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防》2008,(7)
趁火打劫,也就是乘人之危。其本意是趁别人家里发生火灾,一片混乱,自顾不暇之机,去抢劫别人的财物。这一计策很早就产生了。《孙子·计篇》曰:"乱而取之。"《十一家注〈孙子·计篇〉注》:"杜牧曰: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作为一种计名,  相似文献   

2.
在<孙子·用间>中,孙子将间谍分为五类: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反间,就是"因其敌间而用之",是一种"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计谋.杜牧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这样解释反间: "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使用反间计的方法,一是用重金收买敌方间谍,使之为己效力;二是设法欺骗敌方间谍,让他将我方故意散布的虚假情报当成真情报,从而诱使敌人上当受骗.下面的例子,就是实施反间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3.
欲擒故纵,源出<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鬼谷子·谋篇>云:"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太平天国·文书>也说:"欲擒先纵,欲急姑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  相似文献   

4.
“形”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著名军事典籍《孙子》兵法,就有以“形”立篇的专门篇章。本文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形”与“示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孙子·形篇》之“形”是表示军事实力的概念《孙子·形篇》中“形”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个问题在古今众多的《孙子》兵法的注家中,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读了他们对于“形”篇之“形”的注释,使人感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很有影响的《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注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李筌注曰:“形谓主客、攻守、八阵、五营、阴阳、向背之形”。杜牧注曰:“因  相似文献   

5.
以逸待劳     
毛元佑 《国防》2008,(6):75-76
以逸待劳的理论与实践,在古代的兵书和史书中,有着许多的阐述和记载.如<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相似文献   

6.
张旭  仲辉 《国防》2009,(11)
金蝉,即夏天在树上叫的"知了".它在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但形体却保持不变.将其作为一种计名,由来已久.如<幽闺记>言:"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西游记>第二十回:"却说那行者、八戒,赶那虎下山坡,只见那虎跑倒了,塌伏在崖前.行者举棒,尽力一打,转震得手疼.  相似文献   

7.
偷梁换柱,源出于"换梁易柱"的传说.据说夏桀、商纣两人力大无穷,能够倒拉九牛,换梁易柱.后来,换梁易柱变成了偷梁换柱.如<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偏偏凤姐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是可伶可叹."  相似文献   

8.
釜底抽薪,源出<淮南子·本经训>:"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相似文献   

9.
调虎离山     
调虎离山,源出于<管子·形势篇>:"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入主,天下之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蛟龙待得水而后立其神,人主待得民之后而成其威.故日: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兽之猛者也.  相似文献   

10.
传本《孙子》十三篇当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著录的“《孙子》十六篇”,而非《汉志·兵书略》所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三”与“六”之差异,实际是古籍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误所致。后人受汉代学术分类所拘,往往先入为主地对联孙子》有了“兵书”之类的判断,故而习惯于在《兵书略》寻找《孙子》,而对著录《诸子略》的《孙子》察之不深。  相似文献   

11.
一、军事战指在非军事问题上的应用 孙子思想得以广泛应用的特点 1.孙子所阐述的全胜之计。 2.重点:避免冲突/杀伐,兵不血刃而取胜。  相似文献   

12.
李代桃僵,源出于<乐府诗集·鸡鸣篇>: "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  相似文献   

13.
浑水摸鱼     
浑水摸鱼,也作"混水摸鱼".原意是趁着水浑浊鱼儿看不见,伸手将鱼捉住.后来比喻乘混乱之机,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比如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五>:"其余那些人,有的浑水摸鱼,乘机会弄个资格.他们没有品行,没有学识,在国家太平的时候,永远没有希望得到什么优势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妙笔话兵圣 挥洒论兵经──读《孙子评传》沙丹反映一代兵圣孙武的生平及其兵学思想的佳作《孙子评传》已经面世。它是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文化名人评传丛书兵家系列中的一部,由黄朴民博士以数年潜心孙子研究之积累,精心编纂而成。全书分上、下两篇,计14余...  相似文献   

15.
再读者,非第二次读也,是再三研读之意也;作为《孙子》迷,再三研读之余,笔者偶得几个新认识: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二、存世《孙子》可能存在错简及传抄之误;三、存世《孙子》提倡“愚兵”非“阶级本性的反映”. 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 公元前512年,经过吴国大将伍子胥的引荐,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事前,孙武应该早已经呈上自己的著作《孙子》,所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才会记载,“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武为展示用兵之能,遂有吴宫教战之轶事.“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相似文献   

16.
《孙子·形篇》,从宏观上论述了军事实力问题后,又提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样一个增强军事实力的重要的原则。既然军事实力的强弱是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而要赢得战争的胜利,离开这个物质基础专事诡谲之汁是不行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实力强大到“能为胜败之政”(即掌握胜败的决定权)呢?孙武的结论是“修道而保法”。所以搞清楚孙武讲的“道”与“法”是十分必要的。孙武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计篇》)对孙武说的这个“道”。杜牧释之为“仁义”;张预注之为“抚众”,即所谓“以恩信道义抚众”者。他们都把“道”看成为可使自己上下一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以郭化若同志把孙武关于“道”的那段话翻译成这样的现代汉语:“政治,是讲使民众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怕危险。”据此,不少人就把“修道而保法”里的“修道”,理解为“修明政  相似文献   

17.
一 军事情报的研究与军事情报实践相辅相成,其久远的历史,是与人类战争的发生发展相伴随的.以<孙子>十三篇成书为标志,约在2500年以前,中国就已经诞生了体系完备的军事情报思想.然而,军事情报学这一"研究军事情报的特性,揭示军事情报工作的规律,并指导其实践的学科"(糜振玉、刘继贤主编:<军事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概要>,58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作为军事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之一,其历史却仅有10余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指桑骂槐,比喻明着骂张三而实际上是骂李四.如<红楼梦>第十六回:"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第六十九回:"除了平儿,众丫头媳妇无 不言三语四,指桑骂槐,暗相讥刺."  相似文献   

19.
近期<文学故事报>刊发的<黄伯(应为"百",下同)韬自杀前哀叹:我为什么那么傻>一文第2部分第3段首句云:"黄伯(百)韬是国民党军队中惟一一个非黄埔系而当上兵团司令的."这不实.为存史求真,免以讹传讹,愚谨据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郭卿友主编<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上册等相关史料略作澄清.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火攻篇》"水可以绝,不可以夺"以往多释为水攻只能断绝敌军道路,不能夺取敌军蓄积、要塞或最后的胜利。实际上,大量战例表明,水攻威力巨大。唯其破坏性大且难以控制、不合于孙子战略思想,故"水可以绝,不可以夺"之"夺"应训"易",为"改易(河道)"之义。孙子提倡有效利用自然水体,反对毁灭性的水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