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是宋代编订的“武经七书”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灭隋战争中,屡建奇功。武德(高祖年号)9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即皇帝位。其文治武功,极为彪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之君。  相似文献   

2.
在武德建设上,孙子极为重视将帅的武德修养。这和他的将帅价值观分不开。在《孙子兵法》中他非常重视将帅在养兵用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把“将事”视为“五事”之一,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在他看来,要实现“安国保民”的军人价值目标,将帅是决定的因素。因而孙子非常重视将帅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武德素质条件。在其《兵法》首篇中,他即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是对将帅武德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将任将的基本标准。在以后的诸篇中,孙子对此“五德”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加以了阐释和发挥,形成了以“五德”为纲的将帅品德规范体系和具体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位干部在一次谈话中,将领导的“威信”说成是“信威”.乍听起来好似口误所致,但细细品味起来,却知是有意为之.我们的先人,凡智者或成大业者,必是以“信”得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与他以“信”取臣、取民有直接关系.他有句自惕自勉的箴规:“所贵者惟德行,何必要论荣贵”.就是说,一个人的荣华富贵是不必计较的,要紧的是他的德  相似文献   

4.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中,程咬金是最具传奇色案彩的人物,小说、评书、戏剧、影视都说他生性豪爽,为人鲁莽又有几分狡黠.他在梦中学得斧法,但只会三式半.后来他凭借这三式半斧法,使用一柄宣花大斧,劫得杨林献给隋炀帝的二十八万两皇纲银,又三斧定瓦岗,做了混世魔王.然而历史上的程咬金却不是这样,他既不鲁莽,又不使用大斧.《旧唐书》说,程咬金又名程知节,山东东阿人,“少骁勇,善用马稍”,是隋末农民起义军中少有的勇将,归顺唐王李世民后,“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屡建奇功.后绘图凌烟阁,死后陪葬茂陵.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来源是:古代战争实践催生了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我国古代的军事家、政治家总结战争实践经验创立了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中国古代的军事著作是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精髓:核心是“仁战”,作用是“德胜”,原则是“义战”、“人和”,治军方略是“师出以律”、“以治为胜”,军人职责是“精忠报国”、“唯人是保”,军人职业道德是爱军精武,军人武德标准是仁、义、忠、智、勇、严、信、礼。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国际价值和时代价值。创新发展先进的军事文化,必须吸取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一面多棱镜。中华民族的武德传统源远流长 ,独具殊辉 ,为世人所瞩目。由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原空军政治学院 )刘芳教授、徐德清副教授主编并被列为全国“九五”重点图书的《中华武德镜鉴》 ,就是一面纯洁道德、净化心灵、成就事业的双面镜 ,因而是褒扬中华武德优秀风范 ,鞭笞历史上军人失德之举 ,弘扬传统武德精神 ,系统阐明中华武德规范的力作。全书分为上下篇 ,上篇为风范篇 ,从“精忠报国”、“爱民保民”、“和军爱卒”、“智勇兼备”、“任贤使能”、“赏信罚必”、“善俘安降”、“将帅修养”等八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武德…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德文化起源于部落战争,成熟奠基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推进了武德文化的繁荣与创新;秦汉三国时期兵儒合一为主流的武德文化体系初步确立;由唐至明,中华武德文化经历了由衰微———复兴———衰微———复兴的曲折发展道路,民族魂在国危之秋崛起;从后金到满清,从清政府统一中国到辛亥革命,中华武德文化实现空前统一,革命性转型在反帝斗争中雏现。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靖,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北宋颁行的兵书《李卫公问对》,采取唐初君臣一问一答的形式,反映了李世民和李靖在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李靖向来以“论孙(子)、吴(起)之术”而闻名,军事学上造诣颇深。一部“卫公李靖兵法”可谓著名的兵书,以致唐代杜佑编纂《通典·兵典》时摘录它的内容达二十多处。至于唐太宗,虽然没有留下理论专著,但他的军事谋略与作战艺术是要超过李靖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武德文化的德性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先进武德文化不能离开传统武德文化的土壤凭空生长 ,必须移植传统武德文化的德性灵根。用德性视角审视我国传统武德文化 ,其“德胜”战略思想、以“唯人是保”为原则的道德规范体系、“仁战”思想是我国古代灿烂武德文化的精华。在人类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对我军道德建设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五代“神弓”射“大雕”——人民解放军防空兵史话●张文海凶恶的“猛禽”为何不敢擅闯祖国的领空?因为我们拥有矫健的“战鹰”和强劲的“神弓”。人民解放军强大的航空兵和防空兵使敌人曾付出过血的代价。对银白色、迷彩色的“战鹰”及其他们的航迹人们并不生疏,但您知...  相似文献   

