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被誉为“第三次解放”的中国农村税费改革,于2000年春在部分地区展开试点,今明两年全国大部分省市也将展开。作为试点地区的农村迎来了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和机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担负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地区深入扎实地进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实现了改革的初衷。那么,作为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紧密相连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何种境遇?该如何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税费改革,既关乎国家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又涉及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极为重要的方面,值得各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高度重视。 该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对农村税费改革中民兵训练经费保障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特予重点推出。  相似文献   

3.
岳惠来 《国防》2006,(7):4-5
近年来,全国各地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加大了后备力量建设的改革力度,摸索出了“模块化编兵”的后备力量编组方法,并就如何树立与军事变革要求相适应的“模块化”编兵指导理念、如何构建与应急行动任务相匹配的“模块化”力量编成布局、如何建立与编兵方式改革相对接的“模块化”建设运行机制等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指导和推进后备力量建设改革,进一步提高后备力量整体建设水平,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推行后备力量编兵改革,是一个创新性很强、牵涉面很广的实践课…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改革转型,满足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需求,是一个需要加强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龙义和 《国防》2009,(12):32-33
国务院和总部关于后备力量建设改革的构想,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改革的坚定决心,标志着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新军事变革大潮和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已进入转型期。这个转型是在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赋予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6.
重庆直辖的十年,是重庆市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十年来,重庆市党政军各级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总部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一系列的重要决策指示,深化调整改革,完善领导体制,健全法规制度,促进了全市后备力量建设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建中 《国防》2003,(9):39-40
进入新世纪,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争形态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军事战略,一场以抢占信息化战争战略制高点为目标的新军事变革正在蓬勃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完成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后备力量建设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自觉适应这场变革,谋求新的  相似文献   

8.
朱启 《国防》2005,(1):23-24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着眼国际形势,立足国家和军队改革发展的大局,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近几年,各级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适应“两场”需要,积极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但我们也要看到,当今时代,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一些主要国家都在积极调整国防力量结构,现役武装力量在精干中求强、后备力量在互补中求精,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加速推进,既给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9.
李东军 《国防》2005,(10):6-7
当前,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世界军事变革迅猛发展,战争形态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使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必须着眼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以信息化牵引和带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一、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调整优化国防后备力量组织结构近年来,各地以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科技参战、科技支前、科技保障能力为基点,深化民兵、预备役部队调整改革,下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组织结构有了明显进步,整体战斗力水平得到…  相似文献   

10.
邓新生 《国防》2016,(9):24-26
当前,随着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防动员由过去的"条块分割"时代走向了"整体建设"之路.面对形势、职能、使命、要求的变化,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必须牢固确立改革强军思想,积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特点,把握新规律,坚持"五个当好"和"四铁"要求,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华北民兵》2004,(11):1-1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关键在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部队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推进后备力量建设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努力探索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机制,造就高素质后备力量人才方阵。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怎样发展?天津市宝坻区人武部部长顾玉健,站在军事斗争准备的最前沿,抢占世界军事变革的制高点,用他对党和军队宗旨的无限忠诚和模范实践,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岗位上写就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相似文献   

13.
陈红海 《国防》2012,(8):36-38
后备力量建设调整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新形势下,要围绕"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按照"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要求,坚持科学统筹,勇于开拓创新,稳步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调整改革. 一、坚持任务牵引,调整改革国防后备力量编组和管理 编组和管理是后备力量建设发展的基础工程.要坚持任务牵引,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深化后备力量编组和管理调整改革.  相似文献   

14.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江主席关于“扭住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放松”和“扭住军事斗争准备不放松”的重要指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对省军区来讲,就是要在努力探索信息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之路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增强信息战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搞好信息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顶层设计。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信息化含量明显提高,客观上要求国防后备力量必须提升信息含量。当前,各地对信息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热情是高涨的,但标准不统一、建设目标不明确和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  相似文献   

15.
史爱清 《国防》2006,(5):25-25
新形势下的后备力量国防教育,必须从后备力量队伍的实际情况出发,改革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一要结合“两场”发展变化设定教育目标。新形势下,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历史任务紧迫而繁重。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国防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激励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战斗意志和进取精神上来,放在增强民兵预备役人员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上来。二要把握后备力量国防教育的特殊性。后备力量分布…  相似文献   

16.
彭水根 《国防》2008,(7):20-23
国防后备力量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新军事变革深入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不断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创新发展,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军委总部和军区党委首长的正确领导下,军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形势,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战区国防后备力量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钱南忠 《国防》2007,(4):34-3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形成了一整套激励与约束机制,这套机制在促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这套机制中的许多内容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亟待重新构建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一、搞好后备力量结构转型的总体设计 由于后备力量结构转型必将牵动后备力量规模、建设方式、兵役制度、动员法规、军事指挥体制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变革,因而需要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使命,继续坚持将后备力量建设融入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思考,进行总体设计和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20.
曾光明 《国防》2005,(6):9-9
新形势下,广东省韶关军分区坚持理论先导的方针,紧跟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步伐,紧贴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把军事理论研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拨出10万元作为军事理论研究专项经费。目前,从分区到人武部基本形成了“领导带头、人人参与”的军事理论研究氛围。近几年来,全区干部先后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理论研究文章200多篇,明显提高了干部的理论素养,有力地促进了后备力量建设。2004年,他们又集中研究撰写了100多篇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论文,经专家评审,选出52篇汇编成《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探索》一书。其中,《紧跟军事变革步伐,推进民兵预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