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军队后勘组织形态现代化是军队后勤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实现后勤现代化程度的过程。研究军队后勤组织形态,是认识军队后勤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后勤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科学认识军队后勤组织形态现代化,目的是使后勤结构与功能深度耦合,最大程度地生成和释放保障力。军队后勤组织形态现代化,从状态结果看,包括科学的权力运行、科学的组织模式、科学的制度安排、科学的功能实现;从动态过程看,体现了渐进性、历史性和体系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具有人类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凭空诞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中国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下,在探索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诞生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历程中,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稳步、有序地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既定目标。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整体推进、科学发展过程中,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政治以何种形态出现、发挥何种作  相似文献   

4.
按照依附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过程及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教育现代化有很强的依附性特征。基于此,中国教育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在利用依附发展特性的基础上,摆脱、超越对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依附;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处理好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以此促进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视作中国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的漫长过程,那么辛亥革命就是这一漫长过程中质变的转折点。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意识现代化进行了强有力的推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回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鸦片战争被迫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进程,一路艰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并在新时代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成果。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厘清了中国的现代化与以往西方的现代化大有不同,鉴于每个国家国情和文化历史的差异性,西方现代化并不具有“共性”,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国家,而中国做到了运用西方现代化的“共性”与中国国情或者具体实际“个性”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全新的现代化指南。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报》刊文指出,过去300年里,从传统教育、学位教育到终身教育,从非规范教育、标准化教育到多样化教育,从黑板教育、电气化教育到信息化教育……这些现象用什么概念来概括呢?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把它们概括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现实"。他说,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系统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与经济现代化紧密相关。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武升研究员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的最终体现。在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文化现代化思想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他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为文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回答了涉及中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并且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践中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近代、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艾森斯塔德指出 :“现代化是从 17—19世纪形成于西欧和北美 ,而后扩及其他欧洲国家 ,并在 19世纪和 2 0世纪传入南美、亚洲和非洲。”① 卡恩认为 :“这种或那种形式的现代化是今天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趋势。”②在这个当前世界的历史潮流面前 ,如何选择适合本国的社会发展模式 ,如何真正能给本国人民带来实际效益 ,这是许多正在走向现代化、加快社会发展的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然而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没有经过充分工业…  相似文献   

10.
张昭 《中国军转民》2023,(12):26-27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价值目标、本质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辨证关系,以及世界背景下人类和平发展的正确通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既不同于西方传统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化,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把握,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肖志民 《国防》2001,(8):4-5
要保证国家安全必须建设现代化的国防,而国防现代化要求必须有现代化的人防。国防现代化的内涵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今高技术战争中,国防现代化不仅包括军队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等,而且包括国防相关系统的现代化,其中现代化的人防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坚持民族团结,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与民族性。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降,中国军事现代化失误在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误导下,西方以社会全方位转型为前提的军事现代化在中国蜕变为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建立现代军事系统,军事现代化置社会整体转型于不顾,以"单骑突进"的错误方式进行运作,并影响了几代人.然而,传统社会结构内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现代化军事系统,这一失误源于对西方文明浑然一体的结构缺乏深刻了解.  相似文献   

14.
加快兵团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是兵团屯垦戍边的第一要务。在“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过程中,农业的潜力和作用是有限的,必须突破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格局,把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兵团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强化和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加速二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对此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同志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以后,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这一方针,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文化环境有了较大改变 ,这极大推动和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健康发展。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目前我国的文化环境中也出现了一些文化“滑坡”、人文素质下降等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所以 ,要高度重视新时期文化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文化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文化发展的水平与状况 ,它包括国家的统治思想、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的道德面貌、舆论导向、社会风气以…  相似文献   

17.
窦爱兰  葛耕富 《国防》2005,(10):14-15
一、信息化与当代社会我军的现代化“m odern”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最先使用的,表达一个新的观念体系,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与中世纪对立的新时代。“现代”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时间尺度,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过程;一层是作为价值尺度,它是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现代化作为文明的一个表征,作为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表征,其发展动力是科学技术。美国学者布莱在《现代化的动力》中指出:“如果必须给‘现代化’下一个定义,那么可以这样说,它是历史形成的各种体制对迅速变化的各种…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主要从事吸纳、处理、发送信息资料的过程性活动。由于其所操控的信息资料量大 ,因而在其过程性活动中必然对社会具有导向作用。充分认识并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导向功能 ,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对准确定位新时期图书馆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引,既跨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卡夫丁峡谷”,又全面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优势。其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自发发展模式的超越;价值基础是坚持“人民至上”,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至上”价值观的超越;自然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征服自然”发展范式的超越。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性,不仅有利于从学理方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科学体系的真理性,也有利于我们增强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20.
科技强警是警卫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必须紧紧围绕警卫部队的根本任务 ,促使警卫信息情报工作、武器装备、方式手段现代化 ,决策指挥自动化。科技强警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 ,立足警卫部队实际建设信息化 ,构建安全保密的信息网络防护体系 ,警卫人员要有强烈的信息创新能力、利用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消除科学技术代替人以及重建设、轻管理 ,重硬件、轻软件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