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坚决同“左”倾错误作斗争,促成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领导红军坚持北上抗日,胜利到达陕北;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把陕北根据地变成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进行抗日战争的前进基地。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4.
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两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  相似文献   

5.
徐世强 《军事史林》2010,(12):10-17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关系到长征的成败,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然而,能不能建立新的根据地,并不完全取决于党和红军的主观意愿,而要取决于敌我双方力量上的较量。  相似文献   

6.
红军正确选择陕北为落脚点,是因为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保证,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做引导,有对陕北诸多有利因素的分析与把握,而这一切,都与遵义会议的胜利分不开.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红军迅速摆脱军事上的被动,战胜张国焘分裂行为.正确选择落脚点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红军正确选择陕北为落脚点,提供了思想保证;三,遵义会议确立的中央领导集体.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能够引导红军走上抗日前进阵地;四,遵义会议确立的党中央能高瞻远瞩,正确分析和把握陕北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的条件,率领红军走向陕北.  相似文献   

7.
从战略转移到战略转变的理论先导──长征前夕毛泽东所著《游击战争》初探曾庆洋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得以顺利地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  相似文献   

8.
70年前,红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万古流芳,内涵丰富。而团结精神则是其深刻内涵之一。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高举团结的旗帜,正确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得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各路红军之间和红军同少数民族之间,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万众一心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光耀千秋的辉煌篇章。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并进而传承长征中的团结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党的旗帜下的紧密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必备前提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  相似文献   

9.
甘肃陇南宕昌县的哈达铺,是自古商贸较为发达的历史名镇.在红军长征史上,因红军三个方面军都经过并在这里开展了重要活动,又被誉为"红色哈达铺".哈达铺是红军长征最终落脚陕北重要决策的起始地:党中央在这里决定了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正确方向;红二方面军在这里制定了《成徽两康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将这里作为实施《岷洮西固战役计划》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长征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哈达铺整编,增强了部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为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力保证.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补给地,哈达铺人民为红军长征做出了卓越贡献.党的民族政策在哈达铺的制定和实施,团结了各族人民,丰富了党的民族理论.凡此种种,彰显了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汪玉明 《军事史林》2016,(12):13-20
红军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红军长征,先后有六支队伍加入,其中以中央红军为主力和主体.由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随中央红军长征,因此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显得极端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中革红军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中央红军长征,方向在哪里?落脚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性,无论给予多么高的评价都不为过.这是因为遵义会议解决了中央红军长征中最迫切的军事路线的问题,实际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生死危亡的历史关头,党和红军得以挽救,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一切的改变,早已酝酿在遵义会议前的一个半月的时间中.其间,党中央相继召开了通道、黎平和猴场会议,及时地转变了战略方向,稳妥地纠正了军事领导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正>陕北红军[1]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的重要成果。目前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领域,学界较多关注陕甘边根据地和陕甘边红军,对陕北根据地及陕北红军涉猎偏少,研究主要集中在陕北红军的建立过程、陕北革命领导人与陕北红军、陕北红军名称辨析、陕北红军与长征胜利等方面,[2]鲜少专门总结陕北红军的建军模式与经验,诸如陕北红军如何创建壮大、陕北红军的兵源构成、党组织与群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陕北红军的成军模式及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  相似文献   

13.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的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战争.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和依靠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举行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了粉碎强大敌人"进剿"、"会剿"和"围剿"的重大胜利,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的胜利会师,为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领导土地革命战争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了伟大的理论创造,正确地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和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的道路,人民军队的建设,战争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并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地论述了研究、指导战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土地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造,为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和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条件下保存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胜利地克服了坚持退却逃跑并实行成立第二党的张国焘的危机,正确地领导了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救亡运动,正确地解决了一九三六年的西安事变,组织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神圣的抗日战争的爆发。”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最远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份,攻占60多座大小城镇,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相似文献   

16.
今年10月4日,是刘志丹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日。刘志丹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忠心赤胆,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毛泽东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一、西北红军的主要创建者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是刘志丹一生的宿愿。他从青少年起,就对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十分崇敬。特别是在五四运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下,他崇尚科学民主,反对封建压迫。他生长在贫瘠落后的陕北,亲眼…  相似文献   

17.
魏庆 《国防科技》2006,(9):86-88
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两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率领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后,无论是党的瓦窑堡会议还是洛川会议,张闻天都有多方面的理论贡献,学界对此有较多论述。但对张闻天在1937年洛川会议前后关于持久抗战战略的思考,学界关注较少,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军事文摘     
长征何耐确定落脚陕北红军长征途中落脚陕北,是中共中央率领红军于1935年9月18日占领哈达铺后,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知陕北有苏区存在,中央领导人作出的抉择,而在同年9月28日榜罗镇(属通渭县)政治局会议上正式确定的。(摘自《瞭望》)  相似文献   

20.
正"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这首歌曲听来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面对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领导给革命带来的巨大挫折,红军将士们仰望北斗,深深怀念在毛泽东正确领导下"红旗一展满地红""杀败蒋匪百万兵"的胜利光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