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伐交”是中国古代安国全军和克敌制胜的重要斗争手段。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多极格局的出现、战争的频发和战略思维的发展,伐交斗争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峰.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思想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其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和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相似文献   

2.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以遏止战争为目的,以非战手段避免兵燹战祸的全胜战略思想.孙子认为,军事斗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安国保民,任何战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军民的伤亡和经济破坏.因此,“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思想的内涵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以军事斗争的“不战”为表象,以非军事斗争的“战”为实质,以“伐谋”、“伐交”为主要手段,以迫敌屈服为浅层目标,以“全”为最终目的,安国全军以益天下.需要强调的是,“迫敌屈服”只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浅层内涵,以“全”为最终目的,“安国全军以益天下”才是其深层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攻心战略思想是孙子兵学思想的核心。它是高明而科学的理论构想。其实质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以高超的“伐谋”、“伐交”艺术作为达到目标的有效手段,以周全的“修道保法”措施作为达到目标的可靠保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它是高于军事战略的完美战略,是抑战、遏战的妙策良方,制胜对手的理想武器。它为人类和平的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当今世界乃至世界未来以及人类和平,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牢固确立“三个代表”在思想理论上的指导地位。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思想升华;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成熟理论的指导。保持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部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战斗力的全面跃升,就要在理论指导上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不动摇。(一)解决“学得好”的问题,不断深化官兵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上还有很大差距,自觉克服“学过了”的满足情绪和“差不多”的松劲情绪,把“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5.
1949年,毛泽东主席深入研究当时国内的实际状况,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理念。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针对当前形势下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提出了“三个务必”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观点。“三个务必”以“两个务必”为基础,汲取毛泽东“两个务必”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思想理论。“三个务必”致力于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具有清晰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党的形象。将“三个务必”思想纳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具有十分重大和持久的战略影响。“三个务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了党的历史清醒和对未来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朴实无华,却要求明确;言辞简约,却内涵丰富,其着眼点紧紧围绕一个“民”字,真正体现了“民本位”的思想。它告诫我们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执政为民、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实际行动中。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条件下,从孙子“全胜”思想来看执勤体系能力建设,需要持续完善信息系统,优化平台建设和落实制度建设,切实提高执勤体系的“有效防范”和“高效处置”能力,继而确保执勤目标的绝对安全。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执政为民”思想,应当把它放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之中,从横向、纵向的各种联系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它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尤其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正确地认识以下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孙武在其兵法“谋攻篇”中高层建瓴、大气磅礴地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要言不烦、主旨鲜明地指出“不战”、“非战”,并非宣扬消极弃战或胆怯畏战,而是集中体现了他所倡导和主张的“全胜”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他对战争所希望达到的至高理想境界。“全”字在《孙子兵法》中高频出现,诸如“安国全军”、“胜乃可全”、“必以全争于天下”等等,孙子反复提及“全胜”的鲜明观点,足以见此思想乃贯穿孙子战略思想的“红线”,占据着核心地位。孙子的“非战取胜”、“不…  相似文献   

10.
从生产力标准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以及生产力的动态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指挥与控制工程"学科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指挥与控制及其系统的概念、意义、作用,初步探讨了指挥与控制工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学科体系,希望引起专业领域内专家学者对指挥与控制工程学科的关注,以共同促进指挥与控制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深绿”计划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为满足现代战争对快速决策的需求而提出的.“深绿”计划的目的是将仿真嵌入指挥控制系统,利用仿真支持正在进行的军事行动.通过对深绿体系结构、实现深绿的关键技术以及深绿实施方案的分析,重点研究了深绿计划对指挥控制的影响.该研究力图为我军作战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提供方法和技术上的启发及借鉴.  相似文献   

13.
网络结构可控对于网络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核心是确定结构可控时最少输入节点数量和输入节点集.针对无向网络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无向网络结构邻接矩阵的"0特征值"的结构可控最少节点输入数量求解办法,并进一步得到结构可控最少输入节点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网络结构优化策略与方法,并对网络进行了优化.实例计算表明,采用邻接矩阵"0特征值"求解无向网络结构可控最少输入节点数量方法,适用于稀疏网络和紧密网络,网络结构优化策略有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攻战守"一语出自《司马法·定爵》,从字源考证和古汉语字典的解释以及《左传》《史记》《商君书》等古籍的引用可知,其是攻战、守战之意,而非指古代作战有攻、战、守三种样式。  相似文献   

15.
任健  陈谟 《军事历史》2001,(1):27-31
50年代末至 70年代,中国曾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巨额投资,进行了一项浩大的战略工程——三线建设。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回顾与反思这项战略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线建设是当时战略 背景条件下的重大决策   6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相当严峻。中苏关系恶化,中苏两党已彻底决裂,中国的外交行动,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美国在东南亚加紧建设军事基地,对中国形成新月形包围圈;美国侵越战争不断升级,威胁中国南大门;蒋介石阴谋窜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形势紧张;印度挑起中印边境事件。当时的国际…  相似文献   

16.
儒道佛三家共有的重心灵体验的认识方式,所追求的中国文化的柔静精神,是审美虚静说的哲学渊源。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具体包括:去物但得物之内在精神;去我但得灵心独运的审美效应。审美虚静说的科学性可从生理学、心理学和异质同构说三个角度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和合”文化历史非常悠久,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合”在管理学上的要义是:“和”与“合”的联用构成了一个充满哲理性、辩证性的概念,表示了身心和谐、和睦相处、合作致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基于东方管理“人为为人”精髓,本文提出了由“己身和合”到“群己和合”再到“组织和合”的和合管理。  相似文献   

18.
在罗贯中本《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诸葛亮而闻名,但据裴松之所注陈寿《三国志》及有关资料考证,三国时虽出现多次“空城计”,诸葛亮却并没有设过“空城计”。然而,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空城计”,并在以后不绝于史,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济自由”与“自由经济”辨析——理想与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由主义的实践历史 ,是从争取宗教自由开始 ,继而争取政治自由 ,直到近代和现代 ,却转移集中争取经济自由。“经济自由”虽然是个极重要的课题 ,但是一般论著却把目标 (理想 )性的经济自由混淆作手段 (方法 )性的自由经济 (制度 )。相应地 ,一般论者也把“经济自由主义”错误地狭限于“放任 (自由 )经济制度”以满足一小撮人的经济自由。再者 ,本文认为高寿昌先生早在 6 0年代在外地发表的《经济的自由主义》一文很具卓见和勇气 ,现在试图运用 (广义 )逻辑学把它精确化 ,特别是严格区分“经济自由”与“自由经济(制度 )” ,以显示逻辑分析的重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点型火灾报警探测器"保护半径"与"保护面积"的内在关系,得出了以保护半径为主,保护面积及修正系数为辅新型计算方法,使其在不规则平面更有可操作性,能充分发挥探测器效能,给设置留下了宽裕的选择范围,使设置更趋合理;在安全性不受影响下,探测器用量最大可节省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