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在设计阶段评价某轮式两栖车辆的水上性能,研究了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轮式两栖车水中行驶进行模拟计算的可行性.在车轮提升与非提升2种情形下,预测了给定工况下的车辆行驶阻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车体形状的阻力系数不同,采用车轮提升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小航行阻力,运用数值方法预测阻力、优化车体外形是两栖车辆水上性能的有效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外军两栖车辆水上推进装置的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当今外军典型两栖车辆的主要性能指标,对水上推进装置进行了分类,定性分析了各种水上推进装置的工作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FT-C牵引车模型的试验结果.通过对水上推进装置产生的推力和两栖车辆水上行驶的阻力分析,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最后根据实际需求对履带划水式、喷水式、螺旋桨式3种水上推进装置进行了综合评估,其结论对新型两栖车辆的论证、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两栖车辆形体优化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两栖车辆水上行驶时,车体包络线对黏性阻力的影响问题,基于RANS方程结合k-ε湍流模型,利用"刚盖"假定,不计兴波阻力及来流湍流度的影响,进行了某两栖车车体模型静水航行的数值模拟.分析了车体在特定速度下,车体包络线的局部改变对黏压阻力系数和摩擦阻力系数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模拟结果,提出了对车体局部细节的优化意见.  相似文献   

4.
关于排水型两栖车辆水上航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引入造船学的有关理论,从理论和实验基础上研究履带式排水型两栖车辆水上航行所遇到的阻力,以形状阻力和兴波阻力为主.高速航行时,兴波阻力上升为主要阻力成份,它是阻碍排水型两栖车辆水上航速提高的主要原因,由此文中提出了排水型两栖车辆水上实用极限速度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两栖车辆水上阻力难于预测的问题,研究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外流场数值计算方法,提出结合车辆水上运动模型预测车辆高速航行时水上阻力的方法,分析了外流场数值计算中数学模型、定解条件、两相流模型以及流场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处理方法等问题;通过修改刚体空间运动方程,构建了两栖车辆水上运动模型,实现了引入车辆水上运动模型的两栖车辆水上绕流场计算.试验结果表明:基于CFD的两栖车辆水上阻力预测方法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新型两栖军械装备在水上浮渡行驶过程中,为提高航行速度,减小车体阻力,在设计过程中加装一套高度可调式悬挂装置,该装置较好地解决了减小阻力、提高航速的问题。但是安装有可调式悬挂装置的两栖军械装备在抢滩登陆过程中,在陆地悬挂装置放下的操作时机问题,一直是困扰驾驶员的技术难题。悬挂装置将陆地行动部分放下过早会直接影响冲击过程中水上航行的速度,过晚会导致两栖装甲装备搁浅。  相似文献   

7.
两栖车辆水阻力构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排水型两栖车辆的水阻力构成,当两栖车辆高速航行时,形状阻力占主要成分,形状阻力是影响两栖车辆水上机动性的主要因素,模型拖曳试验结果验证了该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突破传统排水型两栖车辆“阻力墙”现象,提高两栖车辆水上航速,从蛇怪蜥蜴高速踏水机理出发,设计一种新型轮一叶复合式水上仿生推进装置,采用滑移网格和动网格方法对不同转速下的推进装置三维模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滑移网格和动网格方法在计算结果上获得比较一致的结果,动网格方法更能反映模型的真实运动情况,而滑移网格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同时显著减少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9.
基于轮地相互作用力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滚动阻力数学模型,采用此数学模型,建立了包含平均坡度和平均滑转率的电传动车辆推进功率数学模型.对推进功率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模型预算的推进功率更接近实际车辆行驶工况.以6×6混合电传动车辆为例,分析了几种比能量的动力电池组静默行驶时间与整车质量的关系,并对动力电池组的匹配选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电传动车辆的功率预算、整车质量预算、动力电池组选型匹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由17人组成的四川省自贡军分区水上民兵应急分队,是第一支成建制进入映秀镇的水上民兵应急分队,是第一支从水上救出受灾群众的水上民兵应急分队,是第一支在汶川映秀镇救人和运送物资最多、贡献最大的水上民兵应急分队,创造了民兵在5·12地震中水上运输的奇迹。最近,四川省军区通报表彰了自贡军分区水上民兵应急分队。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估算履带式两栖装甲车静水阻力的数学模型,在车辆主要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可对该型两栖车进行设计阶段的阻力预测:并针对某型两栖车进行了阻力计算。将两栖车辆的静水阻力分为摩擦阻力Rf剩余阻力Rr.等两部分,把实例估算结果与实车阻力试验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在该车常用航速范围内,误差较小。随着航速的提高,总阻力中摩擦阻力成份逐渐减少,而剩余阻力成份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两栖车辆模型拖曳试验中的阻力换算关系,通过分析模型与实车各阻力成份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根据模型阻力试验结果估算实车阻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将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 Warping)算法应用于地面车辆目标的分类识别中。基于微多普勒效应原理,建立了轮式车辆和履带式车辆雷达回波模型,对两种车辆目标微多普勒信号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测数据,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在杂波抑制及速度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将提取出的车辆目标的累积失真距离作为目标分类识别的依据,实现了轮式车辆和履带式车辆的自动分类。基于实测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都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火灾危险性分析,给出了地铁车辆自动灭火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借鉴欧洲地铁车辆消防的先进经验,提出了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解决方案,开创性地提出将地铁车辆和车站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整个地铁系统的防灾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中,针对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定子阻值改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利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MRAC)技术对转子磁链进行了观测,并且设计了一种滑模速度调节器代替PI调节器,构建了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System,MRAS)和滑模速度调节器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磁链的准确快速辨识,具有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强等优点,适用于温度变化较大的场合,为军用车辆电驱动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单一平台在探测能力和信息获取方面的局限性,提出构建基于空中、地面、水中平台的多平台人机协同控制与决策系统的体系结构,该系统的特点是有人参与决策,可实现有人平台和无人平台的协同。分析了地面指挥控制与决策中心及各平台应具有的功能,并对人机交互软件界面进行了总体设计。给出了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及多平台协同跟踪与决策过程,验证了所提系统体系结构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两栖装甲车辆装甲板裂纹现象,设计了表面应力测试试验.通过对某型两栖装甲车辆进行试验,并对采集的数据处理分析,获得了车体裂纹频发位置的主应力分布,验证了装甲板表面主应力是导致产生裂纹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裂纹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近期内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的体系结构及作战模式,基于三代战机座舱普遍装备的多功能显示器,展开有人/无人机指挥控制界面的设计;基于人机工程学观点和飞行员的视觉习惯,从缓解飞行员的心理和生理疲劳的角度出发布置无人机编队的飞行参数,设计了有人/无人机执行协同对地攻击任务时包含巡航队形、战斗队形、任务类型、导航点切换等功能的指挥控制界面。为未来短期内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