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才用人,我党历来主张德才兼备,早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了“德才兼备”的干部任用标准,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又进一步阐明“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与才,两者孰重孰轻?古人云:“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为官先要立德,德厚方可为官。  相似文献   

2.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努力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准确性和公信度,需要在考察和把握党员干部“德”的过程中坚持“五个结合”。  相似文献   

3.
刘清善 《政工学刊》2010,(12):48-49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新要求。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这一新要求,对于加强干部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新形势下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要树立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形成干部立德的长效机制,完善德才的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这既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和特殊要求。联系实际,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必须树立重用老实人的导向。  相似文献   

6.
习主席深刻指出: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组织选人,严格政治标准,聚焦备战打仗,合理规划人才成长路径,积极为官兵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消除后顾之忧,努力开创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为强军兴军汇聚智慧力量。达者须凭德行深,以德为先立标杆。忠诚是军人的第一品德。习主席深刻指出,“政治标准是我军人才第一位的标准,政治要求是对我军人才最根本的要求”“政治上不可靠,本事越大危害越大”。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严把政治品德关,把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落实到选人用人每个环节,确保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  相似文献   

7.
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是否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判断一个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相似文献   

8.
提高党委选人用人能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增强考察识别干部、知人善任、依靠政策办事、执行群众路线、解决棘手问题等能力和修炼人品官德素养,为部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推动科学发展赢得主动权。  相似文献   

9.
李鹏 《政工学刊》2003,(10):58-58
用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用对一个干部,暖一片人心,调动一批人的积极性;用错一个干部,寒一片人心,挫伤一批人的积极性。在选拔任用干部上,重实绩、看表现,广大干部心气就顺,干工作就有动力;如果迁就凑合用干部,平衡照顾用干部,甚至搞人情关系、老乡关系,不仅干部的心思不能集中,还会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要端正用人导向,关键在于坚持“三个统一”。(一)重人品与重素质相统一。为官先会做人,尽职必须有才。选人用人应以“德”为先,把人品放在第一位。在此前提下,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把那些懂管理、爱基层、素质全面的优秀干部提拔使用…  相似文献   

10.
正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标准选人用人,下大力解决选人用人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一、破除主观随意思想,确立鲜明的选人用人标准。必须破除"软标准"的思想,纠治选人用人标准上的主观性、随意性,做到"三个坚决不用":一是注重德的考量,品行不好的坚决不用。重点突出"四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总书记明确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关于选人用人原则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培养、选拔、任用干部的新标准,也是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那么,领导干部如何培树良好的道德修养呢?  相似文献   

12.
胡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从一定意义上讲,胡主席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提升海军政治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唱响正气歌     
正气扬则邪风止。风气正,部队受益;风气坏,事业受害。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部队改革发展的正能量,要坚决向不正之风宣战,向顽症痼疾开刀,向“军队样子”看齐。一、向不正之风宣战。要做到“14个坚持”,防止“14种歪风”。即:坚持“两个坚持、三个注重、四个反对”的用人导向,选人用人既看测评票数,更看政绩指数;反对提拔升迁不靠组织靠个人,拉关系、找门路、“搭天线”的“跑送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出实策、求实效;反对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报喜藏忧的“虚假风”。  相似文献   

14.
“大政工”思想是相对计划经济条件下比较单一封闭的思想政治工作思路而言的 ,它要求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按照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标准培养人、教育人、选拔人、任用人 ,大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四有”新人。同时 ,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出发 ,以大视野、大思路全面分析与把握社会现实与群众思想心理变化规律 ,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厚度” ,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 ,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大政工”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5.
孔涛 《政工学刊》2007,(4):21-21
松下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先生曾讲过,用人只需要60分的标准就可以了。“60分”的用人标准在某些人看来,要求的确是太低了!因为我们在用人中常常追求的是完美和卓越。但符合这种标准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于是我们常常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况!孔子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讲得就是,如果我们遵循过于苛刻的人才标准,那么我们将永远无人可用,这与松下幸之助先生“60分”的用人标准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遵循松下先生的忠告,适当降低人才标准是拓宽我们人才选拔范围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宣政 《政工学刊》2012,(6):64-65
胡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五德"用人标准和用人导向。这既是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新发展,又是党员干部品德修养的新要求。党员干部之德,关乎党的形象,关乎干部威信,一旦丧失,轻则腐败堕落,重则亡党亡国。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从党员干部修德  相似文献   

17.
刘金利 《政工学刊》2002,(11):43-44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第一 ,树立“论德排辈”、“论才排辈”的新观念 ,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论资排辈是一种传统落后的习惯势力和旧的用人观念 ,长期以来影响和干扰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已成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一大障碍。近年来 ,虽然培养使用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但论资排辈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比如 :“十年媳妇熬成婆”、“任职长、兵龄长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年龄‘末班车’照顾上车 ,年轻人还有机会”。要彻底破除论资排辈的旧观念 ,关键是各级领导要树立“论德排辈”、“论才排辈”的新观念。“论德排辈…  相似文献   

18.
干部在军队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决定了各级党委在准确识人、公道用人上的责任和义务。各级政治机关具有干部使用的建议权。因此 ,准确识人 ,为党委、首长公道用人提供可靠依据 ,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识人过程中 ,容易产生四种偏差 :(一 )视角差。对人的看法上往往容易产生一些偏见。一曰“近视” ,即把识人用人的着眼点 ,放在自己“目力”所及的小范围内 ;二曰“短视” ,即把识人用人 ,局限于眼前利益或个人局部利益上 ,缺乏长远眼光 ;三曰“斜视” ,即不能辩证识人 ,把德与才、优点与缺点放大或缩小来看。(二 )地位差。多数情况下 ,领导…  相似文献   

19.
胡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领导干部作为军队的中坚,更要自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带头践行核心  相似文献   

20.
樊斌 《政工学刊》2002,(6):42-42
《礼记》上说 :“德者 ,得也。”意思是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崇高的品质之后 ,才会有所得。“士有百行 ,以德为先” ,凡事以“德”为先 ,就能得到世人的尊敬。我军从来都是遵行“德”的典范。这也是人民子弟兵深得人民群众爱戴的原因。当代军人崇高的道德修养应是一项必备素质。古往今来 ,军必重“德”。如先秦的大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明确提出了将德的五条标准 ,即“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 ,特别强调将帅要有良好的精神品质 ,要求将帅做到对国家“进不求名 ,退不避罪 ,唯人是保 ,而利合于主”。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要求将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