11.
《政工学刊》2005,(8):64-64
“父母官”是旧时中国老百姓对州官、县官的尊称。这一称呼是由何而来的呢?《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时隔不足百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郡百姓又幸运得遇新任太守杜诗。《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统武德文化走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战争与军事活动历程,表现出的是在追求荣誉、满足欲望动机上的“英雄观”和“利益观”、赢取利益手段上的“尚武观”以及称霸世界目标上的“霸道观”.美军武德思想与实践是在嫡传西方传统武德文化的血脉基因中发展成长的,形成了美国独特的军人武德素养培育理念和方式以及独霸世界的战争伦理思维.  相似文献   

13.
长武地处陕、甘两省交界,有“秦国古道西大门”之称。秦时叫鸽觚县。公元618年,唐太宗李世民攻占高(土庶)城(今长武县浅水原一带)后,欲想平定陇西,率军10万和金城(今兰州)府校尉薛仁果在浅水原交战,一举平定了陇西。李世民一方面下诏立碑修寺,以纪念陇西战役中阵亡的将士;一方面筑  相似文献   

14.
王联斌所著《中华武德通史》一书,最近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中华武德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史学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纵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广博而不庞杂。《中华武德通史》知识含量大,把许多和武德相关的人物事件都入书中。比如,“向戌弭兵”的伦...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不仅重视发扬文德,也重视发扬武德。但是,在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开掘方面,其文德方面的成绩固然可说是“百花吐艳”,而对武德的开发与研究,系统性、史学性的学术专著似乎仍然保持着“沉默是金”的局面。令人欣慰的是,最近由空军政治学院伦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联斌同志撰写的“九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华武德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经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终于填补了这一空白,弥补了这一缺憾。据我所知,王联斌同志为本书的问世,花费了近十年的心血,其勤奋不辍的精神所凝铸而成的中华武德之“剑”,光华…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明虽有崇尚战争、赞美胜利的倾向,但这并不影响其传统武德文化放射注重战争正义和军人德性的光芒。西方传统武德文化的“正义必胜”战略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注重自然法和重视精神力量作用”的传统在当代军人武德建设中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戚继光的武德教育有明显的层次性差异。根据(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的思想及戚继光的武德治军实践,可以把戚继光的武德教育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层次和高级层次。(一)基本层次的武德教育戚继光的基本层次的武德教育是以全军将土为教育对象的,也可以说是对全体军人进行的以建军宗旨为核心的普遍道德教育,意在提高全军将士的思想道德觉悟,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纪律、统一军风、统一行动。从教育内容上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1.以“卫国保民”为宗旨的“忠义”教育何为“忠”和“义”?传统的军事伦理观认为,报效皇上、报…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贤明君主,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能够广择贤才,并和身边的大臣组成了强大的政治核心。这个核心丰富的政治智慧,在创建唐代文明的事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李世民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形成许多带有普遍意义的政治经验与哲理性的认识,这其中尤以善于用人最值得称道。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大宗曾对魏征说:“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用,不善者竞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皇帝,在选人用人上是不能轻率的…  相似文献   

19.
军人武德精神是打赢高技术战争的精神动力。建设“打得赢”的武德精神要继承我国军人武德的优良传统 ;要更新武德观念 ,高扬适应知识军事要求的学习精神 ;要下大力培养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武德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论其文治,他辟有“贞观盛世”,论其武功,也不乏龙韬虎略。正如他自己所说:“朕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理……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其中尽管不乏骄矜自得之词,但确能反映出他在开拓帝业,统一天下,治国安邦,怀柔四方等问题上是一个成功者。而他的成功,又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其军事谋略思想的运用和成熟,因此,值得我们反觇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