之价值在于敦情和意,感发人之意义生命,使人内尽其性、外与物合,将《诗》作为获取功名利禄、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和手段就流为末用.而《诗》之"情意"机制本于"感通"之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不浸润着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感情.具体《诗》教的阶段,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始可与言《诗》",则修养其心,明"诚"之道,始能学《诗》.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初前于炎黄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于孙武。《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从现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总趋势的视角来看,开发《孙子兵法》道德资源的价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时代昭示“安国”是《孙子兵法》的伦理大旨。“五事七计”是其安国之大经。欧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养兵用战,孙子在其兵法首篇首句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与《管子》的“兵者尊主安国之经…  相似文献   

12.
地图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古人早就有言。战国时期的管仲在其《地图篇》中写道:“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力,此地图之常也。”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对张松大礼相待,让他献出亲手绘制的详细“西川地图”,为后来刘备进取四川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海军一架飞机被美军击中,坠落在一片沼泽地里。负责清理飞机残骸的美军参谋威廉斯上校偶然在  相似文献   

13.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是出自于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提起伯乐,皆知其人为相马大师,尤善识千里马。其实伯乐原名孙阳。春秋时人,秦穆公之臣,因其善相马,人们便用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伯乐来赞美他,后人便把伯乐识马喻为“慧眼识人才”。认为千里马难求,只因伯乐难得,只要有了伯乐,千里马自会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4.
钥匙配好锁自开唐庆贵汉代刘向《说苑》中有则荀息谏晋灵公的故事。春秋时,晋灵公劳民伤财建造九层之台,且不许人民提反对意见,曰.「进谏者,杀无赦。」一次荀息进谏而来,面对灵公剑拔弩张的凶险之势,他神色自若,笑嘻嘻他说:「我能连叠十二枚棋子,且加上九只鸡蛋...  相似文献   

15.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源出《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鬼谷子·谋篇》云:"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太平天国·文书》也说:"欲擒先纵,欲急姑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欲擒故纵,意思是要活捉某人,不能将其逼得太紧,而应先故意放开他。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暂且放松一步。中国还有一句  相似文献   

16.
《孙子·形篇》,从宏观上论述了军事实力问题后,又提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样一个增强军事实力的重要的原则。既然军事实力的强弱是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而要赢得战争的胜利,离开这个物质基础专事诡谲之汁是不行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实力强大到“能为胜败之政”(即掌握胜败的决定权)呢?孙武的结论是“修道而保法”。所以搞清楚孙武讲的“道”与“法”是十分必要的。孙武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计篇》)对孙武说的这个“道”。杜牧释之为“仁义”;张预注之为“抚众”,即所谓“以恩信道义抚众”者。他们都把“道”看成为可使自己上下一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以郭化若同志把孙武关于“道”的那段话翻译成这样的现代汉语:“政治,是讲使民众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怕危险。”据此,不少人就把“修道而保法”里的“修道”,理解为“修明政  相似文献   

17.
正在团场宣传科工作,读《兵团建设》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第一次拿到新的杂志,最先打开看的就是《刊中报苑》,首先搜索有没有自己的稿子,那种迫切的心情只有基层通讯员才能体会到。《刊中报苑》是刊登通讯员稿件最多的栏目,方寸之间,容纳了60多篇稿件,图文并荗,如进入了百花园,基层通讯员在此施展才能。愿《刊中报苑》越办越好,《兵团建设》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大概是中国最家喻户晓的军事人物了 ,这当然与《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有关 ,但更关键的 ,是在诸葛亮身上 ,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成熟的中国文化 ,是儒、道、法三家的互补。儒家的王道与理想 ,道家的无为与超越 ,法家的功利与实际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缺一不可的三个层次。诸葛亮宁静以致远 ,淡泊以明志 ,这是道家的风韵 ;自比管、乐 ,雅好申商 ,教令严明 ,信赏必罚 ,是法家的施为 ;陈寿说他“以逸道使民 ,虽劳而不怨 ;以生道杀人 ,虽死不怨杀” ,又是醇然的儒者了。在中国人的心中 ,一个伟大的兵家 ,就应该象诸葛亮那样 ,既…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我军重才、选才、用才、育才和管才的理论和政策 ,为新时期推进我军人才建设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新时期军事人才思想着重阐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重才之道 :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在于人才 ;二是选才之策 :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 ,选拔群众公认并有政绩的合格军事人才 ;三是用才之胆 :解放思想 ,唯才是举 ,大胆任用优秀军事人才 ;四是育才之径 :提出院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推进军事人才资源开发 ;五是管才机制 :完善和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保证军事人才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许德斌 《政工学刊》2008,(10):31-31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马谡是一位眼高手低、缺乏实战经验的人。在指挥街亭一役时,既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谏,致使街亭失守,被处以极刑。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惨败,从表面上看是他盲目自大、刚愎自用所致;但从深一层次上看却是诸葛亮把马谡这样的人用错了位置。马谡与诸葛亮共事多年,一直是“高参”的角色,极少担任主将独当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