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红军突破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历史“印痕”,它因惨烈、悲壮和辉煌而格外令人刻骨铭心.血战湘江,和后来的西路军蒙难、皖南事变,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 湘江战役是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在湘桂边境的湘江两岸与国民党军展开的一场空前激烈而又残酷的战斗.当时,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后,一路西进.此时,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的态势,企望在湘江东岸聚歼红军.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进退维谷中的红军,走到了生死存亡的一刻!这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相似文献   

2.
王树增 《国防》2016,(4):70-74
中央红军越过老山界之后,1934年12月12日,共产党中央在通道就“红军到底往哪里走”这个问题进行过一次短暂的讨论。讨论是必需的,因为那天凌晨,中央红军野战军司令部获得了一份国民党军目前位置和部署的情报,情报标署为“火急”。  相似文献   

3.
张军贤 《国防》2006,(5):80-8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没有能够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据地,以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万里长征。10月1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右翼,乘弥漫大雾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血战湘江在红军相继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慌忙调数十万军队沿湘江两岸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如果继续向湘江行进,红军势必会陷入敌人重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提出应力避与敌人在湘江一带决战,要在灵活机动中消灭敌人,迫使蒋介石改变部署。但是,这个建议被“…  相似文献   

4.
1935年,进入西南地区的中央红军与"追剿"的蒋介石和国民党军展开周旋。国民党军欲一举置红军于死地,红军则要在困境中奋力图存。遵义会议后重新执掌红军领导权的毛泽东,一开始并未找到最适合红军生存的途径。经过几次试探,他很快敏锐意识到红军不能与国民党军展开硬碰硬的较量,而是要审时度势,毅然决然选择最有利的生存道路。一旦固有思维消解,在崇山峻岭、国民党方面又各自为战的西南地区,前路就豁然开朗。最终,红军在金沙江脱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这一段历史充分证明,准确估计自己的力量,打破既有思维模式,对政治力量而言,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是在由博古掌握领导权的中共中央执行"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历史背景下,经历的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场极为被动的战役,整个过程悲壮惨烈。经此一役,红军由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此役后,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深刻吸取教训,纠正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得党的革命航船从此乘风破浪,直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相似文献   

6.
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连同后方机关共 8.6万余人,开始突围西征。11月中旬,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桂边界。蒋介石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才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不是南下,而是西进,进而判断红军“必沿五岭山脉,循肖匪故道, 经兴、全西窜”,于是急急忙忙调兵布防,企图“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7.
从1930年1 1月至1934年10月,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的大胜与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中,共牺牲了9位师长.本文讲述的是来自他们中五位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韩伟 《军事史林》2016,(11):3-7
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畏敌如虎,在仓促率领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中,又消极避战,结果,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时,险遭覆灭,8.6万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任全军殿后的红5军团34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领率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任务.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大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9.
直罗镇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15军团结协作,于1935年11月在陕西省鄺县(今富县)直罗镇地区对国民党军的一次歼灭战.此役消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扭转了形势,对整个战略全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高度评价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相似文献   

10.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除15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游击战争外,江西、福建等地一些苏区还有一些红军游击队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能够建立起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坚持的时间也长短不一,以致史籍中没有或很少提及。但这些没有能够建立起巩固的游击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所开展的游击战争,同样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同样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组成部分,不应被后人忘记。  相似文献   

11.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红六军团、红二军团、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分别与黔东“神兵”、黔西北的绿林游民武装、黔川的哥老会、川康的袍哥土匪打过交道,或吸收改编或坚决斗争,为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抗日前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展的争取西北哥老会共同抗日的工作为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静宁、会宁地区会师减少了阻力,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的红军第4军,是人民军队初创时期“全国红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建设最好的一支红军”。因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当时中共中央和湖南、江西、广东省委在一些指示、报告、通报中,都称红4军为“朱毛红军”。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也亲切地称呼红4军为“朱毛红军”。朱德、毛泽东的名字与红4军浑然成为一体,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对这支主力红军的爱戴和敬佩。“朱毛红军”实际已成为红4军的代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就是由活动于井冈山的“朱毛红军”逐步发展形成的。南昌起义部队与秋收…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各地红军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和其他各苏区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为了表彰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制作了三个等级的红星奖章。  相似文献   

14.
所谓“转兵”,是从战略层面而言的,指改变了之前的战略方向和计划,确定了新的战略方向和计划,而且部队根据新的战略方向和计划展开了行动。以此观之,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一直保持“西进”的进军状态,并在通道会议前已明确了“入黔”的进军路线。通道会议决定“继续西进”,并未改变红军的进军方向,更没有放弃与红2、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不宜称“通道转兵”。通道会议后中央红军仍是按照先西进然后北上会合红2、6军团来部署,于是林彪、聂荣臻于1934年12月16日提出了向贵州甚至川南进行大范围机动的“重新布置”建议。随后召开的黎平会议,综合分析李德、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等人的主张,经过激烈争论,最终放弃与红2、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确定了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正式形成决议,所谓“转兵”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5.
湘江战役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以来最险恶的一仗,也是中央红军整个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仗。这是"左"倾军事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总结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得深刻的时代启迪,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有了秘密“武器”,可是博古、李德不会用1932年初,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第3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缴获了大量敌人的装备,包括多部无线电电台。为此,中革军委决定将总参谋部执行侦听、侦收敌人电台信号、从中获取情报的侦察台从通信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军委2局,专门执行无线电侦察任务。军委2局成立后,在局长曾希圣的领导下,侦听能力迅速提高,通过刻苦努力,多次破译了国民党军的多种版本的密电码,为红军反“围剿”提供了可靠情报。在中央红军长征前,中革军委2局基本上已经具备了破译国民党军队各类密电的能力,成为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秘密武…  相似文献   

17.
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秘密谈判史实查证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秘密谈判史实查证经过李正堂红军长征前夕,曾与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的代表进行过一次谈判,向陈借道并达成协议。新中国成立后,当朱德、何长工在他们的回忆录中首次向外界披露此事时,曾在史学界引起轰动。许多人认为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道理很...  相似文献   

18.
朱德于1934年10月随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及红军总部、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长征初期,朱德对博古、李德的瞎指挥导致红军处处被动挨打十分不满.想方设法减少红军的损失。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后,朱德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赞同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后不久,由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举动,朱德被迫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其间,在处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与张国焘右倾分裂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努力说服争取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为最终战胜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取得长征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粉碎了几十万人的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原因很多,而建立于中央苏区时期的红军技术侦察工作为粉碎敌“围剿”和保证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电台,从敌人手中“拿”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执行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连续打破国民党军3次大规模“围剿”。随着中央苏区3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蒋介石不顾中共中央提出的共同对日作战的主张,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阴谋策划对中央苏区的第4次“围剿”。在以往的作战中,情报的获取主要是靠派侦察员  相似文献   

20.
黎汝清同志的近作《湘江之战——中共历史上的一大悲剧》,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作者在代后记中宣称此作“就历史真实来说,百分之九十五是真的,可以当作准历史来读”。然而,我们读过之后,感到作品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严重失实。在此,仅就几个问题与作者商榷。一、关于湘江之战作者在代后记中说:“很多史料(我不敢说所有史料)都指责王明‘左’倾路线执行者撤离中央苏区是大搬家、抬轿子,所以遭致湘江一战红军损失过半的惨败。这些史料只给你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